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凡 《东南传播》2021,(2):88-91
本文对国外社会动员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媒介动员理论的兴起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脉络梳理及特点总结,以期能对该理论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侧重于发生在社交平台上的动员事件,且研究主题十分宽泛,小到日常互动交流,大到政治事件,都有所涉及;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则具有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1世纪初至2010年,学者的研究以传统的大众媒体为主,2010年以后,研究重点开始转向网络社交媒体;在研究主题上,国内学者以温和的"共意性动员事件"为主,且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9,(12):38-49
话语与社会变迁理论认为话语能够投放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影响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仰,由此构成利益角逐的社会力量。研究选取主流媒体《人民日报》1949-2019年环境报道1254篇抽样样本为研究对象,以"话语包"和"价值观框架"研究中国在地性环境话语变迁与意义实践路径。主流媒体环境报道存在七种话语框架生产模式:环境卫生框架、国家主权框架、经济争夺框架、制度理性框架、技术治理框架、生存危机框架;框架签署矩阵显示环境话语生产存在变迁性、匹配性和修辞性,爱国、规范、文明构成意义实践系统的"纽结点";通过制造对立认同、价值定位、凝聚共识进行媒介动员。建议主流媒体环境话语传播从劝服到构建生态价值共同体转变,话语体现环境元价值和规范性价值,凭借对环境话语的价值定位、合法定性的话语供给和意义建构来共意动员。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社会运动特别是建构社会运动理论,以有关重庆"钉子户"的大众媒介报道与评论为分析对象,描述并阐释了大众媒介在中国"新民权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作用。本文认为:转型中国的"新民权运动"具有"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的双重诉求,兼具旧、新社会运动的特征,既要实现在国家制度层面从等级统治的传统政治中解放出来的目标,又包含从个体出发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获得个人自主性的生活政治内涵。媒介的社会动员也因此包含了"认同政治"中的多样化内容,在动员的关键环节"集体认同感"、"集体行动框架"的建构中都体现了转型中国的特殊性,即由个体层面的私人性诉求转向国家制度变革层面的呼吁,并以此达成中国"新民权运动"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建党百年当天的"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账号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媒介事件理论的社交媒体时代适用性.通过对发布内容的情感动员策略分析,发现诉诸情绪感染和诉诸身份认同的情感动员策略更能激发网民的关注,对调动网民情感具有明显的效果,有利于传播社会共识性价值,实现社...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占中"事件中的新媒体运用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认为"占中"运动并非是一场市民的自发行动,而是组织方通过网站、社交媒体、即时通讯软件等动员、部署的社会运动。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借助"新媒体"强大的组织动员功能,一场社会运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低强度"的"新样态战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15年发生在合肥街头的七起"作秀式求捐"事件为考察对象,试图分析当事人本身及新闻媒体将事件发展为舆论热点的过程,并对这种运作过程背后的媒体动员行为进行分析,对媒体现行的职业素养、传播伦理进行考量,以期为媒介新闻生产、舆论建构、社会动员和救助体系的联动寻找更加具有可行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倩  庞慧敏 《编辑之友》2021,(5):106-112
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动员在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抗日战争中作用卓著.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街头诗为代表的文学传播媒介发挥了重要的情感动员作用,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出发,在根据地的特殊社会历史语境中,街头诗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时空、文化、政治方面的媒介偏向是决定其情感动员效能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集体认同—情感对话一意义共享的情感动员逻辑,实现了多媒介联动式传播与情感动员网络的构建;依托社会组织,嵌入根据地的己群社会关系,在圈层式传播中进行情感动员;从政治动员下沉到文化自觉,建构了集体协作式的革命情感传播路径.街头诗媒介的情感动员在全民族抗战的目标指引下,转化为政治的共意动员,实现了对根据地军民群众的精神教育和审美教化,促进了反思性、成长性的国民身份转向与形成.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传播生态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社会舆论调控机制失效、政治权威认同性整合效果减弱、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社会舆论场复杂化等导致社会认同性整合环境发生变革.为此,主流媒体应该具有社会担当,成为现代社会"粘合"的工具.主流媒体可以通过主动介入公共事件、找好国家主张与公众利益的"结合点"、策划媒介活动建立"想象共同体"等方式,提高社会共识度,促进社会认同性整合.  相似文献   

9.
于淼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51-59,109,110
本文以日本在十五年战争期间的"总体战"体制为背景,探讨"舆论动员"活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对日本战时社会历史的考察发现,日本军部以德国的总体战体制为蓝本,将媒体宣传和意识形态引导作为舆论动员机制的核心指导方针,以相关传媒法令为法律依据,通过对各类媒体机构的整合,将媒体资源纳入战争的轨道。封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专制语境形成了舆论动员机制的政治基础,军国主义的国民精神结构是舆论动员的思想动力,在媒体将政治意图转化为媒介议题的过程中,媒体精英和意见领袖也发挥了引导作用。多种机理共同运作之下,舆论动员机制实现了对战时国民精神的强效果控制。  相似文献   

10.
在政治传播研究中,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为选举期间议题在新旧媒介间的流动及其结构性影响提供了有力解释,但鲜少有人将其放置在社会运动情境中验证。2014年台湾地区发生的"反服贸学运"为探索这一效应的本土化特征提供了难得案例。通过时滞分析发现,社会运动情境中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确实存在跨媒介议程互动。社交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主要体现在初期提供议题资源和产生"共鸣效果",而在后续抗争中赋予议题情感属性的框架过程依然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这一结果与选举情境下的议题流动模式并不一致。当社运者将社交媒体更多作为资源动员的新工具时,其框架建构的驱动力与效果往往不如有政治偏向的传统媒体,这意味着新媒体及其裹挟的民意依旧很难摆脱被党派意识形态操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商业平台是否可以看作是媒介形态,学界业界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2016年7月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对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网络传播平台进行管理。根据这一表述,并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精神,本文明确了商业平台的媒介属性。在此基础上借用媒介化理论阐释商业平台在媒介化过程中扮演的四个关键角色,探讨了商业平台媒介化对人们信息接收模式、日常生活方式、社会运作系统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商业平台和主流媒体的关系辨析,表明了商业平台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提出,在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中主流媒体要积极探索自身的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传播事关民生福祉,契合个体生命健康发展、提升生活质量的诉求,日益成为公共空间的显见议题,也呈现出不同圈层动员主体的认知碰撞,舆论错位,动员乏力。短视频平台是全媒体时代社会信息系统中重要的聚合与流转中枢,为形成多主体议程共创提供条件,实现对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生活的共享共治共建,依托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渠道和社交可供性,为多元主体提供技术、组织、文化的支持,推动环境议程互动和有序参与共意动员。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可以结合短视频语言优势,借助层级传播、涟漪效应对环境保护多维解读,激活跨圈层、跨文化的用户群体的参与热情和群体进入,进行多元有序、和而不同的内容创作和议题参与,围绕环境保护实现高效的共意性社会动员。  相似文献   

13.
社会运动如何在大众媒体上获得可见性?哪些因素影响着它的可见性?本文以南京老城南保护事件为例探究这个问题,对这起地方性社会运动获得全国性舆论关注的"传播过程"进行了细致展现,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运动得以成功传播的三个原因:"特定的议题"、"分化的国家"和"割据的媒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电视成为最具普及意义的大众媒体,而国家文化借助电视荧屏实现国家话语的表达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必然,也诞生了一系列表达国家文化的经典文本。文章通过民族性、家国同构、母体置换以及"共名"关系等四个角度分析国家文化在与电视这一媒介形式耦合后所进行的种种表达策略,进而梳理了这种表达策略演进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8,(8):59-67
不同于海外移民报刊,亦不采取帕克的移民报刊研究路径,本文主要关注一种面向国内受众、由本国移民商业中介所创办的新型移民媒体。文章具体通过对移民微信公众号"A"推送的文章进行话语分析,分别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研究移民中介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动员人们移民。研究发现,个体层面上该移民媒体将读者的个人身份构建为"世界公民",而非"国家公民"或是"民族成员";社会层面上存在诸多问题,加重了社会安全感的缺失;国家层面上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社会不稳定、制度不健全的我国形象,与之相反,他国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乌托邦"。从中可以发现,移民媒体在动员过程中,将对中国公民的身份意识建构、国家形象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亟需引起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陆媒介素养教育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即媒介素养课程尚没有在国家层面上融入中小学正规课程体系,实证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远远不够,缺乏非商业化公共媒体的参与和推广,民间非政府组织发育不足,无法形成广泛的社会动员.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大陆媒介素养教育加速发展的可行路径和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公益广告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作用下,大幅度增强了在传统媒体和户外媒体的传播力度,带来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伴随着数字媒体与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社会动员与治理理念的改变,以及公益广告在出资方匮乏、表现媒介局限、传播动力性不足等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局限,公益广告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提出公益广告在形式、内容和机制等三个由表及里层面进行创新的有关思路,以供有关部门、各类媒体和从业人员批判性借鉴。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的突破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媒体战中,中国媒体快速反应,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发布,籍此掌控了全球范围的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除了具有信息传播和宣传作用外,还具有替国家、政府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的作用.中国政府对全球媒体就抗震救灾报道实行开放、公开、透明的政策,既为中国媒体的出色表现创造了条件,也为在全球范围展现一个自信、开放、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把握了重要历史时机.而中国媒体此次突破的背后,是国家政策、机制的保障和社会与媒体的持续变革.  相似文献   

19.
杨秀 《新闻爱好者》2012,(13):62-64
通过对"醉驾"案的评论,媒体为"醉驾入刑"进行了舆论动员;国家有关部门治理"醉驾"措施出台之后,媒体成为公民协商化解"醉驾"社会问题的"意见广场";另一方面,媒体侧重于对支持"醉驾入刑"观点的表达而没有能够做到均衡呈现那些反对的意见,无法反映出法治案件和问题本身具有的争议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简单地将舆论引向了追求立法化的盲动之中。  相似文献   

20.
王艳 《传媒》2017,(23):91-93
在众多社会议题的舆论动员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间的互动及其效果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动员方式和手段,舆论动员中的媒体互动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需要以"公共理性"来引导其中的知识生产和意见领袖、以"舆情监测"来把控谣言信息和特殊的社会动员议题.在这一过程中,谋求互动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管需要有对等地位和伙伴关系,但在效能上绝不应是等量齐观的,那些真正为时代所认可的"主流媒体"和"权威媒体"要在公共讨论中发挥正向的积极作用,规避由舆论动员带来的可能的社会风险,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