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孩子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从而让孩子真正地懂得感恩。  相似文献   

2.
感恩教育:人生必修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幸福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恶性事件反映出我们的学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向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感恩意识的培养应从培养孩子感恩情感、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教育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关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的教育中不能缺失感恩教育。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让孩子明白,感恩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4.
感恩教育,既能从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出发,潜移默化地强化孩子感恩之心,也能通过对比,从消极事件中激发孩子对当前生活的感恩意识。感恩是什么?自古以来,无数思想家、哲学家赋予了感恩深刻且丰富的价值内涵。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感恩的内涵有什么不同,感恩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进行感恩教育……在与彭凯平教授的交流中,我们能一窥其中的究竟。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感恩是对自己曾经或现在拥有的事物的一种欣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伴随而来的是温暖、积极的情绪,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存在正向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杨卿 《考试周刊》2012,(10):179-179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真诚的一颗心去对待帮助过你的另一颗心,这就是感恩。在这个世界上,给我们最多的爱的人,莫过于我们的父母。我们要让孩子在感受父母爱的同时回报父母的爱,并从对父母感恩扩展到对身边的同学、老师、亲人、朋友和陌生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相似文献   

6.
汪瑛 《现代企业教育》2014,(16):260-260
幼儿的感恩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园,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家长具有感恩的心,对孩子适时的感恩,可以潜移默化的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带领孩子、影响孩子,而且,家长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道对自然万物进行感恩,能促进孩子的大爱、大感恩之情感的形成,让孩子的感情高度升华,人性趋于完善,感恩之情趋于完美。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然而,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却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他们脆弱,敏感,任性。本文旨在探讨在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一些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传凤 《广西教育》2013,(37):96-96
感恩是一切情感的基础,不懂得感恩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很多孩子不懂感恩的不良现象。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致力于采用相关的教育策略改变这种现状。为此,笔者积极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幼儿在体验与感受中学会感恩。一、以绘本感恩故事为载体。播撒爱的种子  相似文献   

9.
徐勤玲 《家长》2011,(11):14-15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善于为他人着想,乐于帮助别人,从而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相反,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会变得冷漠、自私,往往陷入狭隘、孤立的境地。因此,父母要树立感恩教育的意识,在家庭中培养孩子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10.
徐勤玲 《小读者》2012,(10):7-7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善于为他人着想,乐于帮助别人,从而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相反,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会变得冷漠、自私,往往陷入狭隘、孤立的境地。因此,父母要树立感恩教育的意识,在家庭中培养孩子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高速发展及西方文化的融合,社会整体感恩意识越来越薄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以利益为纽带。尤其在我国,独生子女居多,急需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以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为依托,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是整个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2.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当前感恩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被青少年一代失落。广州某杂志调查显示,84%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感恩缺失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学会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学会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学会尊重自己。只有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才能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4.
彭杰慧 《广西教育》2009,(31):54-54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开展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需要。目前很多独生子女自私、冷漠、霸道,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习惯了索取,缺乏一颗感恩的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唤起他们灵魂深处的善良本性与感恩之心。让幼儿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父母为孩子付出了他们的所有,甚至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不仅换不来孩子的感恩,孩子还总是觉得自己不幸福。稍有不如意,孩子就怨天尤人,从来不懂得体会父母的辛苦以及身边人的善意,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您认为导致这个结果的根源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3-6岁是幼儿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的幼儿教育是孩子终身奠基的阶段。为了引导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结合"要成才、必须先成人"这一重要的古训,将感恩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让孩子去体验、感受,知道何谓"知恩",懂得"报恩",最终理解感恩,将感恩化为行为。  相似文献   

17.
雨舟 《家庭教育》2007,(2S):12-13
宁波读小田来电问:“我们发现孩子对人对事缺乏感恩的心,似乎什么都是父母应该做的。我们应该怎样教育他理解父母,理解他人,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父母,对待他人和社会呢?”[编按]  相似文献   

18.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父母亲人的关心爱护,往往不知道去感恩,在他们的意识中就缺少了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在对幼儿的感恩教育中,坚持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做起,通过生活中的教育引导,使幼儿学会对父母、对家庭感恩,对其他亲人感恩,对教师、同伴和朋友感恩等。  相似文献   

19.
1.教育的及早性。面对人们感恩之情、感恩之德、感恩之心、感恩之行的缺乏.人们呼吁要把感恩教育列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补感恩教育这一课。我们不禁反思:感恩教育靠补是否可行?对于孩子来说,儿童期是培养价值观念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问题。而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留守儿童感恩思想的缺失。农村孩子的留守使其性格大致会形成"励志型、平常型、困苦型、颓废型"四种类型。而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孩子,他们的感恩意识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能是忽略了家庭感恩教育的培养,也可能是学校没能正确地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