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代中国高校文化安全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建辉 《文教资料》2006,(30):17-18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使我国高校的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应对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创新我国高校文化、重构高校文化安全机制和适度输出文化,以维护我国高校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产生中西文化的碰撞。文化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我国民族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渗透、中西价值观的碰撞、网络传播和英语全球化的影响。我们要抓住机遇,迎对挑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化与儿童观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大国的“软权力”入侵和传媒资讯的日益发达,冲击并威胁着我国的儿童文化,另外国内社会现实的挑战以及成人文化的压制也危及着儿童文化。为了保障儿童文化的安全,我们应着手培养儿童的文化修养,切实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并努力建构儿童文化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突,给中国带来严峻的文化挑战,而全球性的文化交融却为中国带来更多的文化发展机遇。中国必须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以博大的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使其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媒介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文化的品位、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拓展大学文化的功能。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文化建设体系是应对媒体全球化趋势给大学文化建设带来的新挑战的创新之举,也是大学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保持民族文化传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给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带来了挑战。国力较弱的我国应积极应对这一挑战,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天人合一、爱国、自强不息、仁爱、孝慈、诚信、勤劳节俭、廉洁自爱等。承担文化传承任务的学校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传承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全球化、媒介化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造就了一个高度互通互联的全球社会。对于文化传播而言,一方面,地理环境差异使各国文化产生地域性特点,呈现出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全球化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地域性边界渐趋模糊。与此相适应,体育的存在形态也呈现出全球化、媒介化及体育消费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其实质是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这给中国体育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正确认识这种挑战和机遇,是建构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认同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既给我国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也给我国带来严峻的挑战。要有效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就必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三个代表”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党的建设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的语文教育带来了影响:电子媒介冲击着传统的语文阅读观;当今文化走向的失衡和畸形使语文教育走向边缘化;多元文化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贯彻"和合"观与"和而不同"观;语文教师须从"经师"转换到"人师";防止语文教育中的"顾此失彼"现象。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对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一定层面上讲,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和而不同",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本着"文化自觉"原则,学习世界各国的各类先进的体育文化,使中国体育文化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与时代同步发展。当然,全球化在给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同样也将带来挑战。所以必须要在汲取各种有益体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加以磨砺、融合,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产力体现人们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力。文化生产力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有效运行,通过改革体制、完善法制、健全市场体系、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等方式可以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全球化有新旧之别,在新全球化时代,文化有自己的特征。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文化安全的实质是指一个国家针对异质文化对本国文化的渗透、入侵和控制,通过反渗透、反入侵、反控制来保护本国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完整性、独立性和延续性。西方强势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文化安全考验,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强化文化安全意识。这就需要从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多元并存与双向建构的辩证关系向度来处理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整合的矛盾问题。在此辩证思维方式指导下,我们要做到:树立正确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革除影响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弊端;确立和平崛起的最优文化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13.
秦枫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115-118
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态及上层建筑(政治),是以上各个变量系统的交叉,而非某一单独系统的结果。以徽州文化区的生态为切入点,从三个维度———自然、社会及政治进行考察与阐述,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集群进行创造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提供必要的时空地理环境,故保护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是进行文化生态保护的首要前提。文化生态问题源于社会问题,对待文化生态的态度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文化生态保护离不开政治手段加以引导、规制和宏观调控。此三者对文化生态的影响不仅是单向的,更是三者之耦合。  相似文献   

14.
北大的特殊文化环境,西方批判、反省现代化的思潮,父亲之死给梁漱溟带来的心理动力和毅力,是梁漱溟实现由佛返儒的文化心路的原因.梁漱溟提出的力图解决文化与现实社会存弊相连问题的文化模式有独创性,它为新儒学在当今的活跃开了一代风气,并赋予了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文化事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但也出现了极大的偏差,文化建设领域出现了不少问题;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和平演变”和文化渗透。研究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社会背景,将对21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娱乐演出活动是最具群众性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它的发展既有利于提升社会精神文明。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文娱演出业的发展一定要立足于广大民众需求、立足于时代发展、立足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7.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等新的语境下,有着浓郁乡土情结的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契机,而民俗体育的发展又是新的文化语境形成的现实需要。在新语境下应通过把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放在首位,对民俗体育传承人要准确把握;民俗体育产业化要适度并本着"人无我有"的原则进行;有意识地扩展民俗体育文化空间等策略来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资源开发实质上就是文化产业化的过程。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其开发过程不但要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要实现自身的价值保护与增长,要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同发展,这完全取决于开发方式。开发的模式和程度不但影响了文化资源的价值,而且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因此,为了对文化资源开发过程所涉及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客观、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文化资源开发效益的分析模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历史进程和人文环境对文化圈层现象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圈层”反映了世界文化多极化现象的存在。人类社会发展程度决定文化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文化差异的存在,但是这种社会发展程度显示的不同文化,却不能简单地插上先进或落后的标签。人文环境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条件也是影响文化生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校首届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对当下国内的“文化遗产学”发展趋势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目前存在的对遗产的大规模开发和以保护为名的破坏,其真正症结就在于“保护”无法解决最重要的“发展”问题。对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理论体系构件等问题,学者们认为,对此应借鉴国际学术界经验,不以固化的心态来对待尚处初创期的文化遗产学,不急于下定义,不使其过早地体系化、学科化。将其视为一个开放的对话体系,既对接国际研究新趋势,又结合中国本土资源,为学科建设拓展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同时应通过学科整合、多方合作营造学科发展的良性环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