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教学论结构格子”概念及其特征以批判理论为基础,在德国教育科学发展史上,曾以不同的角度、视角和研究侧重点而形成了5大类批判教育学,具体分为:先验论—批判教育学(die tranzendental-kritische Pada gogik)、批判—交往教育学(die kritisch-kommunikativePadagogik);批判—解放教育学(die kritisch-emanzipatorische Padagogik);批判—唯物教育学(die Kritische-materialtische Padagogik);批判—合理教育学(die Kritsch-rationalistischeP(?)dagogik)这5类批判教育学分支,分别从批判理论的交往、解放、合理及知识兴趣等批批思想以及思维方式与结构主义方法论进行探索.闵斯特学派课程理论,很大程度上融合了这些批判教育学思想与理论.闵斯特学派从研究教学论或学科教学论中得到启迪,并以批判理论为基础,将“教学论结构格子”(didaktische Strukturgitter)的方法论和决策策略推广到课程开发与课程研制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的学科归属问题是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文章主要对历史演进过程中教育学体系建构所凸现出的科学主义倾向的方法论、基础及表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并就中国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分析了重申教育学人文价值的必要性,批判了教育学研究中的“唯实”倾向。  相似文献   

3.
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社会思潮之一.“批判教育学”(Critical Pedagogy)是在“批判理论”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被认为是“教育领域中最具活力且雄心勃勃的竞争者”①.本文首先探讨“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而探讨“批判教育学”的流变及其研究的不同层面,最后对“批判教育学”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一、“批判教育学”的渊源:“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是由“法兰克福学派”(theFrankfort School)所创立的.该学派产生于三十年代的德国,因为源于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而得名.该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阿普尔对“保守主义的复兴”这个特定历史情境的认定和理解,阐述其开展“批判的教育研究”的文化政治背景、逻辑起点以及捍卫立场。从而为我们理解阿普尔的著作,尤其是其80年代以来的著作中所内含的思想和主张提供一种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梳理西方教育研究方法论历史轨迹的基础上,探讨西方教育研究方法论演变的内在机制,即哲学和教育实践的突破是前提条件、教育学派之间的批判是发展的动力、他学科研究方法与教育学研究的有效结合是重要原因,并从系统化、综合化、共生化三个维度的发展对我国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建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内涵以及建构,是一个值得反思和批判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在生命内涵,理解生命的方式,还是在以之为核心的教育学体系上,都存在诸多疑问。从根本上讲,“生命实践”教育学对待生命、实践的态度远离了二者的真义,从而使“生命实践教育学”成为“技术教育学”。  相似文献   

7.
批判的教育学流派是联邦德国的三大教育学流派之一.这个学派于70年代取代精神科学教育学和经验教育学流派,在联邦德国教育学领域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到了联邦德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所有领域.本文在这里对这一学派仅作初步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批判的教育学流派的起由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当时学生运动的高涨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愈益扩大,并深入到了教育学领域,为一批教育学科学工作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贝瑞·康柏个人生活历程的考察,说明了其走上批判教育学的道路的原因。进而从务实的批判教育学的内涵、务实的批判教育学对批评的回应以及通过探讨使中小学教师成为批判教育者的可能性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其致力于务实的批判教育学的思想。其思想中强调的把批判教育学思想从学院精英的话语转译为学校中教师和行政人员可理解的教育实践以及改变过去批判理论过于重视批判而忽视建构的做法等都对我们当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内涵以及建构,是一个值得反思和批判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在生命内涵,理解生命的方式,还是在以之为核心的教育学体系上,都存在诸多疑问。从根本上讲,“生命实践教育学”对待生命、实践的态度都远离了二者的真义,从而使“生命实践教育学”成了“技术教育学”。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史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基础理论学科。它主要是通过研究教育学自身的理论运动 ,为现代教育学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启示。教育学史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七个目标要素 ,即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理论综合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科整合意识、启迪学生问题意识、开启学生的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等。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建立了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首先探讨了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及西方教育管理范式的转换;其次,认为实证主义一直是西方教育管理的无叙述方式;其三,认为后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正在改变着西方教育管理的研究范式;最后,对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批判性评论。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分析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基本涵义人手,对当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探讨所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了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教育研究方法论主要应该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的问题,并通过比较研究和元教育学研究,探询国外教育学理论发展的方法论背景,同时,对当前人们使用的教育研究方法要具体分析,并主张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方法论探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麦克莱伦的多元文化教育观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实践能力,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文化研究等为理论来源,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角色做了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14.
论心理史学取向的中国教育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新视角。从西方心理史学及其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看,心理史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也是可行的,心理史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已见端倪,但在研究过程中应把握心理学理论与中国教育史实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局限性与广泛性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seeks to describ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author has pursued research into questions of how religious educators could and should interact with popular culture. The methodology employed is most often labelled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nd is used in an attempt to bring together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of theology, psychology, media studies,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into one conversation that sheds light on the dilemmas facing religious educators in a mass-mediated context. In many ways the choice of which methodology to use to pursue these questions has its roots in the situatedness of the author's own educational journey. Locating herself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leads into a discussion of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method," "methodology," and "epistemology"; and from there into a very brief consideration of "standpoint" epistemology and its utility in the convergence of feminist practice and religious educational practice. From there her understanding of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nd how that methodology has worked to structure a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religious educators around the use of media literacy within religious education is explicitly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6.
关键实习事件是实习教师在教育实习期间所经历、创造的重要事件,它们将对实习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和专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关键实习事件的视角研究了实习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作者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关键实习事件的特点和它们对实习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从而对实习教师所创造的关键实习事件和他们的专业成长获得了比较丰富的解释性理解。  相似文献   

17.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研究的三个发展方向之一,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追踪教育评价学的历史起源和演进过程,从知识观的视野,考察各个时期教育评价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方法特征,可以发现,知识观决定了教育评价观,科学实证主义与自然人文主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各有利弊,走向整合是未来教育评价的基本方向。在实践中,应注意统筹把握二者结合的"度",依据评价背景、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从书院到学堂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繁多而复杂,但中国近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近代学校制度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学校与社区共同体的密切联系,使学校相对全面地游离于社区共同体之外,从而也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结合与互动方式;另一方面,移植外来模式而建立起来的近代学校.毕竟生长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在西化的形式中,容纳了各种不同且常常相互冲突的社会力量、文化因素,从而使近代师生关系呈现出混乱、失序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代学校的师生关系,不过是变化了的制度形式及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This chapter responds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s posed in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on the status and natur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rural schools and their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Drawing on the national reviews, we discuss the quality of the research focusing on its themes and question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ology. The conclusions indicate substantial hiatuses, and call for greater use of the local voice, the life-world perspective, longitudinal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multiple purposively sampled case studies. Internationally, while first-hand sources on the cultural contributions of rural schools exist, these must be accessed before documentary studies of central policies over-write such history. Finally, a new research agenda is formulated.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demonstrate how history informs how policy meanings are constructed and the rhetorical strategies used to convince others to accept these meanings. We have two goals: (a) to show how a group of non-governmental actors, People for Education, became part of Ontario, Canada’s policy discursive network; and (b) to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of constructing cultural and microhistories in critical policy analysis. This article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describes resistance from a critical perspective and offers a methodology for producing histories of struggles over meaning-making in educational poli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