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民纷纷进城务工,产生了一大批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家中的学生——农村“留守学生”。父母外出打工,这些“留守学生”特有的“隔代教育”,使这些学生缺少正常的关爱和教育,他们的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心理问题增多,道德出现滑坡……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教育管理难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我们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更多的关注。一、农村“留守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一)学习较差。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外出,多数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戚朋友看管,由于这…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远离父母关爱和监督的家庭之中,他们的父母到远离农村的都市打工谋生,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于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在性格、道德层面还是在知识、学习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在民工潮涌动的同时付出的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的沉重代价。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目前,我国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有1.5亿,农村留守儿童3000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本次“两会”热议的话题。最近几年,随着民工潮的涌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纷纷远赴城市打工谋生,他们的孩子却被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只能由隔代的长辈来抚养和管理。老年人由于精力有限,往往在教育这些留守儿童的时候力不从心,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留守学生主要...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是指因各种原因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未成年人。由于成长中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而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就我校“留守儿童”的类型、特点、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供大家参考。一、我校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留守子女基本情况及分析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我校共有留守儿童572人,其中,男性留守儿童26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46.25%,女性留守儿童30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53.75%。(一)留守儿…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并未享受到与之对等的发展利益,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也出现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是一个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定的群体概念。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从小远离父母,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儿童应有的关爱和引导,其教育管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孩子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本文主要从媒介技术层面,深入剖析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其对留守儿童的冲击,进而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从而加强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亲子长期分离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方法:对取自重庆、贵州两地乡镇的837名中小学生(包括留守及非留守儿童)进行自尊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父母双方均在家或有一方在家的儿童组其自尊水平要明显地高于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儿童。对于五年级和高一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时其所处的年龄段对其自尊水平有重要影响。所有年级的留守儿童,父母和他们的联系频次对其自尊水平有着显著影响,即父母与儿童联系越多,儿童的自尊水平相对较高。结论: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自尊水平相对较低,并且与父母分离时,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小,自尊水平越低;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经常性的通讯联系会提高其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6.
“务工潮”导致许多问题的发生,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本文讨论母亲或父亲外出务工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分析他们排斥父母这一现象,并对他们做出的心理调节进行研究,为高校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大多同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父母的叔辈朋友家,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是他们所面临问题的真实写照。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生活条件,留守儿童们的身心健康出现了很多问题。性格障碍、人格发展障碍、行为问题以及情感意志问题等由此滋生,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联合起来,全力以赴,才能还留守儿童一个原本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留守儿童所具有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目前紧迫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对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概述。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是指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问题现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课题。大量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面对面的关爱,加之生活条件的贫困,在心理发展上存在一系列负性问题。诸如焦虑、孤独、内向、敏感等。这些适应不良状况,必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某小学留守儿童的实地调查,结合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优秀典型事例,探讨了如何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促进留守儿童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曲阜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作为调查工具,对曲阜市的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年级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以及抚养人的不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不同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曲阜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以及抚养人的不同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守儿童"也就越发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父母及大部分亲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教育、情感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健全保障留守儿童权利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的概念应该定义为:因为母亲长期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和就学的未成年人。“留守状态”可以分为“励志型”、“平常型”、“困苦型”和“颓废型”,这四种类型对留守儿童具有极不相同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特征应作为制定教育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应该把“留守状态”当作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让它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加强在学习方法和生活自理方法方面的指导、提高家长学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及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同伴交流场景等应是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身心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互联网时代里,创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路径,可以搭建留守儿童教育平台,保证爱心放送的精准性;组建留守儿童志愿队伍,构建关爱网络;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强化父母的责任意识。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地参与进来,凝聚力量,多管齐下,才能使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大量农村儿童,少年的父母离开家乡进城打工或经商,“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的特殊群体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家庭因素为监护人(或单亲)的教养方式、家庭缺失和家庭环境因素、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父母外出类型、外出时间、回家频率等因素,最后从研究结论和实践干预方面提出:建议单亲监护,留守儿童表现出的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不是他们特有的,应注重留守儿童发展性的研究和辍学留守儿童的研究.当然,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家庭因素的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洋留守儿童"指拥有外国国籍但长期离开父母在国内生活和读书的留守儿童.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家庭身份特殊、亲子情感隔阂、父母管教缺位"等问题,导致孩子归属感不强、安全感缺失、放纵心理明显,影响德育、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有效的帮扶策略包括发挥政府部门的导向作用、学校的主阵地作用、社会组织的辅助作用和家庭自身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政府、学校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政策、措施上的不力和缺失,出现了“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功能认识不足或者偏颇,家庭教育布置任务方式的随意化,家庭教育内容的生产、生活化和宗教化等问题,随之引发了“留守儿童”学业失败、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学校应该采取联合行动,积极消除留守儿童家长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和家庭教养方式和内容,以解决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因不良家教而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国区域、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量的农村父母离开乡村到城里务工,留下许多儿童在家由祖辈抚养,这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并且弊大于利。本文对从化鳌头镇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实证考察,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存在严重的亲子教育缺失。因此通过调查湖南邵阳县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现状,分析探讨其所引发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培养后代是家庭和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教育是最具广泛性和基础性的教育,它对促进个体成长成才、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并因此形成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诸多弊端。社会各界应该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