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是个老记者,我确实很喜爱新闻工作。解放后,每次填表的时候,一般象我这种情况,填“本人成份”时都填“职员”,我觉得这个词儿太抽象,我向来都填“记者”。我想,倘若死后在阴曹地府要我填表申请下一辈子干什么的话,我还要填“记者”。新闻工作不但能使我们接触广阔的天地,它本身也是个广阔的天地。只要一个人有一点点擅长之处,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我有过一个同学,不用功,光好玩,是个球迷。他却把体育版编得十分活泼出色。报道一场足球赛,也得是个行家才成。旧社会管新闻记者叫“无冕皇帝”,那  相似文献   

2.
老姜 《新上海档案》2006,(10):27-27
1956年9月,中共开八大,米高扬带苏共代表团参加,遇上彭德怀。 “‘米高扬同志,’彭德怀像尊铁塔,近在咫尺地墩实在这位苏共代表团团长面前,以传统的中国农民的纯朴性,不拐弯不打结地当面诘问:‘为什么斯大林生前你们都喊他天才、英明、万岁,可他死后你们又骂他漆黑一团?”  相似文献   

3.
日记(一九五四年) 一月一日“即使我是一根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艾青的话鼓舞我.我要象他说的那样对待生活. 二月二十五日通县四合庄这次到农村几个月,做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心情很愉快。尽管身上总是疼,又咳嗽,走路也困难,可是我还是成天东跑西走,不肯  相似文献   

4.
卜卦记     
考试在即,大家都忙着备考,惟有不把功夫下在平时而临考前急来抱佛脚的王林(化名)有些反常:仍然我行我素,好似胸有成竹。为了解开这个结我故意讨好王林。果然不出所料,他确有高招。原来一位叫“小神仙”的人能为他保平安。出于好奇,也为了查出个所以然来我决定见见“小神仙”。在我的再三央求下,他才勉强答应我,但我必须答应他“对任何人都保密”的誓言。终于,在一条破巷深处的小杂屋中我见到了“小神仙”,一个四十多岁留着撮山羊胡,摇着把小黑扇,鼠眼滴溜溜一直转的人。在问清来因之后,他便给我俩侃开了。只见他的手指时伸时…  相似文献   

5.
重拾笔杆     
邵绡红  邵华 《出版参考》2005,(11):46-46
百年前闻名沪上的“斜桥邵家”长孙邵洵美,与诗人徐志摩并称为“诗坛双璧”,20世纪享誉海上尽人皆知的“文坛孟尝君”,死后却备受非议和冷落。多年来,他的名字和作品很少被人提起。如今,其女邵绡红为您讲述:  相似文献   

6.
列兵小王当报道员三个多月了,“萝卜条”、“豆腐块”均未见报,他很沮丧。终于有一天他对我说:“组长,我不想干了,想下连队,我真笨。”说完,他狠狠地捶头,痛苦地流下了眼泪。看到他失落的样子,我说:“你不笨,你视野很开阔,文笔很好,只要满腔热忱地热爱新闻报道工作,我相信你一定会上稿。”小王果真很努力,他每天坚持送一篇稿子给我。说实话,他写作水平一般,内容很空洞。即使如此,每次我都坚持认认真真地读完,并鼓励他说:“有进步,写得不错,如果编辑需要这方面的稿子,肯定能发表。如果句子再通顺、精练、内容再充实一…  相似文献   

7.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稿报道的战友向我们诉苦,“我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都有时效性,可就是见不了报,你说邪门不?”我随手翻了翻他保留的底稿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是邪门,而是你把门走邪了。”也难怪,他写的稿子都是一些“应景稿”。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他就写妇女生活;“五四”青年节时,他就写青年活动;春节前夕,他就写某某请假,正月十五前他又写起了闹花灯。底稿一大摞,真正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却不多。纪念节日的稿子,报纸需要,完全可以写。然而,这方面的稿件用量毕竟很少。再说你如果卡着“点”才往报社寄,弄不好就…  相似文献   

8.
“请报道一下李光华吧,他可是把满腔热血倾注于新闻事业的人啊!”岳阳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每次来长沙,都一再恳求我们,可是采写李光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次和他交谈不到5分钟,电话来了,接着便是他抱歉地笑:“我又不能给你时间了。”为了“咬”住他,我坐上了李光华的采访车,一看,  相似文献   

9.
记得我刚当报道员那阵子,一连发稿百余篇,都石沉大海、咨无音讯。正在我感叹“自己不是那块料”时,一位老报道员给我提供了一条线索。说六连有个战士被团里树为“学雷锋标兵”。可当我抓住这条线索去采访他时,他却不大愿意讲自己的事。怎么办呢?第一步,我先与他交朋友,从闲谈中索取报道所需的素材。后来随着友情日益加深,我又展开了第二步,通过深入谈心,他终于向我道出了对谁也没讲的心里话。原来,他父亲早逝,哥哥先天性聋哑,家中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他之所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工作中,与他母亲的那一封封“教子…  相似文献   

10.
无悔的选择     
从军5年,有4年是走“新闻”路。 记得那次新闻干事到基层物色报道员,我拉着新闻干事的手苦苦要求到团报道组搞新闻,并把以前发表的几篇“豆腐块”拿给他看……就这样,我放弃了当班长、报考军校的机会进了团报道组。在先后投出70余篇稿件都如石沉大海的情况下,我敲开了郑干事的房门。郑干事每年都被省军区和师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并且三次荣立三等功。我找他“拜师学艺”取经。但他只丢给我一句话:“路要自己走,志要自己立,梦要自己圆……”临出门时他还送给我《新闻简明教程》、《新闻标题制作100例》、《耕耘录》、…  相似文献   

11.
人们也许还记得,不久前,《解放军报》的文化版上曾经发表的党玺澎写的一篇题为《他死在谁手上?》的杂文。这篇文章说的是去年发生在郑州的那个名噪一时的“交通事故”案,原是公安分局副局长的张金柱开车撞死一人,又将另一人拖带千余米,最后被依法判处死刑。杂文以戏谑的口吻,描述了张金柱死后来到阴曹地府,向阎王喊冤,认为按罪量刑,他似乎不该被处死,都是“那些多嘴的新闻记者,多事的电视台、报纸”炒作,闹得到处纷纷扬扬,法院才不得不判他死刑。张金柱“万般委屈”地诉说:“我是死在他们的手上的。”杂文以张金柱同阎王对话…  相似文献   

12.
少时难忘     
凡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通病--老家儿死后,子孙都要变着法儿地闹着分财产.我家虽已是山穷水尽了,但也不能免此一难.发难的是我的六叔祖,他的为人实在不敢恭维,我曾祖活着的时候常骂他"没来由".他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对我祖父说:"父亲死后,母亲(续弦的)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钱都归了你们大房,这不行."我祖父气坏了,向他连解释、带保证,说:"母亲什么东西也没给我们留下,我也从来不问她财产的事,更不用说私下给我们钱了."我六叔祖还不依不饶,指着祖父屋里墙上挂的一张画说:"这张画不就是值钱的古玩字画吗?"这可真应了我曾祖的那句话:"没来由".这张画挂在那儿不止一两年了,又不是现在才分来的.  相似文献   

13.
“反馈”     
看过贵刊第38期关于格瓦拉的专题,感慨良多。 舞台剧“切·格瓦拉”演出后,在不少地方引起了激烈的论争。在我小时候那种环境,这种辩论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那位不屈的革命家最终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要是他知道在他死后这么多年竟然有这么多人在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在追求什么?我想他一定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格瓦拉能引起人们的激烈辩论,  相似文献   

14.
我熟识一位老裁缝,每次上街都得到他店里坐一会儿。最近,我请他给我做了一件春装,尺寸已经量好了,他忽然想起了去年曾给我做过一件秋装,硬是让我回家取来穿给他看一看,经过他仔细地对照反复修改尺寸之后才放心。我说做件衣服怎么这样麻烦。他说“七次量衣一次裁嘛。”尺寸量好了再看他操起剪刀,只听得一阵卡嚓卡嚓的声音,一件衣服三剪两裁就成了,真是游刃有余。我们搞新闻报道,不也同老裁缝师傅一样吗?应该把功夫用在下笔之前。诗人陆游“功夫在诗外”与老裁缝“七次量衣一次裁”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七次量衣一次裁”就是老裁…  相似文献   

15.
63岁的退休工程师曹建国的妻子久病不起,在朋友的说合下,他竟然将比自己小10岁的“新妻”以保姆的形式接回家中,准备等前妻死后与她结婚。不料前妻久病不死,“新妻”大肆捞财,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场财产官司。日前,四川省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了判决书。曹建国虽然打赢了这场官司,但他的这番经历足以影响到自己的晚年。  相似文献   

16.
两手博     
我的顶头上司连一句“丫头你写不写博?”都不问,直接默认我一定会写。在我交代完工作后,他不动声色地说了句:“把你博客的地址给我,我来给你加个链接。”  相似文献   

17.
见到徐晓文时,这个11岁的小男孩正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每天我都得做大量的运动,跑步、游泳、仰卧起坐,简直是魔鬼训练。”爸爸妈妈希望他上中学后有个新面貌,所以送他来参加这次“健康之旅”减肥夏令营。“效果最好的那天我减了1斤2两,要是减掉20斤,妈妈答应给我买台电脑。”  相似文献   

18.
同桌     
我的同桌故事多,我的同桌真快乐。可不是,每天他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好像每天都吃了“开心果”似的。他喜欢唱歌,是个名副其实的“追星族”,每天都搅得我心神不定。可当我有一次无意中发现他的记事本时,才觉得他其实并没有那么疯狂。他把许多歌词改了改,变成自己想说的话。他这样锻炼自己,有什么不好吗?尤其是他的一句“我喜欢音乐是为了陶冶情操,让我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原来他和其他歌迷不一样。他在狂热中没忘记自己是谁。从那以后,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听他唱歌,我们成了不错的朋友,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和他接触多了,…  相似文献   

19.
再见到邱娥国是7月3日晚上。这是邱娥国在全国各地完成了71场事迹报告会后我们再次相逢。仍在他家中,仍是他和妻子涂荔花热情迎着我们。再到他家,是为了了解他为孤寡老人余锦桂送葬一事。“老邱,几个月不见,你黑了,瘦了,也老了。”我说。“嘿嘿,没瘦,没老,原来就这个样子。只是每次外出作报告都要理发、■油。我已经‘伪装’了半年了。好累,好累!”憨厚的老邱捋着两鬓的白发朗声笑着。“这半年,他的血压经常很高,全靠药撑着。我在家老担心他哪天倒下去。不过,还好,报告团就他父子俩体质好,没病过,别的人都病过。”妻子…  相似文献   

20.
訾辉 《档案天地》2006,(6):17-18
顺治是清朝第一帝,在位18年,死时只有24岁。他生前选了陵址,但没有营建。死后,朝廷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规模宏大,建筑众多的孝陵。所以在社会上流传着“拆了明陵,建清陵”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