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加拿大现代文学史上 ,出现了像玛格丽特·劳伦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艾丽斯·蒙罗等一批出色的 ,享有国际声望的女作家。她们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的感情和敏锐的目光不断发掘女性意识和女性世界的种种问题 ,塑造了形形色色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向读者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妇女画卷。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多才多艺 ,已发表了十多部诗集、多篇长篇小说、无数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及文章 ,曾两次获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的殊荣。她在系列叙事诗《苏珊娜·穆迪日记》中所塑造的形象苏珊娜·穆迪被称为加拿大人的原形。  相似文献   

2.
自《诗经》以来,以妇女为题材的古典诗歌所描绘的悲妇形象主要有思妇、弃妇、怨妇三类。思妇:这是最常见的古代妇女形象。她们或思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卫风·伯兮》中的“我”因丈夫在外打仗,竟无心修饰容貌,弄得“首  相似文献   

3.
茅盾是“五四”以来卓越的文学评论家.在他的大量的文学评论中,不论是作家论、作品论,还是综述、漫评或偶记等,在社会学的美学批评方面,具有典范性意义.其中关于许地山的一些评论——《落华生论》①,通过小说、散文小品论述作家及其创作特色;《论许地山的小说》②,侧重小说的创作方法论;《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③,在综述第一个“十年”小说发展的概况与文学的主要倾向的背景上,论及许地山的创作主体意识——独特,深邃,开阔,在现代文学评论史的某方面,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紫色》这部小说中 ,艾丽丝·沃克描写了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夫权专制双重压迫下的种种不幸 ,反映了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完善过程。艾丽丝·沃克摆脱了善良宽厚、思想简单、逆来顺受的传统女性形象 ,将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倾注到文学作品中 ,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黑人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5.
欧美文学史上三位不同国度,不同流派的女性作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写进了一位疯女性,这就是活跃于十九世纪文坛的法国的乔治·桑、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和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她们分别在《安吉堡的磨工》、《简·爱》、《黄色糊墙纸》中,塑造了布芮可里伦、伯莎·梅森和身为人妻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我”的形象。这三个疯女性的出现,决不是出于女性作家的“奇怪的幻想”,也不是因为“情节剧式的夸张格调”的需要,而是妇女解放的历史要求在文学领域里的必然反映,她们身上都表现着强烈的妇女意识,她们是妇女解放的执着追求者和牺  相似文献   

6.
日本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流变经历了两个阶段。“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形象处于意识形态化与乌托邦化所构成的张力之间,作品中既有对日本的否定、批判与丑化,同时也对日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仰慕、迷恋与美化。“九·一八”事变后,作家对于日本的集体想象迅速滑向了意识形态化一极,日本失去了它在前一时期文学中的某些可爱之处而演化为一个妖魔化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7.
旧习俗的殉葬品——试谈福克纳笔下的妇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笔下几个有代表性的妇女形象,探讨造成她们悲惨命运的根源,以及福克纳自身经历和爱情生活对所塑造人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许地山小说描写了众多女子的坎坷命运,因作者并不把她们的品质具体化为可供观照的感性情节,并没在矛盾冲突中展示她们内心的纷争,而使女性形象缺乏活泼的生命情致。原因有二:一、许地山的宗教观制约着他对人性丰富性的表达,他把人性等同于佛性,这就使得他创造的女性形象缺乏人性深度;二、女性在他的男性视角打量下,已成为他表达自我观念的象征符号,不可能具有真实的生命力度。  相似文献   

9.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芳芸著《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研究》 ,最后已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研究 ,既是一片辽阔的大地 ,又是一片荒芜的园地。半个多世纪以来 ,一些学者在理论上对妇女命运给予了较多的人文关怀 ,但相对而言 ,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女性形象的研究则比较薄弱。本书以女性婚恋爱情为切入点 ,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美学 ,特别是心理学为探测仪 ,深入作品底里 ,力图与作者灵魂遇合、情致交汇 ,以独特的个性感悟 ,探寻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的深层心理结构 ,剖析她们的心灵 ,关怀她们…  相似文献   

10.
马海燕 《天中学刊》2002,17(4):67-68
米兰达、伊娃和普利斯·兰多分别是美国著名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和尤多拉·韦尔蒂塑造的三位文学形象。尽管她们在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历程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她们却分享着许多相似之点,尤其是三者都表现出了反叛的精神,这种反叛精神与美国内战后的社会大背景是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11.
《简·爱》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的形象成为女性自强、勇敢和理性的象征,而另一个奇特的女人———伯莎·梅森却往往被忽略。透过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和生平,我们可以看出,疯女人伯莎·梅森这一形象反映出夏洛蒂·勃朗特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所感受到的社会对妇女的压力,以及她的双重性格在《简·爱》中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12.
一八四七年,《简·爱》以它深沉蕴籍的力量震撼了整个英吉利海峡傲慢守旧的人们,二十年后,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也同读者见面了。岁月的苍桑,人世的浮沉,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两部作品不仅没有消失或褪色,相反,却以它深刻的社会内容,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以及广阔的异域生活画面,起各国学者和人民的珍视。尤其是作者倾其心力刻画出来的两个女性形象,凝重而厚实地描叙了十九世纪中期妇女寻求自身解放的曲折道路。尽管这两个女性形象最终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但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普通劳动妇女形象是许地山、萧红笔下主要言说的对象。且在文本中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互文性”,渗透着创作主体对人生终极的思索。文章分析了许地山、萧红笔下女性形象的异同,并对构成文本不同性别内涵探究原因:创作主体的社会性别是其主因。  相似文献   

14.
夏洛蒂·勃朗特(1916-1855)和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杰出的女小说家,《简·爱》和《呼啸山庄》是她们各自的代表作。作为同胞姐妹,她们在生活、思想和创作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女权主义者,她们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夏洛蒂的女权主义多具政治意义,其主要价值是对现实生活中男权秩序的颠覆,为实现男女平等声性解放做出了贡献;艾米莉的女权主义则具诗学意义,其主要成就在于在文学艺术领域消解男权诗学,重建女性诗学传统。夏洛蒂·勃朗特与《简·麦》在勃朗特姐妹生活的时代,英国妇女仍然处…  相似文献   

15.
运用福科权利话语理论并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比较《简·爱》与《黄色墙纸》,解读作品中"疯女人"疯癫的现实意义.《简·爱》中"疯女人"伯莎·梅森是帮助简·爱实施其内心隐秘愿望的替身,《黄色墙纸》中疯癫的"我"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以女主人公的身份直接反抗男权统治."疯女人"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女作家们对处于男权中心话语中女性悲惨处境的初步认识,探索了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遗憾的是她们始终没有突破男性自我的"他者"界定,她们的女性意识也是被迫建构在主体的机构之中,已经变成了文化经验的一个内在部分.但是"疯女人"小说毕竟为寻找女性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了努力,也为后来者们指出了一条逃逸权威话语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安德森笔下的畸零人形象──从短篇小说《鸡蛋》谈起孟凡韶提起美国现代文学,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海明威、福克纳和菲茨杰拉德。在对美国现代文学的评论中,人们对这三颗璀灿的巨星倍加青睐,而对安德森注意甚少.其实舍伍德·安德森(SherwocdAnderlo...  相似文献   

17.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在许多作品中塑造了具有觉醒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先进"女性的共同特征是:已经学会了思考,能够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然而,综观这些女性,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先进"女性身上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她们的行为、性格、心理都处于一种十分矛盾的状态之中。她们看问题也仍然只立足于恋爱、婚姻、家庭。而所有这些具有缺陷的觉醒女性的形象正是基于作家男权文化传统建构起来的,在她们身上体现出男权作者对这些女性形象建构时所进行的有效操控。由于她们不符合作者对于优秀女性的定义,因此,她们的生存空间注定是黯淡的,生存空间仍然是狭小的、灰色的。  相似文献   

18.
许地山先生是"五四"文坛宿将,从处女作《命命鸟》到后期的《春桃》,先生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然而这些女性都在遭受苦难与不幸。本文想通过这一个个悲惨的传奇故事,探寻她们不同的命运选择:从对彼岸世界的玄想到身临苦难的挣扎再到之后的坚强,从而发现这些女性在灾难面前的那份从容与坚定,以及在艰难困苦中的磨炼与成长。  相似文献   

19.
时代激流中的一湾清泉──论许地山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小说中的妇女形象在他小说的整体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激流,那么许地山笔下的妇女形象就是汇人这股激流中的一湾清泉。他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反映时代的;不写时代的生活,却能折射出时代的光点,因而与同时代诸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着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本文从“于情感中见理性”方面对其笔下的妇女形象进行分析论述,揭示出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1895年阿尔费雷德·伯恩德·诺贝尔(AlfredBernhardNobel)在他举世瞩目的遗嘱中写到要把其遗嘱遗产的五分之一“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自1901年诺贝尔奖正式颁发以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已经评选了104年,除去16年因为战争或者没有合适人选奖项为空外,诺贝尔和平奖这一殊荣一共惠及15个团体,93个个人。其中女性获奖者有12位,她们中有律师、修女、作家、环保者、社会活动者、人权活动家等,均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带动并感召了人们为妇女的自由、人权的解放、人类的和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她们在各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卓越贡献也得到了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和世界的认可。这一期的《名家》我们就来重点关注植树“植”出诺贝尔奖的肯尼亚环保活动家旺加里·马塔伊女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