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职业学校学生主体学习模式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基本完成了外延扩张的任务后,走上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标志的内涵发展道路。这就迫切需要构建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自己的教学体系:职业学校学生主体学习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教情”呼唤着学生主体学习模式;我国职业教育20多年的实践孕育了学生主体学习模式;主体性教育理论催生了学生主体学习模式。学生主体学习模式是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指导,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应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新的思考,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模式的更新。  相似文献   

3.
个性化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难题。近些年来,Web2.0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互联网格局,同时也给教育方式和手段带来了变革。本文在分析个性化学习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师范院校公共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研究,介绍如何利用Web2.0环境建构个性化学习创新模式,以及在该模式下对学习路径、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设计与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需要加强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以拓宽办学思路和规模 ,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文章分析了目前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剖析了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层次、模式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郭晓垒 《文教资料》2011,(23):140-142
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采取了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其特点有:工作场所学习是和实践密切相关的非正式学习形式;强调学习经验的重要性:工作任务和情境决定了工作场所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成功经验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自主学习起源于西方,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蓬勃发展。自主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是我国的教育目标之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远距离教育应该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面向社会实践,根据社会发展的目标,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开创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又符合远距离教育规律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兄弟院校与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痛苦的实践和探索,提出并实施了"教学外置社区耦合"的办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办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整合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也是高职教育规律和真谛的回归.随着形势的发展,学院将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深化、升华为"实境耦合",强调校内校外实境教学,校企深度耦合,以培养高技能致用人才,这种办学模式正在得到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反思型培养模式。为了解以强化实践反思为重点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培养综合改革是否有效促进了教育硕士生的反思能力发展,调查并对比研究了采用传统培养模式与实践反思培养模式的226名教育硕士生,结果发现:实践反思模式下教育硕士生在课程学习反思、教育实践反思以及反思总水平上都显著优于传统模式培养的教育硕士生,反思也有效促进了教育硕士生理解教育实践、理解学科知识和提升教学能力;但两种培养模式下教育硕士生对学生发展的反思关注都较少。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中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不利于情感分享和能力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不高、后续跟踪指导和支持比较薄弱、缺乏促进群体共同发展的培训机制。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学习环境,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合培训实践,文章对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模式和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对培训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师资教育杂志》2012,38(1):34-46
This paper outlines new educational policy initiatives that have been recently introduced to Australian schooling contexts and describes the challenges of providing rich and empower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classroom teachers and educational leaders in an era of heightened accountability and change. A framework for large-scale professional learning is proposed; one that adopts a theoretical lens associated with practice architectures, situated within community- and individual-focused professional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 theoretical component of the model has been utilised effectively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while the personalised learning component is drawn from an evidence-based project that established a national learning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2.
由于未能妥善处理学术取向与实践取向、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稳定与变革等三对矛盾关系,目前的教育实习大多在目标缺乏关注度、实效度及清晰度等状况下运行。要优化教育实习目标,则需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出发,运用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来思考如何建构,并在建构目标时有机融合教师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从而真正发挥教育实习的价值和功用。  相似文献   

13.
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传授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直是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我国的许多教育改革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其中不少见解与建构主义的思想不谋而合。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而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具有合理性,对教育改革实践具有借鉴意义。文章即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指导下探讨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些新模式。这些新模式充分体现了物理新课标所提出的加强素质教育等教学上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I explore how I have come to theorise my work as a critical emancipatory practice as a lecturer in primary physical education (PE). I give an account of what I understand to be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es of practitioner research and my potential educational influence in my own and other practitioner-researchers’ learning. I explain how I have generated my living educational theory of practice and discuss the changes in my learning from a propositional approach towards a dynamic epistemology of practice that is grounded in inclusional and dialogical ways of knowing. Within my paper I position myself as a professional educator and researcher, and share the exciting and transformational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volving action research cycles of practice. I view my learning to date as an active act, working with the novice teachers I support to offer improvement and change in our future practice. I celebrate my reconceptualised view of education as a learner from within my practice and explain my move from knowledge transfer to knowledge co-creation. I make an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educational knowledge by explaining how I try to inspire others to research their practice and contribute to a new scholarship of educational enquiry.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继续教育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研究范畴不断扩大,继续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党和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本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重大发展战略。从继续教育的概念出发,以政策文本为线索,追溯我国继续教育概念的演变,梳理其发展脉络,为探寻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提供有益的思考。从实践内容上看,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既是我国教育实践上不同历史阶段教育体系构成的不同表述,也是二者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吸纳和融合多种教育思潮后的产物。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等多种理论思潮的融入,赋予继续教育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动态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6.
This reflective think-tank contribution begins by comparing advocacy and research as distinct modalities of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action. In practice they frequently elide and merge into one another. While alliance and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 two modalities is constructive for shaping policy and practice, it poses risks when governments and state apparatus play their own advocates, co-opting research into the endeavour. Established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policy logics are ill-attuned to transversal and holistic agendas such as lifelong learning; this leads to competition between interest groups defined by educational sector and level, and it occludes life-course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that have the capacity to resituate understandings of shared interests. Transversal and holistic agendas demand forms and styles of evidence that can encompass these qualities; indicators and benchmarks as currently employed in educational policymaking are under-developed with respect to lifelong learning. The successful example of eco-footprinting could suggest a way forward that is not only evidentially more appropriate, but could also achieve greater impa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learning polic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7.
以全国性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教育实习、教育培训、建立研究团队和“学习共同体”发展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以教育实习为纽带,深入教育实践第一线;通过教育培训,统一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意识与思想;建立研究团队,在合作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建立“学习共同体”,巩固合作伙伴关系的稳定性。促进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及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为途径的“五路探讨法”的治学方针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通过扩充“五路探讨法”的内涵,将其衍生出来的三种学习方式指向教师的教育理论成长、教育实践成长和教育反思成长三个非常具体的领域,以此探索促进农村教师自我成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学习型城市"这一概念由发达国家提出,最早主要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推动,但现在它已经在向发展中国家不断延伸。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部门需要发挥重要作用来制订详细的计划和目标,通过教育机构、教学手段和政治举措促进全民学习。建设学习型城市面临着挑战与风险,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上,而是要有改革的实际行动,政府要有明确的、可持续的政治意愿和承诺,为学习者创造出大量的学习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当加强与成员国的通力合作,通过学习型城市网络的建设,营造出更多更好的学习型城市。  相似文献   

20.
原有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遵循一种"缺陷"模式,将教师视为"有缺陷的"、需要"被"发展的对象,这已不能完全覆盖教师成长的内涵。因此,教师专业学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替代性概念应运而生。教师专业学习的理念认为:教师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教师不应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建构知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完整人"而不单纯是"职业人"。教师专业学习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路径,可以通过校本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学校作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教师的专业学习提供环境支持,如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校本学习机制,为教师专业学习提供多种合作平台,指导和引领教师的反思性实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