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九溪的历史形成过程,将九溪的宗族与中国农村传统的宗族进行比较,从发生学及历史变迁的视角说明九溪宗族特点及其与传统宗族的不同。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
民间社会的自发运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溪板龙灯传承的内在动力,国家权力的进入是九溪板龙灯发展的外在动力,两者的结合促进了九溪板龙灯的兴盛,民间社会因此开发并保护了自己的领域,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复兴,而国家权力也得到认可,地方经济文化也实现了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宗族组织作为历史上农村社区传统的社区组织形式,必然对农村社区建设产生影响。辩证地看待宗族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正确利用和改造宗族组织,使宗族力量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补充,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是一个尚待开拓的领域。结合家谱、家训、族规,从客家宗教制度的形成与特色入手,分析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进而剖析这一认同心理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墟市是观察一个区域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视角。本文采用田野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写明清以来粤东梅县墟市的历史、周边宗族、墟市庙会的基础上,认识客家传统社会中有关宗族、墟市和庙宇这三大网络的互动关系,进而希望展示墟市历史文化与客家地域社会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墓祭逐渐成为宗族制度的一部分,发挥了收族、强族的功能。历史上的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异常重视保护祖墓和墓祭。祁门县黄龙口汪氏宗族肇兴于北宋初年,宗族积淀深厚,元明清民国时期,一直延续有祠祭和墓祭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客家传统宗族社会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全面系统分析了客家传统宗族社会较牢固与宗族观念较强烈的历史原因与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对客家传统宗族社会的论述,用以揭示: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客家人眷恋中原的深沉浓烈情结。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的民主革命运动中,传统宗族制度遭遇史无前例的剧烈冲击而不绝如缕。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不少地区的乡村宗族得以"复活"。从近30余年来的宗族活动情状,可见其仍具有生命力和社会适应性,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历史狭隘性。所以,如何对待当代的宗族"复活",既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理论课题。从乡村祠堂这一传统礼仪性建筑角度切入,着重从其"礼制"、人伦和宗教精神方面进行"寻根",有助于认识宗族制度的历史渊源,从而因势利导,扬长弃短。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族一直是影响基层社会构造的重要力量。作为宗族历史记载的谱牒,记录了宗族不同层次的继嗣关系。根据安徽省宿松县月山《江氏宗谱》的有关记载,朱氏湖江氏的一个房派的繁衍、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也说明了地方宗族形成过程中继嗣群体的建构及扩张关系。朱氏湖江氏在清代以后,经济状况直接影响这个继嗣群体的扩张及其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祁门黄龙口汪氏宗族是一个典型的徽州宗族,由于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单一的大姓宗族繁衍、完整的宗族文书、强烈的宗族自觉意识,宗族文化积淀深厚。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族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并面临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这种经历与嬗变,对研究当代宗族的演变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徽州宗族以《朱子家礼》为标准,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属于自己宗族的家规族谱,对于冠昏丧祭四礼之中的祭礼作了较详细阐述。《茗洲吴氏家典》作为当时众多家规族谱中的一部,对于探究清代徽州宗族祭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江南宗族组织对族人的管理和控制、维护宗族对族田的土地所有权、倡导与实践完纳族田正赋和国课、进行族中济贫和宗族保障、配合政府进行大规模水利修复工程、重视文化教育的思想控制等,从社会基层维护了传统社会秩序。虽然宗族活动也呈现出与政府不相协调的一面,但清廷选择宗族组织作为控制江南乡村社会的主要辅助力量,保持了江南乡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代尚能观察到的宗族组织仅为残存形式,它与传统的宗族组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前人对典型宗族组织的研究无法满足现代的需要。为此,研究的是残存宗族组织的表现形式及其运行规律,着力探讨残存形态的宗族组织的可长期延续性的原因,这有利于抑制其负面效应,保障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梳理客家传统宗族生活形态入手,着重比较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国内客家聚居地的宗族复兴情况与海外客家宗族组织的发展状况,从中探讨客家宗族的现代走向。  相似文献   

15.
由冯尔康、闫爱民所著《中国宗族》一书,最近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主编的《历史爱好者丛书》“文化与社会系列”之一。基于作者对中国宗族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本着它古老而多变的基本特征,本书以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考察中国宗族的形态、内部结构、成员身份和社会功能的演变,概括地展现出中国宗族活动所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 本书将中国宗族的历史演变归纳为五个特点:传世久远、形态多变、成员日众、功能转换和影响深远。作者依据社会等级结构的层次划分宗族的构成,认为中国的宗族经历了先秦的宗子贵族宗族制——中古的士族宗族制——宋元的官僚宗族制——明清的绅衿宗族制——近代以来的平民宗族制和宗亲会制几个历程;其演变的历程实际是一个民间化的过程,即宗族由贵族的组织逐渐发展为民间的组织,其成员民众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明清徽州的共业与宗教礼俗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业是徽州宗族的一个重要基础.徽州的宗族礼俗生活传统决定了共业的产生与发展,血缘宗法族权与宗族公产管理权一定程度的分离是徽州宗族产生的内在动力与制度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付华顺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3):14-17,57
东平尊王是福建省政和县禾洋村村民信仰的社区神灵,禾洋村李氏宗族通过每年举行东平尊王祭祀活动,使村民对本宗族的历史与社区神灵信仰得以延续,并以此加强村民对本宗族情感上的归属与认同感,维系宗族一体观念。通过考察民间祭祀活动与宗族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宗族祭祀与社区神灵信仰呈现出一种整合趋势。  相似文献   

18.
九溪是贵州安顺市的一个典型屯堡村寨,属于屯堡方言的九溪方言在语音方面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京语音有同有异.本文着重以图表方式比较九溪音与北京音的声韵调,力图了解二者相互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和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9.
将清代饶平与台湾两地在经济、宗族、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为例,通过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与民间碑刻、族谱和文献解读相结合,对饶、台两地的密切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持续迁台"是清代早期饶、台两地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宗族乡亲为基础的地缘组织是饶、台两地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纽带。这样的纽带作用表现为既延续了原乡的地方文化传统,同时,又与台湾的宗族乡亲保持着密切的互动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九溪村1978年以来的乡村治理变迁进行考察。并进行文化与制度的分析。认为在我国类似于九溪村此类拥有丰厚传统文化和诸多民间组织的村落。在乡村治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但可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处理好体制性资源和村落内生性资源的关系问题。如能正确审视这一对关系。并据此进行制度设计和实践把握,必能推动农村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