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听界》2012,(6):131
南京电影制片厂于1958年建厂。成立之初,南影厂主要担任江苏地区新闻、纪录片的摄制工作。50多年来,共拍摄电影故事片50多部、电视剧82部302集以及纪录片、新闻片、动画片342本。其中优秀作品如:《蓝盾保险箱》、《屠城血证》、《豆蔻年华》、《草房子》、《警察有约》等,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获得了国内、国际众多奖项。在电影、电视纪录片方面,南影厂代表作有:电影纪录片《小平您好》、《百年光影》、  相似文献   

2.
田锦霞 《青年记者》2016,(30):68-69
领袖人物是中国纪录电影创作的重要题材,此类纪录电影在中国纪录电影创作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从被称为中国电影“专家奖”的金鸡奖中最佳纪录片的总体获奖情况来看(截至2015年),《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及《走近毛泽东》5部影片均为领袖人物题材,占获奖总数(共计26部)的近20%.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无疑是我国纪录电影中的优秀之作,领袖人物纪录电影在我国纪录电影创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笔者试图分四个阶段对新中国领袖人物纪录电影的创作演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1993年,陕西作家陈忠实发表了他的著名小说《白鹿原》.20年后的2012年,陕西籍导演王全安历时十年将小说搬上银幕,拍成了备受关注又颇受非议的同名电影《白鹿原》.对比小说和电影,诗性特征和诗性智慧可以说是小说和电影最大的不同,也是电影表达中的最大缺失和瑕疵所在.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教育人物志》入志人物贺克强的材料引起了笔者的强烈兴趣.贺克强是中南大学接待中心汽车队退休人员. 60、70后的读者朋友,你们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战争电影吗?《南征北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高山下的花环》等电影中的战斗英雄们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感人故事,你一定记忆犹新吧?  相似文献   

5.
蔡林杉 《传媒》2019,(2):44-46
被誉为漫威电影之父的斯坦·李走了,走得这么突然,以至于我们在看他客串《毒液》一片的遛狗老人时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他还以别样的方式存在着。漫威电影是现象级的。有人说斯坦·李就像中国的金庸,《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X战警》《奇异博士》《复仇者联盟》系列等不一而足,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他就像一个着眼青年亚文化的电影生产的老江湖。  相似文献   

6.
与王小帅之前的电影不同,这部《日照重庆》不是文艺片。王小帅特别强调,《日照重庆》是商业片,具备一切的商业元素,但是他坚持认为他做的是严肃的电影  相似文献   

7.
勉人 《传媒》2015,(4):1
近日,关于综艺电影的争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顾名思义,综艺电影就是综艺节目改编成的电影.2014年1月31日,根据热播亲子真人秀改编的《爸爸去哪儿》在院线上映,最终收获超过7亿元的票房;2015年1月30日,同样改编自热播综艺节目的《奔跑吧兄弟》上映,这部仅用6天就完成所有拍摄镜头的“电影”,在口碑一路走低的情况下只用了10天就收获3.68亿元票房,它激起的争议犹胜《爸爸去哪儿》.冯小刚导演炮轰综艺电影会导致电影产业的自杀,冯导的论点虽得到不少电影从业者和观众的支持,却难以遏制综艺电影照猫画虎入市赚钱的势头.冯导的论调自然很有道理,因为他熟知什么是真正的电影,尽管当年的《1942》在票房上输给了更具娱乐气息的《泰囧》,但《泰囧》至少是一部完完整整在认真讲故事的电影.  相似文献   

8.
论徐克新派武侠电影中的空间与叙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东南传播》2011,(3):83-85
徐克拍摄的电影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是辨识度较高的还是他的新武侠电影。近几年徐克有转型的意愿,但是不管是《女人不坏》还是《深海寻人》,都无法与他的《笑傲江湖》系列,《倩女幽魂》系列,《新龙门客栈》等经典影片相提并论。这些新派武侠电影的空间与叙事的关系特点鲜明,非常具有个人特色,是探寻徐克为何成为徐克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笑傲系列,小倩系列和新龙门等经典影片,对徐克电影中的空间与叙事关系进行探讨,最后再分析一下他的新作《通天帝国》中的经典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他是个学新闻的导演、爱刷微博的导演,爱逼演员喝酒的导演。从最早的警匪连续剧《征服》到电影《风声》,再到《西风烈》,以及最近的《神探亨特张》,据说他的电影、电视剧是黑社会入道必看。他还拍了《东京审判》,大历史厚重起来,似乎有点出"格"。再拍了《一场风花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老舍先生,是一位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之集大成者.老舍先生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中《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已是人尽皆知,并被改编为话剧、电视剧和电影等各种形式.他的许多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的作家中,他的作品被翻译的最多,其中他的作品的英译是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10月18日,著名导演谢晋在故乡上虞魂归故土。尽管此前十多年他已经淡出了媒体的视野,但他的遽然谢世,媒体的“内存”也随之突然被激活,一轮又一轮的报道、评说,让他备尽哀荣;而曾经伴随着谢晋电影走过青涩岁月的现今的中年人,记忆中的复活则是被他的电影连缀而成的。《红色娘子军》《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秋瑾》《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鸦片战争》等等。这些承接着一个时代记忆的电影,也使谢晋成为人们心中的“蒙太奇”。  相似文献   

12.
大家都知道崔永元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机智幽默的语言和歪嘴"坏笑"的形象是他的特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崔永元还在兼做一项很有特色的事业——收集"口述历史"。3年间,他收集了容量惊人的"口述历史":他向1500多位老电影人,包括演员、编导、配音员、摄影师等采访老电影的拍摄经历,录制了11万分钟声像片。他将曾经脍炙人口的"英雄虎胆"、"铁道游击队"、"冰山上来客"等老电影的拍摄经历汇编成《电影传奇》在电视上播放。他"不择手段"地在旧货市场寻觅上世纪50年代的《新电影》、《外国电影》、《电影艺术》等杂志。他自建了中国电影检索系统,已经存储了200G的数据,打算义务向电影研究人员开放。  相似文献   

13.
<正>翻开李歇浦的人生档案,可见一束束耀眼的光芒闪现:1942年出生于上海;初中和高中均在上海徐汇中学就读;1962年考入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导演系,毕业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助理、导演,亦曾担任过创作室主任、副厂长。他担任过张骏祥总导演的电影《大泽龙蛇》的执行导演,其处女作为《御马外传》,导演过《小金鱼》《车轮四重奏》《断喉剑》等多部故事片o1991年,导演重大历史影片《开天辟地(上下集)》,获得多项大奖——浓缩了一个电影人的生命光华,凝聚着一个导演的艺术追求。2015年7月炎夏,笔者摁响了李导演寓所的门铃,走进他的人生,聆听他的心声……  相似文献   

14.
卢洋 《青年记者》2016,(11):87-88
电影中的新媒体 电影《手机》似乎是一部具有预示意义的冯氏电影,电影中葛优饰演的男主人公因为手机有了情人,也被手机所累失去了家庭.之后的《神奇手机》《社交网络》《搜索》等都将新媒体作为电影故事的一部分搬上了银幕.当新媒体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时,反映和表现新媒体时代中人们的变化的电影就越来越多.《手机》中的新媒体是手机,如今的手机对于人们而言是一个工具、一个生活必需品,可是在电影《手机》中它是个人隐私、是秘密.  相似文献   

15.
吴曼芳  应奕彬 《视听》2022,(2):166-168
《陈翔六点半》系列网络电影,是一个从短视频延伸到长视频领域的创新产品.导演陈翔带领他的团队,先通过短视频积累了众多粉丝,形成IP本体,再把这一原始IP引入网络电影领域,坚持创新,连续打造四部爆款系列作品,成绩斐然,逐渐在长视频领域形成了新的IP.《陈翔六点半》的发展策略,为系列网络电影的品牌发展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马霞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222-223
笔者就在前人对电影音乐研究的理论基础上,选取电影音乐叙事功能这一角度,以具体的电影作品《迷墙》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力求对其中的音乐叙事功能做出较为深入的解读与探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日本《预防电影偷拍侵权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探讨了日本立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提出《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的修改建议。笔者认为,中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不应单纯促进电影产业,有必要适当平衡知识产权和文化传播的不同需要,既保护电影知识产权和产业发展,又避免过度束缚电影文化的社会传播。  相似文献   

18.
王琦 《青年记者》2016,(20):67-68
在王小帅的电影中,总是能看出一种“漂泊”的味道.影片主人公的经历渗透着不确定的痕迹,他们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游走,不停地寻找着,也失去着,始终得不到追求的那份归属感.这些与王小帅本人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他一直说自己是没有故乡的人,上海、贵阳、武汉、福州、北京,他也说不清他属于哪里,他的这种苦涩在《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我11》《日照重庆》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9.
姜文是新生代电影导演中不可多得的怪才,他虽然仅仅有四部作品,但是每一部都深入人心,都是人们热议的对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单向度的扁形人物形象。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是如此,但是《让子弹飞》却不意味着就此结束,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以一个纯爷们的姿态出现,他塑造的男性形象都带有浓厚的姜氏色彩。文章讨论姜文导演作品与西方电影中男性形象的比较及其借鉴之处,主要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分析。于此我们发现了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中的男性,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指,而是一个多义无法简单概念的象征。姜文的电影作品深受世界电影的影响,我们仅仅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美国往事》中可见一斑。姜文的高超之处在于:以他人之行塑我之气。他借鉴了国外众多经典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塑造出的却是一个个充满中国文化气质的男性形象,这是值得中国电影学习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20.
任梓茹 《今传媒》2016,(1):122-123
提起当代中国电影,姜文无疑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他那激情四射的个性化表达方式通过荧屏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到《太阳照常升起》每一部作品都被烙上了独特的"姜文式"印记.本文将试图对姜文早期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充斥的大量符号、意象以及隐喻进行解读,展现具有其独特风格的碎片化影像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