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旭花 《山东教育》2005,(12):26-26
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一般来讲,记录有两种,一是观察记录,如种子发芽生长的观察记录、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记录;二是实验记录,如幼儿在做磁铁实验时,记录磁铁能吸什么,不能吸什么;在做溶化的实验时,记录哪些东西可以溶化在水里,哪些东西不能溶化在水里。在现阶段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倡导教师引导幼儿做记录,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使幼儿乐学、会学、会用。为此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有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还要注意把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蕴含科学因素的材料幼儿对科学活动特别感兴趣的原因是有可供操作的材料,因此,教师为幼儿准备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材料体现哪些教育意图,蕴含哪些科学因素,还要考虑材料能引起幼儿什么样的探索,是否便于幼儿选择,数量种类是否充足齐全。如:“沉与浮”的实验。为了让幼儿理解沉浮与物体的关系,就应为幼儿准备许多大小不同、轻重不一的材料;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幼儿认为皮球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轻,那么教师就为幼儿提供曲别针或玻璃球,分别让幼儿称量后,确认曲别针比皮球  相似文献   

3.
正区角活动的观察点多量大,教师往往难以兼顾全面、了解透彻,那该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提高观察效率?如何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儿童的游戏状况?如何培养儿童在游戏中的自主自律呢?我们还必须思考:幼儿可以参与自身的评估吗?幼儿参与评价意义何在?幼儿参与评价的方式有哪些?哪些游戏内容适合幼儿评价?直面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关注区角活动中幼儿评价这个新话题。一、幼儿评价的意义幼儿评价是指儿童在活动过程中,通过  相似文献   

4.
一、活动目标 (一)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动物过冬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懂得动物采用不同方式过冬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二)愉快认真地参加活动,乐于观察、大胆讲述及表演。二、活动准备一幅冬天自然景象挂图、贴绒板、插图动物教具若干,几种动物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色笔、纸、剪刀等。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知识童话“过冬”。 1.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扮小白兔跳、小燕子飞进入活动室 2.引入课题。教师:“小朋友刚才扮演谁?”幼儿:“小白兔、燕子。”教师:“小朋友想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3.教师讲述知识童话“过冬”。 4.讨论:小兔是怎样过冬?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全身长满密密的毛过冬?小青蛙、蚂蚁又是怎样过冬?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认识磁铁”的活动中,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师演示幼儿看、教师讲解幼儿听的模式,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采用让幼儿亲自参与活动,自由探索、自由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方法,组织幼儿认识磁铁。幼儿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开始了解磁铁,然后教师再让幼儿说出磁铁能吸什么?幼儿争先恐后地说:“能吸铁钉”,“能吸住铁片”,“磁铁能吸曲别针”,“能吸所有铁做的东西”。大家七嘴八舌,在玩中发现了磁铁的第一个特性。这时,一个小朋友来到我面前,举着手中的磁铁说:“王老师,您看,我能吸起一串曲别针,一个接一个的,掉不下来。”其他孩…  相似文献   

6.
幼儿的发展是借助两方面因素实现的,一是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二是教师为幼儿学习提供的支架。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学习活动的基础,并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不断得到丰富、重组和提高。一般来说,幼儿在探索沉浮转换时大致会经历这样几个过程:在对物体的沉浮特性作出判断和简单解释的基础上,通过操作逐渐意识到物体的沉浮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继而借助其他物体的沉浮特性尝试沉浮的转换,最后脱离外部条件的支持,仅通过改变物体自身条件实现沉浮转换。所以,文中提到“大部分幼儿”“简简单单”地把沉在水底的物品放在了可以浮在水面的材料上,并不说明幼儿不肯动脑,简单模仿,而恰恰说明了这个班幼儿发展水平普遍处于需借助外部因素完成沉浮转换的阶段,尚未达到通过改变物体自身条件实现沉浮转换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实施主题活动“奇妙的种子”时,室外自然角的观察记录就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在主题活动中,自然角用来实验的东西也明显多了出来,所以指导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体会:一、记录本子标志化。幼儿的识字能力还很有限,如果教师只在记录本子上写好记录的对象,字数少还可以辨认,但如果观察记录的对象多了就有问题出现了,所以教师应该事先做好标志。可以在记录本上画好相应的观察对象,比如:观察的是玉米就画玉米,观察的是蚕豆就画蚕豆;也可以和幼儿商量决定,大家一起探讨选用标志来区分,比如:因为黄豆是黄色的,所以可以用黄色的五角星来代表…  相似文献   

8.
教师和幼儿在使用教材开展互动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的活动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随机性,它可能来自幼儿的兴趣,也可能来自教师的兴趣;可能是某一问题碰撞闪现的火花,也可能是某一材料让教师突发灵感……我们发现,不同教师有各自不同的经验、爱好、特长等,他们往往会捕捉不同的生成点。在探究整合课程如何生成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使教师的决策更具专业性,让生长树上的“果子”既有自然生成的活力,又蕴含教育智慧,我们试图探索一些规律,比如在幼儿的众多问题中,什么样的问题是有生成价值的?教师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生成活动的途径有哪些?如果将生成活动…  相似文献   

9.
活动背景最近,我班有一幼儿带来一个手转塑料陀螺,引起了很多幼儿的好奇,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玩。在玩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发出疑问:“为什么我转得慢,你转得快?”“我怎么转不起来呢?”“呀,转快了,陀螺上的四个角变成一个圆啦!”……为了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生成了此次活动。我尝试让幼儿使用记录的方式,从预测———观察———记录———讨论———进一步发现,整个过程由浅入深,步步紧扣,从而激发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同时,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活动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  相似文献   

10.
张蓉 《甘肃教育》2013,(19):86-86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先决条件。幼儿对科学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乐于探索,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首先,通过科学小实验,让幼儿自我操作,自我尝试,激发兴趣。例如,做“沉浮”实验,可以让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讨论,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2.
三、记录与统计在课程生成发展过程中,“记录”和“统计”是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指导策略。记录可以记载幼儿的探究历程,统计方法的运用则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分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那么,教师在整合课程中怎样通过指导幼儿记录和统计,促进新的活动的生成呢?  相似文献   

13.
分阶段学习     
“认识规律”不是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幼儿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探索,才能真正感知和理解。从这个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似乎缺少自主的观察和探索。其实,教师可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探索周围环境中蕴含的规律。我建议分几个阶段完成这个任务。第一阶段寻找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排列规律找准契机,自然导入任务。如:一天,某幼儿穿了一条漂亮裙子,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我乘机说:“某某的裙子真漂亮,上面的花纹好像许多星星在闪烁。你们看出这些花纹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然后引导幼儿互相找一找小朋友身上还有什…  相似文献   

14.
两点不足     
一、单向、线性的活动方式在原方案中,幼儿似乎被教师牢牢控制着,未能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总是教师在提问?为何不鼓励幼儿发现菊花其他的秘密?该活动到底要培养幼儿哪些科学探索方面的素养?我觉得在组织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创设交际情境,激发交流欲望,激活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多向交流,多次交流,自由交流,清楚表达,个性表达,从而促进学生倾听、表达与应对能力的提高。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创设实际情境,激活儿童思维呈现数个小南瓜、绳子、小扁担、小推车模型)、水槽(代表溪流)等。师:小朋友,看到些什么东西?注意:(指着小推车模型)这是可以运东西的小推车,(指着水槽)这是可以漂流的小溪流哟。看到这些东西,你们猜一猜,我们要干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明意图“运南瓜比赛”,同时板书“运南瓜”。)⒈观察活动:想一想,这些…  相似文献   

1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感官观察和探索周围事物。 2.让幼儿尝试寻找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让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活动一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石头、塑料玩具、曲别针、空瓶子、木块、橡皮泥、铁盘子、铁碗、塑料碗若干,七八个盛有水的盆,红色和蓝色的空盆各一个。 2.记录材料:笔、纸、垫板若  相似文献   

17.
大家对区域活动并不陌生,并对其独特的发展价值达成了共识。区域活动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但笔者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开展常流于形式,盲目借鉴,表面上开展得红红火火,却没有真正发挥区域活动所蕴涵的教育价值。什么是区域活动?它有哪些特点、哪些性质?对区域活动概念的深层理解是教师组织指导区域活动的前提条件。一、区域活动的四种主要观点目前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理解,从教师、幼儿两个维度出发,可分为:(一)从教师的角度理解,区域活动为:1!集体教学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 一、进行视听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将用蚕豆、豌豆制作的金鱼、青蛙、小熊、小鸟分别放在课桌上,让幼儿自由地观察、议论。同时打开录音机放“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的音乐,音乐停后提问:“刚才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录音机里唱的是什么?”(幼儿回答:我们看到  相似文献   

19.
反观目前的科学教育活动,虽然教师能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但“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仍然存在。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观点强加给幼儿,忽视客观事实和幼儿的主动建构。“一个正方形变成了几个长方形”在中班“铺路”活动中,教师让幼儿通过折、剪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变换图形,并贴在相应的“路洞”(用硬板纸做成)里。操作之后,教师问一幼儿是怎样变图形的,幼儿答:“把正方形变成长方形。”教师接着问:“用几个正方形变成几个长方形?”幼儿说:“用一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教师觉得这一说法违背常理,…  相似文献   

20.
钱芬 《学前教育》2006,(5):38-39
小班幼儿操作能力较弱,因此,科学活动中的操作环节往往很难组织。自己探索,他们要么无从人手,要么乱来一气;要求过于具体,又太死板,会影响他们自主性的发挥。如何做到既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索又能使操作有序、达到目标呢?小班组决定通过“一课三议”的方式来进行研讨。小班组正在开展“好吃的水果”主题活动,于是,我们决定把科学活动“水果沉浮”作为研究课例。分头设计活动方案。两天后,罗老师写出了详细的活动方案。目标定为让幼儿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