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发行研究》1997,(1):43-43
编辑学理论争鸣综述关于编辑的概念:一种意见认为,编辑是在利用传播工具的活动中,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致力于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传播关系,把印刷和发行作为自己后续工作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另一种意见认为,编辑是对外载知识的智力加工.…包括审选、修...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文化传播让生活发生巨大改变,在潜移默化中,文化传播会对人类思想产生巨大影响。而新闻编辑工作就是新闻工作人员在得到新闻素材或新闻稿件后进行二次加工,使得新闻价值更好地展示给大众。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想要突出新闻的文化价值,编辑人员需要全面掌握文化传播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将新闻传播的文化引领作用发挥出来,从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出版物,是适应精神文化领域生产和消费的需要而逐步形成发展的一种社会分工,在这种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编辑主体起着中介和联结的作用。因此,无论从整体出版工作还是从出版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传播关系,还是就与其改造对象——社会文化环境来说,编辑都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编辑主体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声誉和效益。  相似文献   

4.
编辑要有商品经营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应该具有经营观念,这越来越成为编辑出版界的共识。编辑为什么要有商品经营观念?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编辑所从事的工作是文化传播,而这种传播又不是无代价的,它要通过图书这种形式,以商品交换为手段来实现。图书既然也是一种商品,那么它就...  相似文献   

5.
编辑学理论纲要(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是编辑活动的社会环境,对编辑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编辑活动是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编辑活动的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决定编辑活动的方针、宗旨、规范和运作方式。编辑活动也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通过对文化传播的选择和调控,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或者传播先进思想,推动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6.
张晓琴 《大观周刊》2011,(2):182-182
编辑在文化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编辑主体在精神生产中、在文化传播中的智化劳动价值一编辑选择,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本文试就新闻编辑选择的社会价值,阐述观点。  相似文献   

7.
孙超 《报刊之友》2011,(12):112-113
面对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编辑的工作范畴日益增多,而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却逐渐淡漠,很多编辑对稿件把关不严,敷衍了事,导致低劣书刊充斥市场,文化垃圾不断产生。众所周知,编辑工作的基本职能是对文化产品进行评价、选择、优化、推荐,使之能够高质量地传播,在这个编辑流程中,“三审制”可以说是一个评价编辑人员责任观念的手段。“三审制”在编辑出版部门已实施近六十年了,它在把关文稿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三审制”落实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在社科期刊的学术把关中执行不力、责权不明等现象非常严重。需要增强编辑人员责任意识,落实“三审制”在社科期刊学术把关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超 《今传媒》2011,(12):112-113
面对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编辑的工作范畴日益增多,而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却逐渐淡漠,很多编辑对稿件把关不严,敷衍了事,导致低劣书刊充斥市场,文化垃圾不断产生。众所周知,编辑工作的基本职能是对文化产品进行评价、选择、优化、推荐,使之能够高质量地传播,在这个编辑流程中,"三审制"可以说是一个评价编辑人员责任观念的手段。"三审制"在编辑出版部门已实施近六十年了,它在把关文稿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三审制"落实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在社科期刊的学术把关中执行不力、责权不明等现象非常严重。需要增强编辑人员责任意识,落实"三审制"在社科期刊学术把关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的文化事业中 ,编辑已成为文化传播和文化出版行业中的重要角色。这一角色注定了她与文化不可分割的联系。离开了文化 ,编辑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论是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传播 ,还是文化建构 ,都离不开编辑的参与和劳动 ,编辑在一定程度上导引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对于编辑与文化的这种血缘关系 ,人们早已有所认识 ,但在社会不断改革发展、文化实现转型的今天 ,这种认识仍需不断地深化 ,编辑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建构意识还需要极大地增强。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参与文化建构的基础对于编辑与文化的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既定的文化环境中,图书中的信息传播其实是作为一种社会交换的文化信息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这种信息传播的形式是在用文化对话来调节社会关系。因此,图书本身的编辑与出版就蕴含了非常深刻的文化诉求,而这文化诉  相似文献   

11.
我对《编辑学刊》所发表的争鸣文章,差不多每期都看。很有兴味的。真理愈辩愈明,而不会陷入长久的混沌的。尽管在争鸣中双方有时言词尖刻了些,但各自的观点、思想还是明白地表现了出来,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我认为,由编辑出版界来界定“编辑”概念,实际上就已经将“编辑”与出版、传播联系在一起了,即我们所讨论的“编辑”概念是属于出版、传播领域的,具有出版、传播的规范性。每一个编辑都处于出版、传播这一社会行为之中,不与出版、传播联系的有关“编辑”的学问,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与出版、传播相联系,编辑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文化积累。出版、传播是文化积累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整理自己的日记,如果他不打算出版,就算不上编辑,尽管他对日记也进行了文字润色、加工,甚至也按年代或其他构想为日记编了次序。为什么呢?因为这日记并未进入出版、传播领域,不能对大众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不具有文化积累价值。而一旦这日记进入了出版、传播领域,它就会具有受众,就会产生某种文化影响,因而对它所进行的文字加工就具有了编辑意义。例如,《傅雷家书》,如果纯粹属于傅雷家人的私藏,而不为世人所知,那么,对其进行的任何加工、润色,都不具有编辑意义,因为它没有进入出版、传播领域,不能产生文化影响,更谈不  相似文献   

12.
赵玉 《编辑之友》2005,(4):75-76
古人云: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学习对于编辑工作者至关重要. 首先,这是编辑职业责任的需要. 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文化、经济、商业、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变化着,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知识的更迭令人目不暇接.作为文化传播工作者的图书编辑,肩负着向大众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的使命.如果仅仅靠在校园中学到的知识,不去及时了解和学习这些新事物、新知识,显然很难承担这一使命.读者的需要和欣赏口味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编辑着不更新知识,更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是以陈旧的出版理念指导出版,图书题材雷同、内容陈旧、知识不新、形式单调,那么,读者怎会有兴趣眷顾这样的图书!更妄谈传播文化与知识的使命了.  相似文献   

13.
正出版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社会文化传播的需求,而编辑就是在建立文化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将社会需求总结反馈,将供应者(作者)塑造得更适应时代需求,在作品出炉时,及时将作者与制造者(出版社)结合起来,向需求者(读者)传播。编辑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不可取代,是三者之间无形的完美桥梁。编辑是出版工作的核心,在图书出版中,编辑连接整个出版工作,即对出版工作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图书出版每个环节都需要编辑来协助完成。从联系作者、策划选题、编辑加工,到确定图书形式、定位目标群体、预估图书印数、撰写宣传文案、协助发行等工作,都是对编辑综合能力的极大考验,使编辑成为出版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选题策划是现代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是编辑主体参与现代社会文化高层建构的重要体现.然而,在早期的社会文化传播中,文化传播的控制是以作者的意识为导向的,作者写什么,编辑就编什么,出版社就出什么,当然读者也就读什么,是一种完全的作者导向意识.  相似文献   

15.
我们有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就是要为新兴的编辑学的理论构成提供合理的、体现学科特性的总体设计。本文试为这种总体设计提供一份建议书,也可以说是从理论构成要略上再论编辑学的特性。建立编辑学,观念需要更新社会文化传导事业的发展不但使得编辑活动的存在形态在更新,也使得编辑活动与生活联系的程度及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实际上在不断更新。要适应这种情况,在建立编辑学中,人们有关的观念也就有不少是需要更新的。如果把编辑活动看做社会文化传  相似文献   

16.
康宏 《中国编辑》2005,(6):67-67,66
在所有与编辑的职业身份对应的词语中,“文化人”的角色一直是被反复强调和一再托举的标杆。作为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民族素质的培育者和社会文明的建设者,编辑本身就蕴含着与之俱来的神圣和崇高。出版战线上的编辑也始终将“文化”作为自己的职业视角,在努力践行文化人使命的道路上描摹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完善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摆脱旧体制、转上新轨道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引起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的激烈冲突,从而使作为传统文化核心部分的价值观念受到猛烈冲击.这种冲击和冲突实质上是代表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价值观念与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传统价值观念的一场争夺生存时空的较量.它无疑会对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己任的现代编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使其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整个价值观念也随之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现代化需要编辑价值观念的理性转换,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变又是编辑思想观念现代化过程必经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一、现代编辑及其价值观内涵的规定性“现代编辑”是指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素质、现代特征,并以传播现代文化,塑造现代文明为职业的知识分子群体.现代编辑必须具有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编辑价值观.所谓编辑价值观,就是编辑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动机、目的、需要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也是编辑的社会活动即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性质和意义在编辑意识中的反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心理定势和行为取向.因此可以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编辑价值观,就是编辑主体的“意义世界”,是编辑长期经验的理性凝淀,也是编辑认识和评价过程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既定的文化环境中,图书中的信息传播其实是作为一种社会交换的文化信息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这种信息传播的形式是在用文化对话来调节社会关系。因此,图书本身的编辑与出版就蕴含了非常深刻的文化诉求,而这文化诉求又具有多样性,这就涉及到:图书内容中知识的扩散、消费形式(如:图书出版与营销)的创新等等,而且其实现核心在于受众。  相似文献   

19.
编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实现社会特定的要求与期望。社会赋予编辑特殊的角色,而编辑以自己的践行来规范、过滤文化的传播,作为对社会的回报。编辑践行是一种人的行为模式,它必须依赖有着一定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人的行为去实现,而人总是有着特定的人格。也就是说,作为参与社会科学文化大厦建构的编辑,其人格的建构、完善至关重要。  一、编辑人格障碍的剖析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品格。它是个体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积淀形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传播链条上重要的环节,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其内在修养也会影响到传播效果。如何提高编辑的道德修养、理论修养、文化修养、审美修养、行为修养等,与时俱进地实现社会对编辑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只有应需而备,编辑才能通过媒体给读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积极向上的信息接收感觉、富有智慧的解读社会的思路和符合时代需要的舆论导向,从而实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本文以报纸编辑为例,对新闻编辑作为传者的修养与传播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