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潘莉萍 《江苏教育》2013,(16):25-27
<正>郑板桥晚年时画《竹石图》,题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作画如此,教学何尝不如此?回顾自己站上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讲台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十有余年。想着当初师范毕业时怀着"不误人子弟"的自警走进校园,在经历了初为人师的紧张和兴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在知不足的苦闷、思无果的彷徨、遇良师的欣喜、获成果的幸福中循环着自己的教学生涯。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为自己的一幅墨竹题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板桥画竹的甘苦,也道出了他画竹成功的经验。诗中的“生”,是新的意思。郑板桥画了四十年竹子,把不断在笔下生出新意看作是真正的成熟。无怪乎他画的竹子千姿百态,神韵各异了。郑板桥这种“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创作经验,也适用于教学。我们有些同志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有的甚至比郑板桥画竹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人们耳熟能详的这首《画竹》,是郑板桥对自己四十年绘画生涯的生动概括和艺术总结。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执著的探索,深刻的反思,独特的艺术境界,创新的欢欣与喜悦。尤其是"画到生时是熟时",思想深邃,哲意迭出,耐人寻味。一个夏天的晚上,我与父亲去山里拉柴禾。半道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和父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教学机智"?这个概念很难准确地界定。不过,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图》里有一段题词非常精警,值得我们思考:"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耳;板桥之无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莫道如是。"我们不妨"移花接木",教师的教案与"胸有成竹"差可比拟,"胸无成竹"则是对教学机智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有不少画竹的风趣谈,其中最令人喜爱的是他总结画竹经验的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是他积40年创作经验的结晶,可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对于物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有这么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竹40年,在艺术实践中也探索了40年,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语文课就如画竹,要"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  相似文献   

7.
偶读郑板桥的《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细细揣摩,豁然开朗,解开了我近年来的困惑:一面是新课改背景下教改成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一面是教师普遍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语文味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8.
清代画家郑板桥总结他画竹的经验,写了这样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  相似文献   

9.
清代以画竹咏竹著名于世的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在其一幅墨竹图上,题写了这样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  相似文献   

10.
很多教师认为,备课时应该下足工夫,上课应该胸有成竹。原先我也一直持有这个观点。所以,我在课堂中不断有满足感———胸中之竹已成,我预设的皆已实施并实现,学生欣赏到"翠竹"并作欢喜归。这样的满足止于我看到郑板桥的画论:胸中竹不是园中竹,笔下竹不是胸中竹。我们的教学,光有"胸中之竹"是不够的,应该随瞬息万变的课堂即兴画"笔下之竹"。  相似文献   

11.
正画与题画诗之间,关系总是微妙的。有的画因了题画诗而更加文气雅致,而题画诗中隐秘的诗情,只有赏画时才可以为人所理解。从宋代文人参与绘画开始,发展到后世诸如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反而使高情逸思借助绘画得以阐发。画以文传的典范,也当属此《秀石疏林图》。世人可以不知道作者赵孟,甚至没见过此画,却极可能早已听说这四句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画里有一段题辞:“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玩味之余,让人颇有感想。  相似文献   

13.
何红 《内蒙古教育》2009,(20):31-32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沉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细细揣摩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韵味十足。嚼之,眼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解开我从教11年来的最大困惑: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总觉语文课越上越难上,越上越不会上了。课上抓了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14.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与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是中国墨竹画历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作经验表述。前者体现了墨竹画技法程式尚不完备时期的绘画特征,后者则反映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画竹特点。中国人临摹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削弱了画家对艺术构思依赖性。如此,画竹而"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本文试结合中国墨竹画的发展来分析文与可画竹与郑板桥画竹创作活动的异同,并由此论证表现技法程式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尤其是创作构思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金涛 《师道》2014,(5):6-8
我喜欢读郑板桥的诗。也喜欢品他的画。尤其是他笔下的那风中的“瘦竹”——“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我自喻也是“一枝清瘦竹”,人瘦,但精神,所以没作渔竿,而做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1997年7月,带着几许彷徨与不愿,我总算读完了中师。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毕业前夕很想被“保送”。甚至想自费考读海州师范大专班,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相似文献   

16.
上个星期,我到江苏省兴化市参加了一个语文教学的研讨活动,会后去郑板桥纪念馆看了看。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吸引了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由这首诗,我联想到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虽然郑板桥讲的是绘画艺术,然而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和课程改革还是有某些相通之处的。记不得是什么人说的了,要“崇拜思考”。的确,做什么事都要经常反思。郑板桥之所以在画画上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善思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吧!你看“,日间挥写夜间思”,他不是盲目地画,而是在艺术实践中不停地探索,不停地追求…  相似文献   

17.
曾几何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忽视了精心地钻研教材,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亮点"——课件做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表演的环节排练得无懈可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得当,恰到好处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散乱的活跃",变得热闹过后只剩下一片茫然;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在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的观看,蜻蜒点水般地训练过后,回首课堂所学才发现自己对该掌握的知识却模糊不清…… 有首诗写得好:"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诗人郑板桥从自己的毕生探索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在于凸显事物的内在本质——精神,也就是画竹子必须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清瘦".怎样才能凸显出竹子的"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境界.那么,我想结合自己在《桥之思》一课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生活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生活。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艺术形象离不开生活,艺术语言离不开生活。老舍说过:“我能描写大杂院,是因为我住过大杂院;我能描写‘洋车夫’,因为我有许多的朋友是以拉车为生的。我知道他们怎样活着,所以我会写出他们的语言。”以画竹闻名的郑板桥,如果没有当县令时“衙斋卧听萧萧竹,  相似文献   

19.
陈梦霞 《快乐阅读》2011,(18):187-187
我最喜欢在课余时间画画了。我喜欢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更喜欢用我的画笔涂抹我那无忧无虑的课余生活,因为画画带给我很多的快乐。说起画画,对我来说还有一段"艰苦的旅程"。记得刚学画画的那会,我连拿画笔都力不从心。不是画歪了直线,就是画扁了圆圈。一幅画下来,就是一通涂  相似文献   

20.
“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待至生时是熟时。”郑板桥这首题画诗给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这样的启示;要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抓重点、带一般,去枝叶、留主干、删繁就简、以约驭博,深入浅出、以少胜多,追求课堂设计的简约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