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报纸具有“人类的”一面. 某次活动后有学生提出,他感觉我们提交讨论的文稿,似乎是在为张季鸾等“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其他的个人权利、理想主张、道德伦理等放在次要地位”的行为进行“无罪辩护”.当时很诧异,没想到会有这样的解读、误会和错觉. 实际上,在张季鸾等的眼中,放在第一位的不光是国家与民族,还有社会与民众.只是对日抗战的特殊情势,使他们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选择保大家重于保小家、重群体甚于重个人.  相似文献   

2.
美国感到,未来5到10年,来自台海两岸的军事冲突有可能比朝鲜半岛的危机更具破坏性。这两大地区热点若同时引爆,美难以应对,因此,“两害相权取其轻”,缓解同北朝鲜的关系也就宜早不宜晚  相似文献   

3.
鳞爪录(五)     
“公允”与“个性”一般地讲,著作者都希望编辑在取舍稿件时要公允。而作为编辑工作者来说,衡定稿件时能否真正做到“以质取书稿”、“以质取文章”,又确实是其职业道德高下的重  相似文献   

4.
我们主张"适度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从哲学上阐述了“适度论”的含义及其主要思想,并应用该理论分析了图书馆工作中存在的“失度”问题(平等服务与特色服务,以书为本与以人为本,读者有限与读者无限,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重藏轻用与重用轻藏,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重书轻刊与舍书保刊),指出不要“不度”,不要“过度”,而要“适度”。  相似文献   

5.
当编辑多年,“成功”和“失败”是常有的,随记下两三件。取其一点不要其余1980年4月8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加按语转发了《大众日报》一篇报道,题目是《济宁地区充实和培训社队经营管理干部》。这篇稿件是我采用“取其一点,不要其余”的方法编辑的。“取其一点,不要其余”这八个字是我在编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就是说,在选编通讯员、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国民阅读已进入数字阅读时代,形成了“轻阅读”模式.“轻阅读”模式具有的碎片化、伴随式、社交化特征,推动了中国图书出版业“轻”风潮的出现.轻出版是一种具备“轻质”特征的出版活动,出版主体“轻微化”、出版内容“轻型化”、出版流程“轻简化”、阅读受众“年轻化”.轻出版风潮对中国出版有着重要影响:推动新书态图书的涌现,刺激“互联网+”出版的发展,并导致中国出版企业分层加深.  相似文献   

7.
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利用的关系是充分利用档案的关键环节,杜绝“重保轻用、利用不足”是保证档案在安全保密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当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避免的三个常见误区:一是“重技术,轻内容”——过于强调信息技术的引入而轻视对教学资源内容本身的建设;二是“重初次建设,轻二次开发与深入整合”;三是“重建设,轻应用”——难以形成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同时,本文也讨论了针对这三个常见误区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校史编研不仅是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目前,校史编研中普遍存在重“编”轻“研”、重“正史”轻“野史”、重“基于文献的校史”,轻“口述校史”等九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校史,有力地推动高校档案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0.
人在天地之间,无论是天,不管是地,绝然都为了呵护人!人中绝大多数是黎民百姓。而“5.12”四川特大地震.正是检验执政党成员护卫百姓是否合格,其人品、人性和人道与否的透视镜。首先,面对救灾物资,党员、干部美丑一目了然。李瑞环早就警省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重些、重些、再重些,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轻些、轻些、再轻些”。  相似文献   

11.
“重藏轻用”是国人对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固定认知模式,但这种认知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种种史料文献证明藏书楼“重藏”是实,而说“轻用”则不符史实。我国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深入挖掘藏书楼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与西方图书馆的精华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我国民族特色的图书馆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罗昌繁 《图书馆》2021,(2):108-113
目前的石刻文献研究主要体现在史料的比勘验照、查漏补缺意义上。实际上,石刻具有多维面相,兼有物质载体与文献内容的双重意义,其研究角度亦可多元。已有的石刻研究,主要存在重文字轻图像、重碑志轻题识、重作者轻书者石工拓工、重静态石本轻动态立石与流通、重出土石本轻传世纸本、重汉字轻非汉字、轻石刻主体研究等偏向。有关石刻研究,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字学与历史文化视角,还可在文本学、物质文化、空间文化、视觉文化、阅读史等视角进行拓新考察。要拓新多元研究视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培养研究人员的石刻主体研究观念,将石刻从作为史料的“身份定位”与传世文献之“附庸”的角色里解放出来,单独予以主体性观照。另外,在当今学科体制下,对石刻进行学科意义层面的提升,有利于石刻文献研究朝多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来都有重大轻小的传统。或许是由“泱泱大国、心胸开阔”的华夏血脉承载的一种粗犷.或许是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人文理念铸就的一种傲气,或许是由“大事不拘小节”的文化氛围熏陶出来的一种性格,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对凡是与“小”字沾边的东西——“小人”“小气”“小心眼”“小节”“小事”等,避之唯恐不及。其结果是:人们都愿意做大事,而不愿意、也不屑于做小事。  相似文献   

14.
读到一篇《“考今学”发凡》的文章,很受启发,遂不揣浅陋,捉笔为文,狗尾续貂。非图与“发凡”作者共享“专利权”之利,兼掠他人之美也;只望能献此一悬,以略补此门“新学科”之全。仅此而已。是为序。何谓“考今学”?其名盖由与“考古学”的取  相似文献   

15.
范华月 《大观周刊》2012,(33):20-20
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实践项目一西南民族大学羌族馆室内装饰设计中装饰纹样的收集、设计、放样、施工方法和材料的运用进行分析。体现了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寻找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机械、人文与技术、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书面语言、被我们日常使用的汉字,在书籍设计中如何能动地传递信息,发挥独特的传达效应?通过研究分析汉字的特性,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以形表义汉字,是世界象形文字中惟一被保留下来继续使用的文字,是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创造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以形表义”,《说文·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文者,物象之本”。这里的“物象”之“象”,并非简单的“依葫芦画瓢”,而是“非象之象”。正如周汝昌先生在《永字八法》中所言:象形的汉字有取于形,但不是“死”于形下。而是经过察象、取象、具象、表象(事)、离…  相似文献   

17.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的这一名言,是就文艺创作说的,但也适用于新闻写作。生活为记者提供了“博观”的大千世界,版面的一定容量又规定了记者只能“约取”。至于可供“约取”的材料的多少,只能取决于记者“博观”视野的大小。“博观”得越多,可供“约取”的基数就越大,择优“约取”出来的作品质量就越有保证。倘若孤陋寡闻,“约取”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只好将采访所得吃光用尽,无优可择,那就无“约取”可言,新闻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了。  相似文献   

18.
档案忆片     
生机 身为中国人,大概没有谁能与档案脱离干系的,不说从出生那天起,至少从你念书开始,就有人为你准备好了一个档案袋。这个档案袋,以后将不断加厚并陪随你辗转到你参加工作后的所有单位或户口所在地。虽然你本人压根儿也弄不清袋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世俗社会常会以衣帽取人,那只是表层面的“取人”标准;在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际意义上的“取人”标准,其实是以“人事档案”为准的。虽曾有一句一时为大象熟知的用语“重在表现”,但说穿了不过仅仅  相似文献   

19.
左平熙 《档案》2008,(3):24-26
校,就是考核、校对,勘就是删取,校勘是校雠的核心。刘向《孙卿书录》:“臣向言,所校雠《孙卿书》……以相校……”。刘向自称整理古籍的工作为校,又称校雠。《太平御览》618卷引《风俗通》:“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取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条其篇目”,主要是篇章字句的校勘;而“撮其指意”,主要是考辨其书的学术宗旨、渊源、流派,论其得失。  相似文献   

20.
从审美角度感知汉语,一是视觉(文字、书法),二是听觉(有声语言),缺一不可.然而综观汉语研究的历史,我们发现,东汉已有《说文解字》,而南北朝才讲四声,《切韵》到隋朝才定下来,宋朝才有《通志·七音略》.我国很早就形成了专门的学科“诗学”“词学”“汉语音韵学”,直到20世纪后期专门研究“有声语言”的“朗读学”“朗读美学”才建立起来,由此可见,自古以来“重形轻声”“重文轻语”是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倾向;而当今,广播电视业内“重采编轻播音”;各类学校“重作文轻朗读”;大众传播“口语至上”,所谓“怎么想就怎么说”,认为有声语言是“不学而能”的;人们更关注新闻传播内容的社会功能与政治意义,而忽略了新闻播报中有声语言传播本身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