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编辑“职业病”三种路景云一提职业病,总给人一种泛化的感觉,似乎各种职业都有一种职业病,这当然是一种错觉。编辑这一行有无职业病,恐怕没有必要去进行探讨。不过,有些现象我觉得是和编辑这一职业有关的。下面提到的所谓“职业病”,编辑同仁未必首肯。但作为值得克...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人才也有了各行各业的标准。编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对其中的佼佼者,即所谓人才,自然也有业内的评说。何谓编辑人才呢?答案因人而异,概括言之,论述的重点似乎都离不开人的“头”、“眼”、“口”、“手”这四大感官。  相似文献   

3.
网络编辑学的建立及学科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从业者主要是由这些媒体的“编辑”构成的一样,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诞生了一种新兴的职业——“网络编辑”。在发达国家,网络编辑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职业,在就业和收入的排行榜上一直处于前列。  相似文献   

4.
编辑的职业意识与心理素质徐柏容编辑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促使编辑人员不能不具有编辑职业意识。所谓编辑职业意识,首先就是要认识到编辑是一项专业,以从事编辑专业为职业者,应该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什么不少编辑人员也和许多人一样,长期以来不认为编辑有学,直到8...  相似文献   

5.
“一朝天子一朝臣”,个中含义人所共知。而近年来,却也出现了“一朝编辑一朝作者”的现象,这颇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所谓“一朝编辑一朝作者”,是指媒体中的一种不正之风,即有少数编辑在选用作者的稿件时,不是以稿件的质量作取舍标准,而是以是否为自己的熟人或“关系户”作为用稿准则,这便出现了“换了个编辑即换了一批作者”的怪现象,故被人们称之为“一朝编辑一朝作者”。   “一朝编辑一朝作者”,这“作者”队伍的构成,往往为三种人员:一是编辑的亲朋故友;其次为与编辑有功利牵扯的“关系户”。如我在甲报刊当…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编辑的“再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科学编辑的“再创作”熊家国武汉科学编辑作为一种职业,早已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甚至称誉很高[1]。但对编辑活动的社会创造性的认识,就不那么简单了。从作者原稿到完美的出版用稿这一过程中,以编辑的“再创作”为例,即使编辑界的认识也不很一致。这是对某种合理...  相似文献   

7.
编辑工作做久了,似乎会害上一种。职业病”——好挑出版物里的毛病。早年听说我们的前辈里头,有的人这种“职业病”发展到有点神经质的程度,对此我现在也能理解了。随手翻阅了几本书,发现其中有点儿毛病,编辑工作很粗糙。一本是《少年化学实验手册》,这一本书编辑工作粗糙主要表现在标题字体等方面不讲究。每章标题的章次数字和章题用了同一号的黑体字,如“九氯”。这很不妥。不妥的道理在于这很容易产生歧义和引起误会。如果第七章讲氯,此章标题用同一号字体写成“七氯”,那就太容易让人误解了。七氯是一种农药,人们容易误以为这一章是专门介绍一种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作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编辑所起的作用日益彰显。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和职业特点,而编辑主体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辑工作的价值和质量。可以说,编辑主体的发展是编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当前,在编辑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种片面强化编辑客体、编辑过程的倾向,从而忽视了编辑主体的能动作用,忽视了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正是由于编辑主体意识的淡化,导致了“编辑误区”的产生。“编辑误区”的主要表现所谓“编辑误区”,是指有违编辑活动自身的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9.
徐雁 《中国编辑》2006,(6):82-84
提出编辑要“观书”,而不能只“读书”,是出于提倡一种实事求是的职业态度。因为务实,所以才向天天活跃在图书市场经济中的职业编辑们,提出“观书”的建议,而不是“读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搞新闻工作的人都有一项“通病”,乐意“抢新闻”,追求发表“独家新闻”。这叫它“职业病”也好,称之为“职业进取性”也好。反正当事者是“乐此不倦”。当然,由此而促进新闻的可读性,却是有功的。所谓“抢新闻”,就是尽量快而多地努力把“新闻”抢到手,及早地发表出来,以显示这张报纸的“消息灵通,报道详尽”,这就表明这家报纸或通讯杜的信息量大,所谓“独家新闻”,就是指只有本报独家采访到的新闻,以此为标榜,自  相似文献   

11.
全力 《中国编辑》2006,(2):41-42
文摘编辑工作,离不开“选”和“摘”。如何“选摘”得出彩?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敏感。这种职业敏感是文摘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素质,要求编辑面对纷繁杂芜的各种信息、资料,能够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其采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伊洛先生发表在《编辑学刊》1992年第1期上的《试析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概念》(以下简称王文)我以为有欠全面。王文提出了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两个概念,认为:“近现代的编辑工作,是一种以传播为目的的社会性行业,从事这一活动的编辑家们把传播真实、新鲜、有用、有趣的信息作为自己毕生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谋生的手段。这种编辑,更确切地说应该称呼为——职业编辑。”而古代编辑活动“与职业编辑有着极大区别”。文章概括了古代编辑活动的四个特点:“第一,古代编辑活动往往是个人或数人业余半业余的志趣活动。”“未能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性行业。从事编辑活动的学者们并不以此谋利,也不把这种类型的编辑活动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中国古代编辑史上  相似文献   

13.
编辑修改稿件,常常根据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对文稿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这虽属于在原稿内容、文字、表述范围以内的一种“自我调节”,但也确为编辑修改好稿件的一种重要方法,万不可草率对待。所谓“结构”,指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如果...  相似文献   

14.
陈锐锋  何以平 《编辑学报》2010,22(3):216-217
分析职业病及其误诊的特点.强调职业医学编辑工作中应该重视职业病误诊题材的报道,专业编辑应该加强职业病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识别误诊的能力,将职业病误诊题材纳入选题策划,充实报道的内容.认为通过对职业病误诊的剖析与报道,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避免重蹈覆辙,是职业医学期刊编辑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论"编辑学者化"的生成机理与理解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者化”反映了高校学报编辑的“无主体”状态 ,它是高校学报编辑求得社会公正的一种集体有意识的诉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一在于编辑自身的学术路向 ,即走向“学者型编辑” ,使编辑的职业与专业学术互动 ;二在于理顺学报体制 ,落实学报编辑的学术身份 ,使编辑的学术使命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记者'编辑(这个职业有着这样一种偏见———甚至我们的不少记者'编辑(也这么认为———所谓记者,就是将发生的新闻记录下来,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向受众传达。比如某家企业扭亏为盈,比如某地发生车祸……新闻工作者不应该只是“录像机”和“传声筒”,还应该是“指南针”和“方向盘”。对于从事财经新闻报道的记者'编辑(来说,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一厂一店的改革措施、一时一地的发展经验,还要深入地剖析这些经济行为、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源,预测这些经济行为、经济现象对社会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并进而为读者的价值取向或…  相似文献   

17.
要“以文论文”张治国当今新闻出版界的编辑在用稿方面存在着两种标准,即“以文论文”和“以人论文”。所谓“以人论文”,即用稿的着眼点首先在文章的作者身上,其次才是文章本身;“以文论文”则恰恰相反,编辑把目光点聚对准文章.其次才考虑作者。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  相似文献   

18.
所谓图书编辑的职业意识,是指图书编辑人员在长勰的编辑工作实践中,对自己职业的性质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是对职业的一种特有的感知力、创造力和评价能力。在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版业实现由规模数量向优质高效的阶段性转移的过程中,图书编辑树立并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特色意识、名牌意识、精品意识、策划意识、经营意识、版权意识、读者意识和敬业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入世”背景下的出版业编辑转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中国“入世”步伐的日益加快,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入世”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影响,出版业也不例外。那么,“入世”对出版业特别是编辑工作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中国“入世”必将深刻地改变中国出版业态,进而带来编辑工作和编辑职业特征划时代的变革,这就是所谓的“编辑转型”,它是整个“出版转型”的组成部分。一、编辑转型的时代背景粗略地来看,“入世”对出版业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入世”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出版界与国际出版界的广泛交流,加速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进程,从而要求中国出版业的运作规范向出版业的“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20.
编辑工作中的“全程策划”理念,要求编辑对选题设想、选题论证、组稿、加工、校对、装帧、印刷规格、定价、初版印数、宣传方式、发行渠道、发行范围和发行方式诸多方面,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这一理念是对出版程序的完整描述,蕴含着较丰富的现代文化产业和现代文明信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史上确有兼编辑、学者、社会活动家或实业家于一身的知名人物,也是中国编辑史上的美谈。“全程策划”理念无疑是深刻的。但是,这一理念对编辑的文化素质的要求又有着一种遮蔽,也就是说,如果用这一理念对编辑职业作文化意义上的考量显得不足:《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