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玲 《青年记者》2015,(10):90-91
刘豁轩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人和新闻教育家。1936年2月,他辞去《益世报》社长兼总编辑职务,进入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七七事变后,他被聘为新闻系主任。在日本侵华、北平沦陷的艰苦环境下,他带领燕大新闻系师生继续教学、科研及课外实习等活动,对燕大新闻教育进行改革,对该系史料进行整理与研究。他还先后在北平、天津各大学、报社发表演讲、文章,在学界、业界都颇具影响力,被誉为“学识与经  相似文献   

2.
《读书》杂志1981年第4期,有一篇雷梦水同志写的《朱自清先生买书记》。看了以后,很有感触。雷梦水同志解放以前在北平琉璃厂的通学斋古书店工作,为了向各大学兜售书籍,每周都要到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去几次。有一次他扶着书来到清华大学,遇见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朱先生翻看书的时候随手挑出一本问他: “这书是干什么用的?”“这书的作家是哪一朝代人?”“这个作家还写过哪些书?”这本书有几个版本?哪个本子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07,(21):21-21
黎秀石于1914年1月生于南海丹灶海边坊黎家,籍贯广东南海丹灶,1935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解放前曾在《大公报》等报刊和通讯社任编辑、记者、译员、驻国外办事处特派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过《大公报》战地记者,见证和采访了日本投降的全过程。1950年10月,黎秀石从英国回到祖国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广州市培正中学、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1961年起在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任教,1978年调进中山大学外语系任教,曾任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1986年2月退休。  相似文献   

4.
谢六逸是我国现代知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新闻学者。他一生酷爱编辑工作。纵观他短促的一生,编辑工作自始至终贯穿其中。 自1921年4月,谢六逸接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报》以来,他先后陆续主编过《言林》、《国民》、《儿童文学》、《趣味》、《文讯》等多种期刊。此外,还为黎明书局、光华书局、文通书局编过一些书籍。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推选为上海编辑人协会主席。他虽不同于分分秒秒维系于编辑事业的赵家璧等人,将一生中很大部分的精力贡献于我国早期的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事业的创建工作。但他以其独特的新闻学者的眼光,审视着编辑工作,执着于编辑工作。 1921年1月中旬至2月间,仍在日本求学的谢六逸,积极地参加了当时在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机构——文学研究会,为第24号会员,与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孙伏园、王统照等同为该会读书会小说组成员。并且与热衷于编辑工作的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相互的交往中,谢六逸开始投身于编辑工作,并乐此不疲。他东渡回国,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辑职务。1922年12月1日,“依了上海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决议,特请谢六逸先生为主任编辑。”(郑振铎语)谢六逸开始单独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  相似文献   

5.
顾廷龙1904年出生于苏州混堂巷旧宅,幼时由祖父教读《四书》、《五经》。1931年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32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自此与书结缘,读书、护书、知书,收书、编书和印书,以书为友。顾先生曾任《辞海》编委和分科主编、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小组顾问。顾廷龙先生与图书馆有缘。他毕生投身于图书馆事业,先后担任燕京大学图书馆采访部主任、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总干事、董事。解放后,  相似文献   

6.
为了党的需要.随时准备牺牲.即使到了悬崖绝壁.要跳.就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杨刚杨刚(1905-1957),湖北沔阳人,1928年因学业优秀被保荐免试进入北平燕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杨刚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结识了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1936年10月担任《大众知识》半月刊的编辑.宣传抗敌救亡。1939年9月受萧乾之邀到  相似文献   

7.
1931年初,胡乔木同志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离校到北平团市委工作。1932年初,团市委在团省委“左”倾领导下被解散改组,对他长期不分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上同意他暂回家乡——江苏省盐城县张本庄,短期后再返北平。1932年5月,胡乔木同志回到盐城。这年秋天,经过贫儿院中共党员刘必成同志介绍,认识了中共盐城县委书记蔡道生(原名嵇荫根),由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8.
陈翰伯同志是我国新闻出版战线上的一位老编辑。1936年初,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在西安的《西京民报》、《西北文化日报》,成都的《新民报》、《全民通讯社》,重庆的《时事新报》、《新民晚报》,上海的《联合晚报》当编辑或总编辑。全国解放后,他又曾担任《学习》杂志社和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近几年来,翰伯同志担负着领导全国出版工作的重任,虽然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市人,生于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病故,终年94岁。在教育、文学、出版等方面,他一生都做了不少工作。 1922年,他和朱自清、刘延陵、俞平伯创办了我国第一种新刊物——《诗》。 1923年,他进商务印书馆,先在国文部担任编辑,编了《学生国学基本丛书》中的12本小册子。还在业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旬刊》和《文学》的编辑、发行工作。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女作家女记者杨刚,曾经担任过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秘书,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开国大典的盛况是由她报道出来的。周总理、邓大姐称赞她是“国家少有的女干部”。 1905年。杨刚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现为仙桃市)一个富裕家庭。八九岁就能赋诗作文,人称“小才女”。1928年春,杨刚被北平燕京大学英文系免试录取,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杨刚写了不少诗歌、散文、小说,并协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译过《活的中国》。l928年秋,杨刚在燕京大学完成学业,第二年夏,赴香港接替萧乾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在报纸上宣传抗日民主,反对投降倒退,并发表  相似文献   

11.
王露 《出版广角》2014,(5):38-39
正全国高校学报层次不一,各学报必须清楚自己的定位,层次高的学报可以走高端学术探讨路线,层次普通的学报就要做好服务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如何处理好学生稿件,做到点石成金,编辑在工作中就要承担重要的工作。1906年,我国第一份大学学报《东吴月报》创刊,这是高校社科学报百年历史的开端。民国时期相继创刊的《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大学月报》《燕京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12.
蒋路同志从事外国文学编译工作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了。早在五十年代,他就已经是国内知名的翻译家和俄罗斯文学专家。他所翻译的十余种名著,如《怎么办?》、《屠格涅夫回忆录》、《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等,均博得我国翻译界的好评。他所撰写的序文和研究文章,也在我国外国文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他的绝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编辑工作上。数十年来,经他编辑、校订和复审的稿件已不下百余种,字数可以千万计。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歌德谈话录》、《伊戈尔远征记》……等重要名著,《欧洲文学史》等大学文科教材,编辑工作都比较复杂,蒋路为编辑这些稿件,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相似文献   

13.
叶然,1931年生,哈尔滨人。 1948年开始从事美术工作,先后在三联书店总管理处、人民文学出版社、《诗刊》社担任美术编辑和装帧设计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艺术顾问、《中国》文学双月刊特邀美术编审。三十七年来,为大量的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书籍、刊物作了装帧设计和插图创作。代表作有:《鲁迅全集》、《列宁论文学与艺术》、  相似文献   

14.
简讯     
《北平和平解放前后》一书再次获奖北京市档案馆1988年编辑的《北平和平解放前后》一书,继1991年获市党史工作系统优秀成果资料书一等奖后,今年1月20日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工作会议上,又获市第二  相似文献   

15.
1948年12月,新华总社派出范长江、徐迈进为首的先遣队,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郊区的良乡集中,接受平津战役报道任务,并准备进城接管国民党的新闻机构,同时筹备办理总社迁社事宜。华北《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亦派出人员,参加了这个新闻先遣队,由副总编辑袁勃率领,准备到北平创办《人民日报》北平版和重建新华社北平分社(1946年间新华社曾在北平设立分社.后被国民党当局无理查封)。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9月8日,一代传播学大师余也鲁教授在香港病逝,享年93岁。为了纪念这位香港传播学的开山鼻祖,香港《基督教周报》[1]、台湾燕京大学都曾有学者撰文怀念余教授,赞誉他的学术贡献[2]。其实,余也鲁教授不仅开香港传播学研究、传播学教育之先河,而且也是大陆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学研究和教育的先驱。他1965年出版的《杂志编辑学》作为我国第一本研究杂志编辑的书,不但被  相似文献   

17.
<正>电视连续剧《北平无战事》,以较大篇幅演绎了1948年金圆券改革的前因后果。剧中焦晃饰演的燕京大学副校长何其沧,是国民政府经济顾问,设计币制改革参考方案。第十集中,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亲自到何府,与何其沧一起讨论起草币制改革法案。两人认为,银行没有准备金,垄断财团也不愿意拿出物资来坚挺市场,所以,币制改革只能是一场空谈。尽管币制改革前途悲观,方步亭作为行长,还是以身作则,把家中所有金银都上缴了,包括妻子的婚戒和留给外甥女出嫁的金镯子……当然,电视剧创作既有真实历  相似文献   

18.
商恺,是《人民日报》的一位老记者,也是一位名记者。他从1938年踏上新闻工作岗位之日起,到1988年离休,在新闻战线上整整奋斗了50个春秋。那么,离休之后,他的工作,身体和家庭状况怎样呢?下面,介绍一点鲜为人知的事。 他仍是个大忙人 商恺,1948年春开始到《人民日报》工作。1949年初,《人民日报》进了北京,商恺就被分配到《人民日报》采访科当记者。他先后担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还受聘担任中国社科院新闻学院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以及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总顾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编辑》2007,(1):92-95
2006年11月29日上午,《中国编辑》杂志编委会2006年度工作会议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召开。会议由《中国编辑》杂志主编张增顺主持。来自京、津、汉等地的二十几位顾问、编委出席了会议。桂晓风同志代表中国编辑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宣布了杂志顾问和编委会组成人员名单。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介绍了高教社接办《中国编辑》杂志一年来的做法和对进一步办好刊物的要求。《中国编辑》杂志副主编郑惠坚、编辑部副主任陈虹汇报了一年来的办刊工作情况及今后的打算。与会顾问、编委就办好《中国编辑》杂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下面是他们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20.
读过2003年第1期《中国编辑》中《寻找莫理循》的读者大概都知道莫理循是谁了,他是被历史湮没的大名鼎鼎的《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他的传记《北京的莫理循》也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