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的精神革命以解构性的批判来反传统,但解构了传统之后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秩序逐渐开始了一个重构与生成的过程。在这个后革命的时代,重温五四的精神革命,就应该继承五四的批判精神,但对五四的批判精神的继承并不是为了解构当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秩序以革命,而是经由批判而走向对社会秩序的建构。因此,对五四的精神革命的继承应该从解构性的批判转换为建构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国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合理吸收,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超越,有利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是当时社会变动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变革.这场文化变革的核心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来指导中国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白话文运动、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开展东西方文化的讨论等文化战线上的斗争,目的是要为中国确定一种能够指导社会前进的文化.知识分子的变革思想代表着五四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是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白热化时期,随着以严复译著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刊物的出现,更加快了文化转型的步伐。严复的译著别具一格,充分突显了晚清译者的意识形态和翻译诉求。通过对严译《社会通诠》的分析,探讨严复翻译会通思想的渊源与中西批判、集思广益、求实创新思想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地了解严复翻译思想发展形成的动机和发展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是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的根本依据。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思想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并推进社会进步作为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只讲批判不讲继承是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去思想基础;但继承也只能是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只讲继承不讲批判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封建化、儒家化。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还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更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探索《阿Q正传》的文化反思意识,进而宏观鲁迅小说的美学形象体系特征。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阿Q正传》所概括的社会人生内容及其历史时代特征。文章指出,鲁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现实人生和阶级关系的其实描写,反映了那一特定时期中国社会政治斗争和文化思想冲突的某些本质内容,成为我们民族苦难历程和悲剧历史的一面镜子。鲁迅对“国民性”这个多维文化结构复合体的探索,为我们开拓了一条中国社会和人生的反省之路。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阿Q精神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文章指出,对中国农村社会阴暗面和农民国民性病态精神的现实主义暴露,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的历史主义批判,构成了《阿Q正传》文化思想内容的两个层面。作为被压迫者的阿Q,虽然不是阿Q精神的始作俑者,但统治阶级思想渗透于包括劳动群众在内的全社会成员,则又是必然的。唯其如此,作品的文化批判意识才格外沉痛深刻。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鲁迅通过“文化寻根”这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探索了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探索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层,概括出精神胜利法这种具有某种共同性的国民性病态。从而启迪人们为认识自身,重塑灵魂,改良社会而去追求奋争。  相似文献   

7.
16、17世纪的中国明清时期,以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唐甄为代表的一批学人,对封建社会及文化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汇成了明清进步思潮。这股思潮,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闪耀着光芒,影响深远。但是,明清进步思潮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定位,即从世界史的角度看,明清进步...  相似文献   

8.
略论邓演达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演达根据其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文化的基本原则,对以孔教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和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所造成的混乱,给予了批判和揭露;对以保存国粹和全盘西化为代表的两种文化观,表示了反对的立场;对中国未来文化充满信心和希望,提出了以构建生产文化为目标的中国新文化发展方向。其文化思想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刘志 《成才之路》2011,(35):18-18
从孔子春秋时期确立儒家学派至今,可以说无论是历代的推崇、“五四”以后的批判,还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否定,以儒家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传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各时期社会的影响。儒家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是非实体论的,其批判"一词反映了这一思想的过程论色彩,当法兰克福学派从事社会批判时,有意忽略了批判对象的实体性,突出其精神形态的性质和逆动"过程,着重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批判;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批判主要包括广义的文化批判———揭示资本主义技术合理性中的虚假意识"、狭义的文化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单向度性,以及哲学批判———批判资本主义思维方式的肯定性;社会批判理论不是以构建社会乌托邦为其理论终点,而是在乌托邦的名义下倡导艺术复兴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主流的文化思想大体可以作以下分类:礼仪文化思想,以儒家为代表;虚无文化思想,以道家为代表;实用主义文化思想,以墨家为代表;功利主义文化思想,以法家为代表.这几派之间也是相互批判,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光辉时代.  相似文献   

12.
哈特穆特·罗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维度作为切入点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诊断,在对多种理论资源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加速批判理论。首先,异化概念的发展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次,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来源;最后,同时期加速思想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大启迪。这三重理论渊源共同作用于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现实背景中,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13.
后工业社会时期的到来,在文化领域引起了各种哲学文化思潮对以科学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性思想的批判,其影响波及众多学科领域,使之发生了深刻的思想变化,产生了后现代转向。音乐教育学科在其他人文学科前沿思想的基础上,对建立在欧洲科学理性音乐本体体系基础上的审美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构建了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基础,以适应全球多元文化视野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文化批判是毛泽东考察中国社会的基本方法,文化批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毛泽东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批判精神值得我们借鉴;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当代意义;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对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观照启迪我们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的局限有:宪政武器的缺失;阶级分析的泛化;批判方式的失当。  相似文献   

15.
戊戌维新时期传统的政治文化体制虽然受到了冲击,"中体西用"论受到了批判,但维新派的进步思想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影响甚微.直到义和团运动之前,"中体西用"仍是社会上盛行的主导思想.义和团运动一方面使传统的文化政治体制失去了权威,另一方面清廷利用义和团所结成的盲目排外的统一战线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既暴露了中国社会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也标志着"中学为体"思路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时期,也是我党在思想文化战线方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并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主义者与国民党顽固派围绕着中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以及取得这个革命胜利是靠国民党,还是靠共产党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反复的斗争。在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其刊物——《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解放》周刊、《共产党人》、《中国青年》、《中国文化》、《群众》等发表许多重要社论和文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董必  相似文献   

17.
张仲波 《文教资料》2010,(8):110-11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时期,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先秦时期民本思想形成来探讨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首的文化激进青年掀起的一场旨在批判封建主义,启蒙西方近代文化的一场思想革命。《新青年》则为其滥觞,浓缩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变迁,成为五四时期进步报刊舰队的旗舰,并影响着后五四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它经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四个变迁。第一个变迁宣扬民主与科学、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变迁鼓吹空想社会主义。第三个变迁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第四个变迁揭开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  相似文献   

19.
求学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批判吸收,青年毛泽东有了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五四前后对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改良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比较,青年毛泽东初步理出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可以救中国的道理.五四前后同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马克思主义者的交往与联系,青年毛泽东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反映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社会的追求,这种追求从古代社会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使它有了社会基础。大同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的萌芽形式,它随着中西文明撞击和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传入而发展起来。用中国文化理解社会主义,它既是一种美好的社会境界、社会发展规律、人文环境,又表现为社会体制。必须在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中,才能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形成追求美好境界的人文环境。只有从这个视角认识邓小平理论,才能把握它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