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大陆开始注重广告、包装、宣传和口碑。其实。“广告”并不是新的经商手法,广告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最原始的商品广告,应该是声音广告。它的存在年代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人类有了剩余产品,有了交换,就有了声音广告。正像“广告”的原意“我要大喊大叫”一样,人们交换什么就喊着什么,久而  相似文献   

2.
报纸上刊有一定数量的广告文字。据我所知,报纸广告目前一般是由报社广告科经办的,广告文字的编辑和审定,也主要由广告科来把这个关,于是编辑部也就可能不甚介意了。殊不知,广告文字也是整张报纸的一个构成部分,稍一疏忽,错词和错字就会“漏”了出去,在读者中造成不良的影响。而这种情形,时有所见。比如,文汇报去年12月4日第四版上,登了福州香料总厂的一则大广告,将“居家旅行,必备良药”的“旅”字误写成“(?)”字。有一个小学生为此查了字典,结果查不到。  相似文献   

3.
所谓广告创意,即是对广告对象进行精美包装,运用“点子”这一粘合剂,使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 好的创意广告,在创作手法和表现风格上应具有超商业意识,广告应作得委婉、含蓄,尽可能避免直接推销商品的裸露。因为,受众很明白:广告主为其商品作广告,无非是想促使人们购买他们的商品,从而赚消费者口袋里的钱。 创意广告,除了使用语言文字这一表现手段之外,还应使用图画、照片、色彩、美术设计等视觉手段。  相似文献   

4.
李茗 《今传媒》2003,(6):39-40
“好酒也怕巷子深”。对众多商业企业来说,这是早已为市场验证的经营要诀。作为与商品广告联系最为密切的媒体自身,又该怎样看待自我形象包装?本文着重就报纸媒体的形象包装谈一点看法。 一、媒体的商品属性决定其必须进行自我包装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党性原则是指导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报纸媒体的党性不可动摇。但作为  相似文献   

5.
在十年动乱期间,报纸上的商品广告销声匿迹。为什么?当权者认为,商品广告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社会主义报纸哪能好登资本主义东西!谁敢当出头椽子?不敢。“文革”中的笑话颇多,这也算一种吧。粉碎“四人帮”后,没人再说商品广告是资本主义东西了,但报纸上的商品广告仍然迟迟未出现。也许有一种“余悸”在作怪,怕扣上搞资本主义的帽子。此景不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犹如春风吹来,化冰融雪,万象更新,也给报纸广告宣传带来了转机。  相似文献   

6.
现在市场上有不少商品在包装上存在“三无”现象,即无商标,无厂地,无出厂日期。这属见怪不怪,因为这些商品大都在伪冒假劣之列。岂敢抛头露脸呢?然而,我们发现有不少报刊的征订广告上同样存在“三无”现象,即无主办单位,无出版地名,无编辑部地址和邮政编码等。日前笔者在《江苏工人报》上看到一张报纸的征订广告,洋洋几百字的介绍,可谓尽善尽美,然而偏偏“三  相似文献   

7.
现在市场上有不少商品在包装上存在“三无”现象,即无商标,无厂地,无出厂日期。这属见怪不怪,因为这些商品大都在伪冒假劣之列,岂敢抛头露脸呢?然而,我们发现有不少报刊的征订广告上同样存在“三无”现象,即无主办单位,无出版地名,无编辑部地址和邮政编码等。日前笔者在《江苏工人报》上看到一张报纸的征订广告,洋洋几百字的介绍,可谓尽善尽美,然而偏偏“三  相似文献   

8.
编辑工作,说到底是一种文字工作。防止和消灭出版物上的文字错误,是编辑人员的责任,因此,编辑人员必须掌握语言规律,重视对原稿的文字加工,把好出版物的文字质量关。有人说,目前出版物上的文字错误“俯拾即是”、“多如牛毛”,更有“无错不成书”的说法。这多少有点夸张,但是问题确实存在。就拿《人民日报》来说,胡乔木同志也曾指出“文字错误太多,比‘文革’前,大有退步”。报纸是这样,书刊也不例外。即使是作为典范的辞书,也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文字问题,造成不良的后果。由此可见,结合工作学点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加强文字素养,对于编辑人员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包装起到广告的作用日益明显和突出。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是否购买、购买何种商品,是一个由感知到认同再到付诸行动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商品包装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包装设计作为商品的一种广告形式,从吸引注意,诱发兴趣开始,来诱导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  相似文献   

10.
广告,是报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对它不太重视,更没有把它同新闻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出现了种种问题:一是所刊内容格调低下,内容虚假;二是文字粗糙,错误百出;三是政治上把关不严,出现有背精神文明的错误。这些现象的存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报纸广告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多,西藏商品也开始走向市场,西藏商品品牌的广告传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上。在西藏商品品牌的广告传播过程中,藏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的恰当运用,将对西藏商品品牌的塑造起到独特的作用。本文就西藏商品品牌广告中藏民族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优势所在和广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西藏商品品牌的广告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多,西藏商品也开始走向市场,西藏商品品牌的广告传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上。在西藏商品品牌的广告传播过程中,藏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的恰当运用,将对西藏商品品牌的塑造起到独特的作用。本文就西藏商品品牌广告中藏民族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优势所在和广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西藏商品品牌的广告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广告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大量出现。广告与报道、评论、版面,并称“四大新闻手段”。但对广告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这里,作者提出一些意见,供有兴趣的同志研究参考。广告从形式上来看,可分为两大类:纯粹文字广告与文字配画面(如电影电视广告和报刊上的带图广告),配音乐广告。无论哪一类,都有一些共同的写作特征: 广告通过新闻媒介传播信息,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 广告属于信息的范畴,真实性同样是它的生命,事实同样是它的本源。新闻要有“五要素”,广告也必须具备这五个要素。此外,广告与新闻一样,同样担负着促进社会  相似文献   

14.
电视包装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诗海 《新闻窗》2010,(5):106-107
包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术。包装原指在商品外包裹一层“外衣”,起到美观、说明用法、功能等作用,后借用到影视制作之中,目的是为了起到建立品牌、预告、广告作用。电视频道包装必须传达一定的、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广告是否成功,要看他是否“攻取”了顾客的心。 那么这种写作设计有哪些窍门呢? “引人注意”是其中之一。 这是任何广告都要走的第一步。商品不引人注意,根本谈不上其它。但引人注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在空寂的大街上大喊一声,自然引人注意。可是现在是在“喧闹”的都市,要引人注意可就难了。在震耳欲聋的广告声中,突然,寂静下来,然后,轻声细语地说出自己的产品,这反倒让人注意了;在编排紧密的报纸上,突然出现一块空白,上面只是简单地写上几个字,却能顶得上一篇宏篇大论。  相似文献   

16.
广告在报业出版商品与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其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广告是企业的“名片”、产品销售的“敲门砖”,广告对企业的营销至关重要。当然,在商品大战的背后,广告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在当前形势下报纸广告如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笔者认为,在策划、创意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艺术地表现现代广告设计最显著的特点是图案简洁明快、符号化倾向突出。在创意上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商品的问世令人目不暇接,各种各样的新工艺、新材料也随之产生。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一方面改善了商品的美观度和功能性;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商品在使用以后所遗留下来的商品包装影响到了人们的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包装设计人员在设计其商品包装时如果只考虑商品包装的功能性、实用性、经济适用性、和美观度是不够的,我们还得考虑商品包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商品包装设计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8.
报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销售模式和一般商品不一样。一般商品进入流通阶段,成本分摊在价格上,一次性从顾客手中取回。而报纸是二次销售的产品,第一次即发行,直接向读者销售内容并获取读者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是卖广告,将在发行中赚到的“注意力”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客户。报纸的两次销售模式,使报纸的成本回收分散到广告和发行两块。  相似文献   

19.
现代广告语追求含蓄精炼,画面精致唯美,已成为现代生活的艺术品。然而伴随着广告意义的嬗变也出现了一些广告“异化”现象,应该引起注意。首先,广告被无限“奇观”化。广告本来是最直接反映消费大众现实生活需求的,然而现代广告把超品质生活、超感官快乐等附着于世俗、日常商品上,以极端的形式创造出视觉的神话,以达到煽情、催化的目的。这种极端审美趋势往往淡化商品的使用价值,强调其象征意义,使人们在进行消费时,同时通过广告奇观激发自我想象和生理、精神的愉悦。更甚者,有些广告不追求任何意义,只要能震撼人的眼球,给人留下感性印象就…  相似文献   

20.
戎霞 《青年记者》2017,(2):40-41
软文广告是一项以文字为主、具有营销目的的广告形式,出现伊始就因其“新闻+广告”的交叉性引起法理争论,后又因其“公关+广告”的混合性引发学理辨析.随着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自媒体的兴盛,软文广告不仅没有消亡,还进行了“互联网+”式的整合升级.其中,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的软文广告写作最为活跃,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