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实现知行合一,增强德育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突破口,寻找职业培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并从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策略调整、考核方式变革等四个方面探索职业素养融入思政课的具体路径,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让思政工作真正能够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成长助力.  相似文献   

2.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在建党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精神伟力,也是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精神支柱,所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应然之义。融入的首要前提是以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为抓手,以融入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要求为遵循,进而探究融入的有效策略,让伟大建党精神通过高校思政课这一主渠道直抵大学生灵魂,沁润大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3.
“胡杨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高校开展“文化润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胡杨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决定了其融入新疆高校思政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新疆高校思政课融入“胡杨精神”的现实困境是融入思政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还不够深,融入思政课程的频率相对还不够高,不同思政课程的融入均衡性不够强,授课过程中融入环节还不够聚焦等。为此,要进一步加强新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将“胡杨精神”融入日常教学的意识,提高讲好讲活“胡杨精神”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师将“胡杨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创新,充分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强化青年践行“胡杨精神”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法学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的必然要求。虽然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已经在各法学院系广泛推进,但仍存在着育人意识不强、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不能很好契合、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落实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德育”要求,高校应当加强法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健全法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文化瑰宝,深度挖掘其元素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是高校实现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文章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阐释两者融入的内在逻辑,并从讲活思政小课堂、开辟精品实践项目、挖掘新媒体资源这三方面重点论述两者融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作为现代经济主流模式的电子商务在运行中,大量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鉴于学生的意识形态易受各种负面新闻影响,培养德法兼备的电商法治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本文从课程思政实施思路、课程思政设计内容、课程思政设计亮点、教学措施资源运用、创新转化应用情况等五个方面论述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与路径。本课程思政设计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德以立身,法以立业"意识,实现培育德法兼备、法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教师应该巧妙地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环节中,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素养。文章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软件课“课程思政”主题,从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角度来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真、善、美”的价值观内涵渗透于软件课程技能的传授中,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光荣意识、大国工匠精神、知行合一理念,这也是解决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党和国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然而,对于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尚未有明确且全面的研究成果。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这就要求高校充分认识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准确把握融入的原则遵循,规划好融入的路径选择,对于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育人功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更高要求。建党百年之际,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提升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优化思政课的形式与内涵,拓展思政课教育功能。新时代思政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将“四史”教育与理论结合、与现实贯通、与政治统一,通过增强教师素养,创新教学路径,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四史”、担使命、跟党走。  相似文献   

10.
美术类高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思政课的作用是帮助美术专业大学生通过实践课的开展切实扎根生活、贴近人民。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课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行实践教学的路径的尝试,以激发美术专业大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主张将审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以此作为美术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代背景下,“金课”概念和标准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建设思政“金课”势在必行。“伟大民族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基于“金课”建设的标准,以“伟大民族精神”内容教学的视角,着力探讨高校思政“金课”建设之道,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高校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目标的一种综合、创新的教育理念.以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会展政策法规"为研究对象,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系列思政理论,将思政元素与与专业法律课程有机融合,完善思政课程教学设计,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法兼修"的会展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不断重视和强化,“育人”先“育德”的教育理念不断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得以体现。作为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先锋阵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中的思政建设尤显得重要和迫切,“育人”“铸魂”“成才”“立德”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为此,本文以《畜牧基础》课程为例,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契合,努力实现课程与思政理念统一、思想同步、步调一致,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实现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符合育人目标,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高度重视,得到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了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需要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开展“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还要深入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运用更加先进的教育思想,通过富有亲和力的话语讲授教学内容,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青年大学生中培育和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应实现思政课课程体系间的有效协作,发挥各门课程的教育优势,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即塑造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利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注重生命教育的融入,引导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生命,提高对生命的关注度与重视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起点与核心脉络,是党在百年实践历程中生成和发展的结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育人价值,是高校思政课发挥育人作用的精神基石与宝贵资源。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高校要积极探索其实践路径,发挥其深厚的育人动能。文章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蕴涵及思想资源,并提出强化理论阐释、扩充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等探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18.
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之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在全社会学习党史的背景下,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原则上要坚持逻辑的融入与融入的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教学形式创新与教学内容完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教育与实...  相似文献   

19.
常州“百年工商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与现实素材。教师将常州“百年工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继承和弘扬常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也是高校依托本地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因此,本文以梳理常州“百年工商文化”历史为基础,诠释常州“百年工商文化”之意蕴,最后构建常州“百年工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以期为在常高校以及其他地区高校将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引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法制观教育的主渠道。本文主要探究如何以“问题”为基点,围绕“问题”组织和展开教学,通过对以问题为导向的法治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思路、基本步骤与关键环节的梳理,探讨适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法治教育教学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