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纯经济损失在性质上是法益而非权利的损失,具有独立性、无形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对纯经济损失的赔偿,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总体上均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不予赔偿到后来的例外赔偿的历程。由于纯经济损失案件的复杂性、多样性,法院在赔与不赔的问题上至今仍有些游移不定,相关的判例及学说仍在不断发展之中。我国实践中,应将纯经济损失案件类型化,减少法院判决的随意性;要综合运用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理论、注意义务理论、可预见性理论及风险的控制与分散理论为纯经济损失赔偿提供科学合理的取舍规则;同时,要坚持合同优先理论,维持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合理界限来解决纯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公民的民事权益似采用概括保护方式,但是由于纯粹经济损失的特殊性,其涉及到最难以把握的利益衡量——行为自由与权益保护,因此,我们不能一概予以保护,纯粹经济损失赔偿也应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本文将从各国侵权责任一般条款立法模式的比较以及欧洲侵权法原则的启示出发,在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下为纯粹经济损失赔偿模式寻找一条符合我国立法和实践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纯粹经济损失这一动态概念体系中的考量因素,以英美侵权法为背景,采用比较法、判例法等方法,分析可预见性在纯粹经济损失界定过程中的意义,以及需要具体考虑的可预见性内容。结果表明,可预见性是纯粹经济损失概念确定时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这种通过可预见性来界定纯粹经济损失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对民事权益的保护进一步加强。侵权责任免责事由是侵权责任法的一项重要规定,但是由于我国采纳大陆法系的立法传统,在侵权责任立法方面特别是免责事由方面存在不易理解的方面。文章试图对与侵权责任免责事由相关的概念,如: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和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侵权抗辩事由和侵权责任违法阻却事由等概念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免责事由的规定进行了简要的评析,提出了自己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网络隐私权在当今社会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其保护的力度亦在逐渐加强。本文通过对网络隐私侵权相关概念的界定,比较西方国家及我国网络隐私侵权法律保护现状,以期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与大陆法系将侵权责任仅视为损害赔偿责任不同,我国法律上的侵权责任是以损害赔偿责任为主,其他民事责任方式为辅;我国侵权责任的概念,涵盖了大陆法系中侵权责任与物上请求权两个概念。物权请求权是从权利人的角度出发阐述物权保护的方式,是原物权人在物权遭受侵害后而获得的救济权。侵权责任是从侵权行为人的角度而言,是用来规定侵害他人的绝对权后应该承担何种责任。  相似文献   

7.
侵权补充责任的确立能够为受害人提供更多的保护,因而被认为是我国法学界对侵权法的一大贡献。可是由于侵权补充责任构成具有特殊性,违背了过错责任原则及公平原则,造成了法理上理解的困难;再加上我国法律法规没有对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体系加以解构,造成了学理上不统一,适用中无依据的困境,不利于法学理论的完善和司法实践。笔者对我国侵权补充责任的适用困境做出了建议,以期侵权补充责任这一法学创造能为我国侵权保护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因产品质量而引发的经济损失的可赔偿性问题,采用比较法、判例法等方法,分析该种损害排除责任的一般规则和例外情形,以及背后的政策因素.结果表明:在侵权法上因产品质量而引发的经济损失并非完全不可赔偿,但对该种损害的保护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种对因产品质量而引发的经济损失限制性保护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情况,在保护商标权方面,《商标法》规定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双轨制”,就是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两条途径、协调运作”,即对于商标侵权案件,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请求处理。对于商标侵权案件,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均有管辖权,不仅可以应当事人的投诉查处商标侵权案件,而且可以依照职权主动查处商标侵权案件。  相似文献   

10.
商业秘密侵权救济制度是强是弱,对于商业秘密权利能否得到有效保护极为重要。我国商业秘密侵权救济制度的相对弱化,严重束缚了商业秘密保护效能的发挥,对商业秘密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学习、借鉴美国《统一商业秘密法》的有益经验,增设我国商业秘密禁令和潜在侵占救济制度,不失为强化我国商业秘密侵权救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法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法律分支,包括归责原则在内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归责原则问题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理论研究的现状,在阐述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在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上有两种主要观点,并提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复合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博客侵权案件不断增多,由于我国尚未对博客问题作出专门的立法规定,在发生博客侵权案件时,经常在性质认定、责任承担等方面发生严重分歧。这对于依法规范博客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惩治违法行为人等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探讨博客侵权的构成要件,对博客侵权及其立法规制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比较了原产地名称与其他相关概念,分析了我国在原产地名称的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发展行会、增加打击侵权力度、提高保护意识以及跟进相关制度等方面对原产地名称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4.
侵权替代责任是侵权法法理中的一项独特的责任形式,但我国《侵权责任法》并没有采用替代责任的概念.在学理中,由于对替代责任的界定并没有达成一致,存在比较混乱的情况,导致了在侵权立法和学理中对替代责任不易理解的方面.文章通过对侵权替代责任的概念以及相关概念的分析,对我国《侵权责任法》中与侵权替代责任相关规定做出评析,建议统一替代责任的概念和适用范围,规定追偿权,根据加害人侵权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来确定替代责任.  相似文献   

15.
过失侵权指一个人没有在法律所规定的以保护其他人免受不合理的伤害危险的法律义务范围内的行为,对其责任的认定取决于谨慎义务存在与否,客观过失理论是大陆法系的主流。在我国侵权法过失责任的构建中,应当摒弃现有的主观过失概念及判断标准,确立客观过失及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著作权侵权中,网络服务提供者大多出于第三方的地位,其承担的是间接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对于网络侵权责任认定作出了规定,然而由于该规定的粗糙、落后,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责任认定做出了更加全面、细致的规定,这些规则已经成为间接侵权责任认定的一般规定。尽管如此,我国现行规定尚存在主观过错认定标准模糊、“未获利”和“标示”条款缺乏实际作用等诸多不足,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章围绕驰名商标的概念及认定,阐述了我国对驰名商标侵权的几种现象,着重论述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以期完善我国驰名商标的立法。  相似文献   

18.
人格是做人的最基本条件 ,人格的产生或消灭必将导致人格权的享有和丧失。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个人或组织的“人格权神圣不可侵犯” ,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权保护的真实内容。必须依法认定人格侵权的违法行为 ;凡构成人格侵害民事责任的 ,必须依法追究民事责任 ,并赔偿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软件侵权在我国目前时有发生,对于软件侵权,最主要的是软件登记、软件的出租权、软件最终用户等问题。“入世”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无论如何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水平应当提高到世贸组织所要求的程度。而由于计算机软件的特殊性,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侵权问题不解决,知识产权与世贸组织的接轨便不会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侵权事件频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于大规模侵权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概念、性质,理论界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已有观点的总结、分析,对“如何界定大规模侵权”的问题做出回答;同时结合国外经验,通过分析不同救济机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结合实例,就建立大规模侵权多元救济机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