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最基本而又最复杂的问题。包罗万象而又纷纭变化的人类文化究竟是以什么方式运转的?它的动力又来源于何处?针对这一问题,俄罗斯文化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洛特曼用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文化发展的动态图景,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文化动力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为此,要搞清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是怎样的?做到在主体和客体问题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3.
强调思辨、追求智慧的学科——哲学 哲学是什么?什么是哲学?这是一个被问及最多,但答案最不确定的问题。即便是研究哲学多年的哲学家也无法给出最确切的答案,但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哲学就是一种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而使人变得有智慧的精神活动,就是一门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来使人能够智慧地生活的学问。任何一门具体学科里面都有哲学问题,任何学科的革命都是在哲学的意义上发生的。  相似文献   

4.
何谓价值?它是怎样产生的?它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什么是价值理论?怎么认识价值理论的哲学意义、经济学意义以及现实意义?这是人们最想弄清楚的概念。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价值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它既包含了最本质的哲学意义,也包含了经济学的意义。人们有时候是从哲学的意义来探讨价值问题,比如“人生价值”;有时候是从经济学的意义来探讨价值问题,比如“商品价值”。所以探讨价值问题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价值的本质、属性和构成;二是价值经济意义;三是现代意义的价值评价和运用。这就是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哲学基本问题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理论,由于它只是从特定的历史的角度看待世界,所以在它之前、之后和之外都存在着与它旨趣迥异并且不能由它涵概的基本的哲学思路,当代哲学不能回避对人的生存境遇及其终极关怀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又必须超越以教条主义、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哲学基本问题的形而上学。我们必须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哲学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何而作?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真要回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可能都会突然语塞。也许为育人、为审美;也许为作业、为考试;也许为成名、为成家……莫衷一是。很久以来,我们似乎已渐渐忽略了对这一问题的追问,而让作的功能在我们的头脑中模糊了起来。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宽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第三个星期四为哲学日(节)(philosophyday),而这之前的一天为国际宽容日(节)。哲学精神是一种宽容精神。宽容出哲学。哲学永远不能定于一尊,哲学需要宽容,无宽容则无哲学。另一方面,哲学出宽容。哲学思维使人容易宽容他人。哲学与宽容相连,乃因为哲学家神游八极,天马行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寻求最普遍最一般最抽象的原理,因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哲学走向21世纪的时刻,除了探索许多新问题,对20世纪我们尚未彻底弄清楚的哲学老问题作一些重新研究,恐怕不无裨益吧?否定之否定,可以说,是我国哲学界研讨得最为持久却又最难达成共识的“老大难”问题。回顾20世纪国内哲学界对否定之否定的种种探讨,我们发觉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尚未解决:当我们在讨论否定之否定问题时,我们是从怎样的哲学视野出发、运用怎样的哲学思维?以往不少论者在论说时恰恰欠缺了最不应欠缺的哲学视野与哲学理念,有的论者其实依循的并非哲学之思,而是仅凭哲学常识、普通的形式逻辑和一般的抽象…  相似文献   

9.
生物教学必须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当阳市佟湖中学李国强(444100)学生对学习生物是什么态度,他们在课堂上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笔者就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和考试调查。从调查反映的问题看出:教材内容过多,教学时间偏少,这是一个事实,由此而带来的后果是...  相似文献   

10.
一、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规定 恩格斯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什么是本源,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何者是世界的本质,谁是派生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精神是物质派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承认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  相似文献   

11.
成功教育的一个标准就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那些还在发展、成长着的,暂时有缺点和问题的学生更不能另眼相看。然而,我们确实无法回避“特殊学生”的存在。既然无法回避,对这些“特殊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进行怎样的管理,教育者应该抱一种什么态度?这些问题就很自然地摆到了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面前。归一般而言,所谓的“后进生”,既包括因缺乏学习愿望与动力,不能掌握基本学习方法而难以完成正常学习任务的学生,也包括不守纪律或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学生。这一类学生身上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启蒙》2009,(6):64-64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要是人不死呢?那些神真的存在吗?为什么孩子的自由总是比成人的少?怎样让幸福变大一点?羊和狼谁是对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每个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好奇和迷惑,但是要如何回答它们呢?这本书能回答。这本书用轻松易懂的小故事回答了这些青少年提出或思考的关于人生的重大问题,没有任何艰深的哲学词汇,只有生活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生命     
生命是什么?简单却又没那么容易解释。阿澜·卢用貌似荒诞的解释,以一种简单、直白,甚至口语化的表述方式,传递出对生命的一种哲学态度。  相似文献   

14.
高考作文往往涉及哲学观点,如果能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材料,认识问题,往往会高屋建领、一失中的。下列哲学观点通俗易懂,属于基本知识,要求必须掌握。一、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1986年的高考作文就需要用这一观点去分析和立意。题目是“树木·森林·气候”,具体材料是:“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教育科研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开展得如火如荼,“科研兴校”已成为各学校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一个重要法宝,大有不谈“科研”,学校就难以发展之势。教育科研对于学校发展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中小学学校科研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学校对于科研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学校又是在怎样的处境下进行科研的?学校究竟需要怎样的一种教育科研?如何真正发挥科研对于学校本身发展的作用?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进行很好的回答,则学校所进行的教育科研就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甚至会使科研本身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开展得如火如荼,“科研兴校”已成为各学校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一个重要法宝,大有不谈“科研”,学校就难以发展之势。教育科研对于学校发展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中小学学校科研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学校对于科研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学校又是在怎样的处境下进行科研的?学校究竟需要怎样的一种教育科研?如何真正发挥科研对于学校本身发展的作用?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进行很好的回答,则学校所进行的教育科研就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甚至会使科研本身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批评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这是不是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法而流血断头的谭嗣同?怎样看待拒绝元朝高官厚禄而绝不投降的文天祥?怎样看待置生死于度外而痛斥魏阉的左光斗?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这不是一个文学鉴赏的问题,也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生对人物事迹的一知半解。对人物精神的不求甚解,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生观、价值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我们正在探索从"为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回归到‘本真'的教育","本真的教育是一种既教人怎样生存,又导人以为何而生存的教育".(鲁洁语)  相似文献   

19.
学会发问     
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学问与“学问”》①,讨论的是知识的习得与学习发问之间的关系,不“学问”就难以有学问,不“学问”就不会有很深的学问。哲学是一门给人以智慧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追问的科学,哲学本身就说明了智慧与“学问”的关系。学习哲学就要以哲学的这种精神来学习。学习文学、史学、数学、物理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又何尝不应以哲学的精神(追问的精神)去学习。这篇短文里,我们讨论一个技术性问题:怎样发问?怎样才问得好、问得多、问得深?亦即,怎样学习发问?这个问题也算是元学习的基本问题之一。一从一个例子说起我们都听说一…  相似文献   

20.
《彩色的乌鸦》来自一个长于哲学沉思的国度。带有哲学意味的思考往往有一种沉重感,这篇童话的意义负荷就比较沉重。但接受这类童话却也是孩子的需要。让孩子接受轻松童话的同时也接受这类有沉重感的童话,是一种必要。让孩子从幼小时候起就学着对现象、现象发展的后果进行规律性的思考,防患于未然,是一种必要。“到底谁的颜色最美丽呢?”这类问题很容易产生,然而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建立颜色霸权的任何企图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为什么不能相互接纳、彼此欣赏呢?)它一下就把头脑简单的乌鸦们引入了想问题的误区。这篇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