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自1900年到2004年,中国发生巨灾55次,平均1.9年发生一次。仅在2008年和2010年,就先后有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袭击中国,灾难是我们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在近百年间,伴随着大大小小的灾难的突击,中国媒体对于灾难报道的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成长,成熟,自然离不开一线的新闻记者的辛劳。记者是如何处理灾难报道的?如何在灾  相似文献   

2.
胡建红 《传媒》2008,(6):6-10
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人都重复着这么一句话:我们不能选择灾难,但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方式。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媒体选择了前所未有的方式来面对,由此带来了突发新闻领域报道的一次变革  相似文献   

3.
一场山崩地裂的灾难,一次江河呜咽的国殇,国人迸发出气壮山河的绝境自救大行动。新闻出版行业与各行各业一样,聚焦汶川,直面灾难,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刊物、图书、音像出版,全面集结,立体呈现,各显神通,成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一支有生力量。盘点2008年五六月份的出版活动,这是最醒目的主题,出版界在巨大灾难面前  相似文献   

4.
任冬梅 《今传媒》2009,(9):95-96
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5·12"汶川大地震更是对国内媒体灾难报道的一次考验.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灾难报道从沉默的大多数走向话语盛宴,是新闻界的一次巨大转变。灾难报道,对媒体提出了挑战,也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6.
灾难面前,个人总是渺小的,媒体首先要呈现整体的力量,呈现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迅速动员起来应对严峻的挑战。灾难面前的死伤和恐惧,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媒体不该去渲染它们;媒体该浓墨重彩报道的,是面对灾难的生命的坚韧!这是全景图上的显著亮点,因为,人类就是凭这种信念一次次应对了难以想象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灾难新闻既是一只魔瓶,又如一口陷阱,如果媒体盲目浮躁,极易陷入被动,讲究艺术,把握适度,才能实现最佳的新闻效应。如何在让灾难新闻不流于俗套,不血腥暴力,不给受众以“二次伤害”,而且还可以深深地打动人,是报道灾难新闻的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是对媒体能力和水平的重大考验。2009年的台湾莫拉克风灾是两岸媒体工作者继“5·12”汶川大地震后.又一次通过“媒介事件”亲身参与的一场“历史的现场直播”。灾难是一幕幕令人扼腕垂泪的悲剧,及时、透明地报道灾难,能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理智、科学地分析灾难,能够较好地传递情感信息.是媒体收到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彭波 《传媒》2009,(12)
(本刊讯 记者彭波)2008年以来,随着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中国传媒业大环境日益公开、透明.同期我国经历了南方雪灾、大小矿难以及汶川地震等一系列灾难.多难兴邦,中国媒体也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中历练着自身的应急能力,汶川地震报道就是<条例>公布后的一次成功实践.但由于灾难报道的特殊性以及媒体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中国媒体的灾难报道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是对国家应急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媒体报道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此次抗震救灾报道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报道,在这场突发性特大灾难事件报道中,政府和媒体都在信息公开方面有着同样空前的透明与快捷.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不仅是一次百年不遇的实实在在的重大自然灾害和人间灾难,也是21世纪中国发生的一次罕见的现代媒体事件”。如今,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四年,比起灾难爆发期的轰轰烈烈,灾难恢复期是一个持续的、渐变的过程,大众媒体的角色和报道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关注2009年以来,“人民网”策划的汶川地震的周年专题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其新闻框架进行分析,探讨媒体框架形成和变化的动态过程,从而透析当前自然灾害恢复期的大众传播媒介反应机制,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可以提升媒体灾难报道的层次,进而促使媒体更理性、全面地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政府在今后应对类似危机事件时提供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一美国"9·11"灾难后,世界各大媒体"重复、接力、强迫症似地播放‘客机撞大楼'",滚动再现灾难引发的种种惨烈场面,不断迫使幸存者和遭遇者反复体验灾难情境,对受难群体进行二次伤害。"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的媒体为了报道的煽情和耸动,站在"他者"的立场,不断推出大剂量的悲情要素来锐化人们  相似文献   

13.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在社会、经济、自然生活中,突发性的灾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古今中外的新闻传媒,都非常重视这种突发性的灾难报道。从一定意义上讲,越是灾难发生的突然、严重(当然是人所不愿的),越是发挥新闻作用的时侯。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对灾难性报道越来越重视,也有了一些重大改进,报喜不报忧的报道少见了,“一次事故出一批英雄”的凯歌式报道减少了,一批触及“热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我觉得这次地震报道是空前透明、空前详尽的一次报道。这次报道对动员全国人民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这是一次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突破。几十年来,我国对灾难报道控制是  相似文献   

15.
突如其来的玉树地震又一次让全体国人陷入悲痛之中,汶川大地震的伤口还没完全愈合。惨痛的灾难时刻在警醒着我们:痛定思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天灾面前,我们似乎是无能为力,但是一些灾难事故中的人为因素是否让我们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是中国的一次国难,是中国人面对自然灾害进行的一场战争。抗震救灾期间,广大观众在24小时直播的新闻节目中重新审视个人、社会、甚至人类本身。相当一段时间,举国上下处于悲伤、哀思、众志成城的情绪中。因此,被称作“黑色新闻”的灾难新闻,实际上是一种带着“泪水”、“情感”、“价值观”的新闻。灾难新闻作为新闻文本,是一类情态信息丰富的新闻类型。  相似文献   

17.
在不到半年时间里,重庆发生了两起震惊中外的恶性灾难事故.一次是去年12月23日川东北气矿天然气井喷事故(简称开县井喷),最终造成243人死亡;另一次是今年4月15日在重庆天原化工厂发生的氯气泄漏和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城市居民紧急疏散.面对这两次突如其来的恶性事故,<重庆日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顽强的拼搏精神,进行了两次灾难报道的重大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翻开2008年全年的《新闻与写作》,你会发现这一年的中国新闻界有三大亮点。第一大亮点:2008是新闻人吹响冲锋号战胜灾难的一年。在这多灾多难的一年里.年初的南方冰雪,“5&;#183;12”的汶川地震……,在这一次次的灾难中,我们的新闻人冲在了最前方。在第一时间把真实的情况告诉给全体人民,把中央领导人在前线指挥的情况告诉人民。领袖的泪,和人民的泪流在了一起,心贴在了一起,产生了搬山倒海的无穷力量。人民在灾难面前挺起了不屈的胸膛。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场不应忘却的灾难,这是一群感动中国的人物,本书的主人公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熟悉的、可爱而可敬的孩子们。百年不遇的灾难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洗礼。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和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甚至我们民族的希望。本文选编自该书的引子和后记。  相似文献   

20.
灾难新闻具备极高的新闻价值,但报道难度也相对较大,容易在新闻伦理方面出现问题,目前主要有采访干扰救援、消费灾难、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等.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灾难报道的伦理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