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5月12日,汶川地震举国震撼,巨大的灾难对于媒体同样是一场考验.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媒体获得空前报道自由度的同时,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就灾难报道而言,这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当媒体突然面对灾难中大量的、公开的,新鲜的甚至是真假莫辨的消息时,能否把握住报道的平衡,检验着报人的思辨能力、媒体的认知高度、新闻操作手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2.
随着<1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我国对于自然灾难事件的报道日趋透明.从雪灾到矿难,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从吉林水灾到舟曲泥石流,大量的煤介报道不仅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是媒介权力的实现过程.本文重在探讨自然灾难报道放开后媒介权力的实现问题,认清媒介权力的性质和媒介权力实现的意义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5月12日,汶川地震举国震撼,巨大的灾难对于媒体同样是一场考验。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媒体获得空前报道自由度的同时,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就灾难报道而言,这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当媒体突然面对灾难中大量的、公开的、新鲜的甚至是真假莫辨的消息时,能否把握住报道的平衡,检验着报人的思辨能力、媒体的认知高度、新闻操作手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4.
玉树地震:中国进入后灾难报道时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为检验标准的,那么,2010年的4·14青海玉树地震报道则是以汶川地震报道为参照物.  相似文献   

5.
与以往灾难、灾情报道不同的是.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信息发布非常及时.信息的透明度很高,内容丰富和全面。本文主要从信息公开的角度,分析央视这次灾难报道的特点与效果,以及汶川地震报道对今后灾难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是对国家应急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媒体报道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此次抗震救灾报道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报道,在这场突发性特大灾难事件报道中,政府和媒体都在信息公开方面有着同样空前的透明与快捷.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媒体对于这次地震的客观、积极的报道,得到了包括以灾难报道见长的西方新闻界的赞誉。从媒体介入后,对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的推动作用来看,中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模式得到了肯定,“总体上看,这场灾难依然是政府信息公开史、传媒灾难报道史、公民慈善凝聚史上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之时,作为媒体工作者,回顾当时的地震报道,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灾难常常不可避免,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对灾难进行及时、公开和全方位报道,当是稳定人心、减轻和克服灾难的良好基础,这也是我国新闻传播法治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9.
所谓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和事件,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控制的传播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危机向积极的方向转化.日前发布的<汶川地震救灾报道满意度调研报告>显示,全国93%的受访者对媒体抗震救灾的报道表示满意.国际日报也发表评论文章说,由于中国政府在灾害发生后的迅速行动和媒体信息的迅速公布,使得西方媒体对汶川地震几乎都采取了正面的角度报道.可见,此次汶川地震的危机传播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0.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8,(12):45-46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是对国家应急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媒体报道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此次抗震救灾报道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报道,在这场突发性特大灾难事件报道中,政府和媒体都在信息公开方面有着同样空前的透明与快捷。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政府也在第一时间尽最大可能公布灾情与救援信息,的确如境外媒体评价的那样:“此次地震发生后,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灾难新闻报道的及时公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体不再受到任何约束,因为离开了必要的边界,报道可酿成"新闻酷刑"或"正义的恶",甚至会惹出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与数据统计,比较<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媒体表现,讨论灾难新闻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今年雅安地震,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干扰救援,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此次地震报道,其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全面,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众多媒体中,<南方周末>仍沿袭"深度"的报道特质,并在强大的关怀情绪下给受众以理性的思考,这是十分难得的.现对<南方周末>5月15日号外和22日两期的整合报道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5.
2013年的"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全国媒体开始跟进报道,形成了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的一次灾难报道高峰.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从2008年至2013年,中国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和积累报道经验,形成报道规范,完善报道理念,有了值得我们更进一步观察和总结的地方. 灾难报道,既无先兆又无脉络,却是公众知情权、媒体报道能力、社会责任、政府信息公开等内容在媒体层面上的一次集中体现,也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媒体成熟度的表现.在芦山地震后,我国媒体展现了在专业性、人性化和公益讨论等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这对曾经"带着镣铐跳舞"的中国新闻人,无疑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媒体大检阅.国内媒体在这次特大灾难报道中把蓄积了几十年的新闻理想释放得淋漓尽致,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了地震灾区的真实情况,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其间,中国新闻人也用实践谱写了一曲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交响乐章.  相似文献   

17.
对灾难报道能力的提升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综观近几年的灾难报道,我国媒体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报道模式、手段和思路在不断改进,取得了突破.汶川地震报道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及时性、透明性和人文性.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的进一步发展.灾难新闻报道特点分析近年来,我国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还处于探索时期,但总的来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突破,特别是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的报道可圈可点.其报道上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体现:  相似文献   

18.
灾难报道可以这样做虽然经历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报道的历练,但因为此次日本地震报道涉及到跨国、跨文化、跨语言以及多重灾难、核辐射不可控等难点,对媒体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也为讨论提供了更多着力点.1.灾难新闻是否需要痛苦的表情.表现灾难可以有多种途径,但在报道吸引力和避免伤害之间如何把握平衡?此次日本地震报道,媒体人和学者都表示出警惕.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日起,中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信息公开条例》)。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地震。随之关于地震的报道充斥网络,地震报道涉及到灾民的真实信息报道、民众的知情权以及政府和社会责任等诸多问题,为  相似文献   

20.
《信息公开条例》与危机传播的磨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程度上讲,危机管理其实就是信息传播的管理,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具有"预警功能,协调功能,稳定、反思功能",但这些功能的依赖基础是信息公开.我国危机事件与信息公开之间的关系,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旧闻、无闻"报道原则,到后来的"统一管理,统一口径",到逐步"开闸放水",再到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和汶川大地震的及时透明报道实例,说明我国在危机传播上逐步迈向了开明与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