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达斡尔族学生对于达斡尔族文化的认同出现危机,严重影响了达斡尔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达斡尔族学校教育中构建能够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达斡尔族校本课程目标应坚持本土性、情境性、生本性,课程内容应体现对达斡尔族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的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选择性的特点,课程管理与评价在体现科学合理的同时,还应具有民族特色。健全达斡尔族校本课程构建的理念、激励机制,完善资源利用、实践体验机制,以此整体保障校本课程的构建,从而增强达斡尔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李虹  柳颖 《教育探索》2013,(1):83-84
当前,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有必要增强达斡尔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达斡尔族集聚地区学校教育中传承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此,要尊重达斡尔族人民的意愿,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选择;要丰富达斡尔族教师、家长、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要挖掘达斡尔族文化深刻内涵,并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要改革传统课程,建立完善的达斡尔族文化课程体系;要实施双语教学,传承达斡尔族语言;要创设达斡尔族学校校园文化,营造民族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蕴藏着的是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承载着的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开发成为校本课程,具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丰富校本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的无锡市技工院校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明确无锡市技工院校体育校本教材开发应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文化,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然后确定培养目标,再到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开发研究,主要通过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安全性等,以及经济性等,全面促成发展。  相似文献   

4.
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必须立足当地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彰显少数民族地方独特的民族特色,使学生在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承是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使命。校本课程开发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措施。基于文化传承的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强化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自觉意识;应考虑校本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地域的差异性,逐步细化较为笼统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应加强学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培训,引进课程专家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到开发队伍中;应增加学校自身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学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目标,是民族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借鉴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通过提升本土文化认同感、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形成文化反思和体验文化创新等途径实现学生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校长要建设富于活力的校本课程,我认为必然要依靠校长对校本课程的领导力。一、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增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教师素质是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因素。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是否认同和是否积极投入,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思想,以及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的能力水平、研究水平等,都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学校作为传递蒙古族文化的主渠道,要想更好地担负起蒙古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伟大使命,就必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传承、创新蒙古族文化,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彰显蒙古族学校的特色,同时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有着多方面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认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过程中逐渐融合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课程开发策略、原则和内容应贯穿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某种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促进民族文化传承,达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学校校本课程的文化宗旨的多元文化融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注入新鲜活力。首先,校本课程赋予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老师从原来课程开发的旁观者走进课程的中心。教师在经历课程开发过程,实现课程观念的转变与课程境界的提升。其次,校本课程以其提供“菜单式”的课程内容,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为不同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增长点”。第三,校本课程为学校重建校园文化,实现特色形成提供了课程空间,使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同时,教师们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做为“这一所学校”教师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1.
浅论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学校教育,依靠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培训合格民族教师、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等方式,是全面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促进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青海藏民族聚居地区H州G县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态度积极,但是民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展现出形式化和空洞化的实然样态.原因在于,当地教育部门的态度不积极,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不到位,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明晰.从文化危机理论视角,提出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目的的综合性、主体的多元性、资源的多样性、形态的灵活性和评价的主观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国家推行新一轮教育课改以来,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让校本课程受到广泛关注,民族地区的学校更是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力支撑,要将校本课程开发与传承民族文化相结合并取得实质进展,首先要重视课程专家引领,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其次是要提升教师素质,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第三是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冲突,学校教育需要高度关注地方文化的课程价值。地方文化作为课程,其本体价值主要表现为:滋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拓展学生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地方文化之于课程,其工具价值具体体现为:促进课程内容适性转化;丰富课程资源,活化教学;保护文化多样性,彰显课程特色。为此,学校、地方和国家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充分理解和相互欣赏。  相似文献   

15.
张宏蓓 《林区教学》2020,(2):109-11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开展的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实施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情况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为民族地区开发和实施民族校本课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立足本土文化、形成本土文化的认同教育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校本课程促进学生认同本土文化的效果形成既需要课程本身渗透文化认同思想,也需要课程实践能够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认知、了解和肯定本土文化.基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本土文化认同教育可采取以下措施:设定促进本土文化认同的课程目标,形成课程建设的实践导向;把促进本土文化认同作...  相似文献   

17.
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推行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农村教育整体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校本课程也可以与其他学校处于同一起点,但农村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却比较滞后,即使开发课程内容也与非民族地区和城镇的相同,而有的学校则根本没有开设校本课程。其主要原因往往是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推进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18.
内地西藏班的多元文化课程既能帮助西藏学生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能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文章强调了内地西藏班多元文化课程实施的必要性,阐述了内地西藏班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途径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理念与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对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很欠缺,缺乏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尝试性地从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对初中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弘扬民族精神,教会学生做人;开发智育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地方文化是国家课程实施的重要补充资源,也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然而我国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并不乐观。本文在调查中西部某省语文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要深化教师的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形成开发序列,利用多种渠道来提高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有效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文化课程资源,依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增强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