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速写"是一种能扼要地揭示生活真相的宏大叙事文体,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它与现代小说互渗融合则生成速写体小说。30年代速写体小说以场景化和断片化展示而形成的"场面"叙事取代了20年代速写体小说的"个性化形象"叙事,它经历着由抒情型文体向叙事型文体的变迁。30年代速写体小说的文体规范是与特殊的时代氛围密切相关的,即以"场面"叙事表征着一种"合理性"的社会图式,这正是中国现代速写体小说的文体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小说以文本实验的形式走上当代文坛,以新的观念和意识解读历史。这种迥异于以往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引起了批评家和广大文学从业者的深切关注,而它那令人耳目一新的叙事手法更是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和哲思感悟。新历史小说文本探索角度各异、手法多样,但按叙事类型来作类分,大致可以把这种新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分为重叙型、虚构型以及家族化等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与传统历史小说风格迥异的“新历史小说”,在叙事视角上,它们以人性、文化等边缘化的视角取代政治视角;在叙事内容上,以边缘性人物和题材为描写重心;在叙事原则上,竭力张扬艺术虚构;在叙事态度上,由严肃庄重走向游戏与调侃;在叙事结构上,以个人化叙事代替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历史小说中,有关革命历史的叙事走向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们的出现,不仅进一步消解着革命历史小说原有的话语内涵和逻辑系统,同时也展示了历史叙事的多种可能性,从而更为具像地将历史还原为叙事。  相似文献   

5.
在书写成为化的主要传播方式已使判断历吏叙述真实性的标准由世代相传的“口碑”转向书面“史料”之后,历史叙述的精确性与取悦读的生动形象性势必呈反比函数关系;而现代实证科学和现代学观念从学术建制上对“史易辙”的进一步强化,更使历吏与学在同一体中越来越难以相处;但张承志的《心灵史》以学术叙事与抒情倾诉熔铸而成历史小说的新体,使学与历史的关系在历史小说中获得了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李拓之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出发论述了李拓之历史小说的现代形态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包蕴其中的思想意义。指出李拓之历史小说在叙事起始的设置上体现了历史小说的小说思维对历史表述机制的置换;李拓之小说文本的整体均衡是以女性人物的焦虑为内驱力的;文本中视点聚焦的变化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中女性人物深层的生命面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历史小说以激进的叙述探索冲击和捣毁了以往的线性完整叙事模式;90年代初,新历史小说开始出现线性完整叙事的回归意向。不过,真正的回归是在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的新历史小说中,出现情节发展的线性时序、情节故事的完整与连贯性、人物性格的复杂丰满性及确定性价值意义的重新构建等。这既是中国读者的阅读心理定势决定的,也是现实社会和文学秩序重构努力的结果。但是,回归后的线性完整叙事有别于以往的线性完整叙事,可能会给创作带来一些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主要体现于其新历史小说的如下特质:一是对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质疑、解构;二是以民间生活叙事置换宏大历史叙事,以民间生活作为历史叙述的主体;三是将个人/私人化叙事填充进宏大历史叙事框架内,进行"伪宏大叙事"。以上是苏童新历史小说的独特性,也是其消解与颠覆传统历史叙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历史小说大体有两种叙事模式,一种为史传文学叙事模式,另一种为通俗演义的叙事模式.清末民初,以《孽海花》为代表的另一种历史叙事在悄然崛起.本文主要从人物的非英雄化与非道德性、多重叙事话语的交响以及在历史与小说之间三个角度来对《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作了初步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自己对《孽海花》在叙事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网络远程教学模式采用了消解知识叙事中心、颠覆知识叙事主题、拒绝知识叙事深度、离散知识叙事结构、破坏知识叙事语言、表演知识叙事游戏、追求知识叙事享乐等后现代主义的知识叙述模式,正是这种知识叙述模式造成了网络远程教学独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2.
晚清小说处于从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嬗变的过程之中,小说文体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这体现在篇幅中短篇化、叙述语言通俗化、描写语言骈文化、议论语言评点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从第一部到新近的一部,其间的影响与反叛之源流关系,可通过对以下议题的探讨得以呈现:1,作为体裁史的"小说"史,如何区别于普通的文学史书写?2,作为文学史之一部门的"小说史",如何处理"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关系?3,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现代性"有哪些理解和叙述的途径?在对夏志清、王德威、陈平原、杨联芬等学者书写实践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撰写是由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学术问题意识串联起来的链条,在部分地、相对地解决某一时代特有的问题之时,其写作本身又衍生出了新的、为后来者所接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尽管现代脑科学、心理学取得长足发展,但现代诗语的生成却难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现代诗语活动中最隐秘的层面。诗语的生成机制——或曰诗性思维,主要由四种心理图式组成,并由之形成诗语的内化与外化流程。诗语的诞生,一般是围绕"意象核心"展开的。当主体受到外部世界刺激产生创作欲时,那些模糊的、闪烁的感发与冲动,便开始了内部言语的散点"浮现",但毕竟"内在影像"仍属于半成品,还需经由语音、语义、语法诸多过程,实现"内在影像"向外部语词即意象结构的转换。在这一生成转化过程中,"语感冲动"成了内在言语的主要驱动,而"语义偏离"则最终完成诗语的外化定型。  相似文献   

15.
史传是孕育中国古典小说的母体,源于史传“实录”观念的尚实审美心理造就了中国古典小说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叙事艺术形式。古典小说对直白式心理描写的极力排斥、对第一人称叙事的刻意规避,以及在对故事真实性的执著追求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时间意识和叙述过程中频频出现的非情节性解释、说明等,富于民族特色的叙事艺术特征,都是尚实审美观念对古典小说家长期浸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京派女作家秉执主体的儿童心理意识与儿童文学观念,善于从儿童生态中体验发掘童话原型与儿童情结,同时启用幻式思维,将儿童小说上升到"儿童本位"的审美创造层面,为现代儿童小说的发展与成熟做出了引人瞩目的历史奉献。  相似文献   

17.
志怪小说是六朝小说的代表作品,似乎已成定论。但这仅是现代小说观念指导下的选择,六朝人将志怪小说归入史部,其小说观念显然与之不同。志怪小说历史地位的变化凸现了两种不同小说观念的矛盾,面对如此现状,六朝小说研究应该摆脱现代小说观念的影响,尊重六朝人的小说观念,突出六朝小说研究的民族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新作《古炉》,通过狗尿苔这个叙事者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曾经过往的"文革"历史,是暴力和血腥的历史记忆;一个是情感想象的诗意人生。《古炉》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忆,揭示出非常历史状态下人性的毁坏和变态;另一方面又通过狗尿苔和蚕婆等人的诗意生存给予现代人性重建以力量。现实与想象的交相辉映,也使贾平凹的"文革"叙事并未落入到已有的叙事窠臼中,反而更好地承载了作者对历史、人性以及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理论语境出发,论述了“上因派”诗歌观念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其诗学观念对实现传统诗学的现代转换、实现西方诗学的本土化转换的现实性意义。突出了上园派诗学观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围城叙事”是现代家族小说的叙事总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决定了家族小说的深层结构和叙事主链的同构性。历史寓言叙事模式、全息影像叙事模式和个人心史叙事模式是“围城叙事”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