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我承担了一次公开课教学的任务。我要上的课文是宋学孟的《柳叶儿》。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不仅写得好,内容也感人。为了让学生体会柳叶儿的“苦中带涩”的味道,我特意叫几位学生摘了些柳叶儿,打算上课时让学生亲口尝尝,以加深他们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
“下面请程瑶同学上台领奖。”主持“学雷锋活动月”颁奖大会的老师话音刚刚落下,同学们的目光像磁石吸引一般投向了“倔丫头”——程瑶。看着她涨红的脸蛋上掩饰不住的自豪与笑意,我的心里竞升腾出一种涩涩的又夹杂着甜甜的情感。思绪像一片轻轻的云朵又飘到了半年前的那个下午。  相似文献   

3.
愁的滋味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我看来,“愁”并不是一件多么遥远的事情,“愁”的滋味自然也是众人都尝过的。只是,“愁”的滋味太浓,拙劣的文笔无法捕捉到那涩涩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普通逻辑对于成人函授学员而言,比较艰涩难学,函授辅导应根据学员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才能化涩为畅,钩其要点为:以“例”说“理”;串“点”成“链”;触类旁通;提供“拐棍”;识“假”认“真”;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5.
苦咖啡──一个让我在短短的时间内疯狂爱上的仙露琼浆。它让我瞬间明白了,苦也是一种幸福,如果没有涩涩的苦,哪有人会珍惜浓浓的甜蜜呢?第一次领略苦咖啡,是在休闲之际,由朋友向我推荐的。第一口的感觉是苦,第二口还是苦,第三口仍然是苦,充满心灵的全是一种涩涩的苦。这种苦涩刺激了我全身的细胞,让我有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清醒,一种从未有过的畅快之感。这种涩涩的苦,这种与众不同的感觉,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第二次饮尝苦咖啡,还是在那家“古木香”里。这一次的感觉与上一次截然不同,热乎乎的苦咖啡里还冒着烟气,热腾腾…  相似文献   

6.
英语教学中围绕“读”做文章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读”的水平呢?采用范读、领读、仿读……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严格按正确的英语读音规则训练“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习惯;在课堂上精心设计“读”,树立与形成“读”的模式与构架,把“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课外活动,创造更多的“读”环境;分析句子读法,教授读书技巧,加强对“读”的指导;通过计时读,以“听”正读、练读等方法,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年试笔     
新年试笔。因为是“试”笔,所以要拿起笔来再说。拿起笔来仍是无话可说;许多时候不说了,话也涩,笔也涩,连这时扫在窗上的枯枝也作出“涩——涩”的声音。我愿有十万斛的泉水,湖水,海水,清凉的,碧绿的,蔚蓝的,迎头洒来,泼来,冲来,洗出一个新鲜,活泼的我。  相似文献   

8.
梳着马尾,戴着眼镜,穿着校服,过着“两地一线”的生活。眼睛涩涩的,快熬不住了,又想哭了。雅雅说,看天,天很蓝。我抬起头,是的,天很蓝,是很纯的那种蓝,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抚平了人心中那份最幽密的空洞。  相似文献   

9.
涩泽荣一是既有思想理论、又有社会实践的日本著名企业家,被誉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自小熟读“四书五经”,参与商业经营,成年后曾赴欧洲,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文明并深受影响。东西合璧的阅历使涩泽荣一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三大贡献:将西方的“股份制”引入日本,在日本确立了现代企业形式“株式会社”;提出了打破“士尊商牟”观念的“武士道即实业道”理论;提出了使“义”和“利”有机统一的“论语算盘论”。  相似文献   

10.
《中华读书撤》消息,“格涩”、“幺蛾子”、“咕棒槌”,这一句句天津话您会读吗?为挽救保存地方语言,今年天津市档案馆将启动天津乡音记忆工程。用两年时间建立天津方言语音档案,  相似文献   

11.
读书应重在会意,不能为语句所局限,“言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魏晋人读书,大率以己之意会书中之意,对字不甚注重,而力求身心的参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是指读书不可执着于字句的讲解,这同现代人次“不求甚解”为肤浅草率之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语文学习诸要素中,阅读永远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一块,而强调“独立阅读能力”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3.
涩涩丝瓜汁     
丝瓜汁,淡淡的绿色,清凉可口。那一年,我却尝到了涩涩的丝瓜汁……  相似文献   

14.
顺利“pass”CET既需“内功”也要“秘诀”,其中快速阅读独具奇效。然因受汉字阅读习惯所累,学生普遍存在“逐词阅读”等弊病,致使读速过慢,事倍功半。必须彻底抛弃诸如“边读边译”、“心里默读”等“慢读”习惯,在注重平时“泛读”基本功的基础上,加强“跳读”、“意群视读”、“猜读”训练,使阅读理解走上“快速之路”。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什么?作文是一个人对生活的表达,是对作者生活充实或千涩的映射;作文是一个人阅读的体现,是对作者阅读经验的积累和沉淀的折射;作文是一个人思维的显露,是对作者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展现;作文是一个人思想的映照,是对作者发现与创造能力的彰显……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当尝试着用各种途径,给学生铺一条“笔底生花”之路。  相似文献   

16.
让偶说一百遍,一千遍,偶真不是什么巫师老祖!Yes,偶确实制造出了够雷够炫够酷的“涩涩伊哥儿组合”、神秘莫测的MM堡、能催人性命的采生术、威猛的豗、残忍的狃、诡婴、伪老、蛇人、咳溪、老鼠坐骑……  相似文献   

17.
汉代著名书法家蔡邕说:“书有二法,一日疾,二日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相似文献   

18.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由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近百年来,已经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然而,“陌生化”不是对文本读者的硬性要求,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阅读效果。读者进入文本去寻找的,往往是能够与阅读对象产生亲和力的“知音”和“知己”,是再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书面文化(文章和文学)的大视野里,“陌生化”不仅是一个心智过程,更多的是诸方阅读主体通过文本中介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既是潜在的,又是显露的;是开放的,又是有界的。而这些对话的基础源于阅读主体对读物的“新”感受。这种“新”感受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所具备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此“新”:感受一旦确定下来,对于特定的阅读主体来说,对于“他”的阅读过程就结束了;随着新的阅读过程的开始,“新”的感受仍在继续产生着。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个无限循环的触发点,便是“阅读的陌生感”。陌生感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  相似文献   

19.
近来,越来越多的所谓“导读”、“快读”、“速读”类的浅读图书,纷纷闪亮登场,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以“快乐、快速、快扔”为特征的浅阅读是不是正好满足越来越忙的学生的阅读要求?现在的学生的阅读状况究竟是怎样呢?浅阅读”是否正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呢?根据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现状,内容越来越浅;速度越来越快;喜欢越来越直白的语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阅读理解的角度上说,阅读离不开感悟,也不能没有思维。一方面.汉语言重“意合”的特点决定了语文阅读应十分强调“披文入情”、“体情悟道”,要下功夫去感悟语言,做到“心领神会”。同时,现代阅读教学强调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的相互作用.阅读个体的原有经验、心理图式、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文化积淀将对阅读理解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