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国家认同教育分析框架,对我国1902至2020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我国百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演变主要体现在认知层面,由早期对国情教育中特产与资源、国家建设的重视,转向新课改后重视国情教育中现状与问题、历史与文化以及政治认同三个方面,其历史发展大体归结为"初显期""波动期""恢复发展期""呈现新态势"以及"重视发展"五个历史阶段。基于此,提出从理念上高度重视国家认同教育;从历史维度认识化学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继承国家认同教育经验,不断建构新时代化学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2.
边疆观念作为对边疆的性质、地位、意义的较稳定的认识,从根本上影响着边疆治理进而影响着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与此同时,作为一种重要意识形态,边疆观念往往成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传统、国家体制、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国家之间的边疆观念存在巨大差异,此种差异必然导致对国家发展起到不同作用。本文在梳理中美两国边疆观念形成与演变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两国边疆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对国家发展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学界一致认为是在民族主义运动之后产生,并习惯用西方的逻辑思维解释这一过程。事实上,仅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难以对其形成过程构成完整认识。文章采用唯物史观对民族国家形成的这一历史过程进行剖析,对于这一漫长过程仔细梳理,认为其形成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因素,除了政治经济的建构外,也包括文化因素的补充。对于民族国家形成,需要多学科多理论的支撑,是个学界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薛军 《教学月刊》2014,(2):45-47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如下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是由理性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倾向三要素构成的复杂心理系统。高中阶段学生"国家认同"核心素养指标应表现为认识和了解中国国情,认同和遵守国家的各项制度,认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形成对国家的归属感和依恋感,确认中国公民的身份资格,捍卫国家利益,自觉将自我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以国家构建理论为基础的我国国家政权与乡村关系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国家构建在不同的历史情景下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和完成路径,历史的发展则赋予了国家构建理论新的元素,并使之不断地发展、完善。笔者根据我国在各历史时期对农村的控制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古代中国归结为"士绅—文化"国家,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归结为"干部—动员"国家,将改革开放以来归结为"能人—市场"国家,并以这三个历史时期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不同制度安排为特征,来分析中国国家构建的现实演进。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项重要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这项制度通过直接呈现生活实惠,引导社会公众观念转变;通过推动教育向下普及,提高底层民众文化水准;通过培养输送官员人才,增强政府整体施政能力;通过造就名家大儒群体,提升落后地方文化地位;通过强化主流意识地位,推动传统文化繁荣发展;通过培育共同文化心理,促进国家民族政治统一。因此,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制度的层面上,也不能只是一味抨击、批判其各种弊端,而要从国家治理、文化建设、教化施行等方面加以探讨,并从中获取关于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国家责任: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览我国成人教育曲折艰辛历史,国家责任及履行国家责任的优劣始终是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视野来考察国家责任与成人教育发展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国家责任的深度认识,也对今后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些许有益的思路和借鉴,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教育的安全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历史时期,现代教育与国家安全关系十分密切。国家安全的新含义已超出了过去国家疆域(领土、领空、领海)不受侵犯的范围,还包括政治、经济、科技、信息等不受侵害。现代教育则通过提供知识人才保证,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的安全与发展,从而促进国家安全与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一些西方国家会千方百计地输出其文化、政治、价值观等,加紧西化、分化步伐,争夺我青少年教育这块阵地。教育在抵御和防止“入世”后的思想、道德冲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去认识并进行教育的一系列改革,要增强教育的国家意识,要增加教育的投入,要加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非系统文化是文化现代性的"碎片"化表现,是对系统文化的改造或消解,其对系统文化的冲击表现为"文化碎片"和"碎片文化"。"文化碎片"往往以个体感性方式消解理性历史和民族精神,其在新兴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以剥离、歪曲、含混的态度对待特定的历史、民族和社会,最终导致"碎片文化"的出现。"碎片文化"通过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在传播中表征出与民族核心价值对立的社会思潮,在附加个体利益和自我狭隘认识的基础上又被演绎出新的"文化碎片"。"文化碎片"和"碎片文化"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威胁,为此在新兴媒体环境下呼唤历史理性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张兴凤 《成才之路》2013,(33):41-4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其八级标准更是细化了对高中生文化意识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为应付考试,上课只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国家文化职能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前,党中央从全球化时代和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并作出了一系列新论述,这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职能的拓展和深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必须使构成国家的每个城市都走上现代化,而城市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更要利用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搞好城市的文化建设。通过分析亳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势以及文化建设的现状,剖析其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亳州为代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选择,推动其文化建设,以达到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的学校国史教育改革论争集中反映了当代民族国家内部关于自身历史意识关系结构的不同教育见解.其论争渊源是,英国的国际、国家与社会状况正处于重要的变迁过程中,学校国史教育改革困于文化复原主义政策的桎梏,陷入了认同政治斗争的泥潭.为回应文化复原主义政策,英国国内围绕"大不列颠性"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展开了党派、地方、族群等多方关系多重历史意识相互竞逐的论争.尽管英国各方的辩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更广阔的趋向看,认同政治诉求凌驾于国史教育改革理论之上,更多是走入困局.现代国家的国史教育改革理论应超越认同政治诉求,以发展国民的历史认识为要务,走向国家治理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部分,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并因此表现出其民族发展的文化特性.英语习语与英语国家文化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安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英语习语来看英语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6.
香港回归后,国家认同教育虽有一定进步,但由于制度、文化等历史和现实原因,国家认同教育仍面临很多困难。全球化对香港国家认同教育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国家认同教育,香港应重新审视其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与公民教育的独特要求,积极促进公民教育观的转变。构建以主动公民观为基础的公民教育是香港公民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7.
韩佳蔚 《文教资料》2014,(23):53-54
新时期"推普"和普通话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进一步实现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全国通用语言,在不同方言区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对外汉语教学及国际交流中的社会交际功能,而且在推动文化教育、社会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乃是"国脉所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应该从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和民族振兴层面认识"推普"的意义;普通话教育应肩负起保持、传播、发展民族文化,推动国家文化建设、母语文化传播、民族素质教育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8.
回民作为一个秉持异域情结的群体,国家认同的文化建构对其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塑造作用。国家和社会精英创造了公共秩序,并使得这一秩序渗透到了回民社会中。附和、顺应的策略方是回民在主流文化背景下求得生机和延续的关键。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行动中,回民让自身竭力融入国家创建的公共秩序之中去,并分享国家所建构出来的"中国人"的文化意义,最终成为国家认同的民族实体之一。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关系学研究的国家意识是该国对"自身"、"他者"和国际社会的一种认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历史发展过程.国家意识的构建既表现社会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共性,也表现出不一般的特点,呈现地区差异和时代特征.它来自于人类的国际关系实践,同时对国际关系实践的发展起反作用.对国家意识进行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将对人们认识国家意识的变化、发展轨迹和进行国际关系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深刻认识中国国家观的历史意蕴与新时代内涵,既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作为上层建筑,国家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在多民族视域,国家是一个民族共同体;从文化基因视域看,国家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从全球视域看,中国倡导国家安全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