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开放式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已不适应高校健康教育的要求 ,探讨一个新的体育评价体系———开放式体育评价体系 (即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校医评价、学校评价、档案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 )。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 ,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 ;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的动态性体育评价体系。并总结了具体实践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学校体育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学校体育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法与定量评价法两种,其中定量评价法又有等级记优评价法、标准积分评价法、量化加权评价法和模糊矩阵评价法等几种。进行学校体育评价的程序一般可分为评价的准备、评价的实施和评价结果的处理三个基本阶段。  相似文献   

3.
发展性体育教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法,运用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体育教师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发展性体育教师评价内容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与备择集的建立、评价主体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量表和评价运算程序的设计。据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评价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对元评价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仍较为落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对元理论、元评价概念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学评价元评价的内涵与意义,以及体育教学评价元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并提出了体育教学.评价信度和效度的量化分析模型。在开展体育教学评价时必须同时对评价进行评价,并建立元评价机制,提高元评价在评价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过多关注量化评价,对质性评价关注较少。提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对策:评价应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从单一性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教学过程中结合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将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发展性体育教学评价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发展性评价与以往评价比较来看,以往的评价过份注重评价的选拨功能,而发展性评价关注评价的促进功能;以往的评价注重一次性的终结性评价,而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多次性的形成评价;以往的评价注重少数优等生,而发展性评价关注所有发展中的学生。也就是说发展性评价是在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产生的,综合发挥了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多种手段,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展性评价是激励学生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不断获得进步的过程。为此,运用发展性评价,要树立一个全新的、现代的评价理念。一、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的多…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体育高职院校太极拳评价指标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现有太极拳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存在明显的不足;专业技术考核多以定性评价为主;无法反映个体差异及进步程度;无法发挥其导向性作用;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严重脱钩。建议构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内容、手段与评价指标相结合;专业技术评价与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评价相结合;共性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的太极拳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下,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评价态度,鼓励、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评价,大胆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客观的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9.
论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体育教学评价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评价功能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元化等。  相似文献   

10.
同行评议、文献计量学评价及期刊评奖是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的3种评价形式,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但从评价本身的准确性、全面性来看,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仍存在着一些局限与不足之处。营造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和谐的学术氛围是评价深入并持续开展的前提,正确看待期刊评价,建立学科的引文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从形式评价到内容评价的转变,以逐步完善评价体系。为此,体育学术期刊应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加强对学术期刊评价中相关指标的分析,调整编辑出版工作重心,办好刊物。  相似文献   

11.
We compared selected kinematic variables for four different ski turn techniques performed by five experienced and five intermediate male skiers. The four ski turn techniques were the upstem turn, the downstem turn, the parallel turn and the parallel step turn. Each turn was divided into the initiation phase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steering phases. Most of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found for the initiation phases of the four turns. Both the hip axis-hand axis angle and the edging angle of the uphill ski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or the upstem tur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itiation phase. For the downstem tur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found at the start of the initiation phase for the hip axis-hand axis angle, the shoulder axis-fall line angle, and the edging angle of the uphill ski.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ips of the two skis over the second steering phase also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or the parallel step tur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t the start of the initiation phase for the edging angle of the downhill ski and the downhill ski to movement direction ang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found for the edging angle of the downhill ski in the middle of the second steering phase and the shoulder axis to movement direction angle at the end of this phase. For the initiation phase of the parallel tur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the timing of setting the ski pole, the uphill knee angle at the start of this phase and the range of the knee angle of the uphill leg from the start to the end of this phase. For this tur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also found for the edging angle of the downhill ski in the middle of the second steering phase and the shoulder axis to movement direction angle at the end of this phase. One of the reasons it was possible to identify a fe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ly for the turns analysed, was the variability within the intermediate group: for most of the variables analyse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much higher for the intermediate than for the experienced group.  相似文献   

12.
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新理念——更真、更善、更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竞技体育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评价竞技体育是否良性发展,树立竞技体育的发展观均可从这三个方面予以考察。竞技体育发展的真是指竞技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真实性,表征着竞技体育发展的真理尺度。竞技体育发展的善是指竞技体育发展的利人性或合目的性,由此可引出竞技体育发展的功利尺度。竞技体育发展的美是真、善的和谐化表现与情感体验。此外,竞技体育的真、善、美,有多种表现形式。竞技体育发展的真、善、美的理念应合理吸收与融合中西文化的优秀与精华部分。  相似文献   

13.
现代足球比赛是快速、富于竞争、充满激情的竞赛,为了取胜夺标,比赛双方在身体、技术、作风、心理、战术思想的对抗越演越激烈,对抗性已成为现代足球运动发展趋势。同时,对足球裁判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足球裁判员在比赛中判罚的准确性对比赛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足球裁判员是足球场上的组织者和法官。裁判员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足球比赛的质量,对犯规准确性的判罚是衡量裁判员水平的标准。本文采用调查访问及问卷调查法,对初级裁判员临场执法的错漏判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存在理论与实际判罚脱离、判罚降格处理、红黄牌亮出等等问题。找出不利裁判员准确判罚的因素加以研究,对提高足球裁判员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影片拍摄及解析的方法对成绩在 6.30 m以上的 6名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摆动腿在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过程中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助跑最后一步蹬伸阶段优秀女跳远运动员摆动腿髋的水平速度与水平速度增加值呈高度正相关;着板时,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起跳脚水平速度呈高度负相关;起跳过程的缓冲阶段中,摆动腿的摆动使身体重心高度呈上升趋势,同时垂直速度持续升高,占腾起垂直分速度值的53.1%。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的主体哲学理论,分析主体性的哲学内涵,以及人的主体地位与体育存在的关系。体育主体性,是人主体性生成的一部分,是人本质实现的表现形式。人在合规律合目的的体育活动中,自觉感受生命力量、身体活力和运动位移,所带来的生命存在感与主动欲求,体育是人的类存在的主体象征。在体育主体性的理论奠基中,分析体育主体原则、主体素质和主体诉求的思想内涵。并进一步考察体育主体的内在性、外在性、能动性、受动性、参与性和观赏性的思维品性,希望在人本质的意义生成中,建立起体育与人主体性的哲学关怀。  相似文献   

16.
在“身份”领域,既有研究多以“身体-身份-自我”为切入点来讨论关键性事件对个体造成的困惑,但因运动员身份的特殊性,现有研究对此缺少应有的主体性关怀。本文通过疫情中运动员的主观体验以及主体性应对的叙事,试图窥探出关键性事件中与“身份”相关的新维度。研究发现:疫情中运动员会因共时性和历时性“流动性危机”而产生身份困境,主体为应对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流动阻碍,会依据自身所处情境主动进行身份重构。基于经验材料,进一步呈现出了关键性事件对“时间”分割的结构性动力,以及个体如何利用“过去”以维持或重构身份,并发现“流动”这一概念或许能够丰富上位文献与实质性文献的理论阐释范围,也能为运动领域的“时间”“身体”议题形成社会性关注。  相似文献   

17.
北京奥运会对增强沈阳市民凝聚力心理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哲学和社会学为视角,以社会心理、心理学理论和体育学为基础,运用心理测量和访谈法,对奥运会提升市民凝聚力的心理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沈阳市民对北京举办奥运会带来的整体效益给予高度认可;奥运会增强的群体凝聚力主要是由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3个维度构成。随着年龄的增加,奥运会在市民凝聚力、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上的表现强度也增大。女性对奥运会的情感体验优于男性;老年人和文化程度低的人比中青年人和文化程度高的人凝聚力更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关注程度有所下降。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和时代背景不同造成的;市民对我国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的期望值较高,并认为奥运会对国际地位和形象、经济意识、文化价值、道德水平的增强作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以历史发展脉络和背景为主线,对竞技体育演进历程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从古代宗教仪式到现代科学技术,理性主义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凭借其优势成为始终贯穿竞技体育发展的哲学范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理性的僭越,现代竞技体育出现了一系列的伦理危机,而后现代思维在反思与批判现代理性竞技体育的狂迷压抑中找到了一条新的通路。即在观念上,要反思理性至上、体现人文情怀;意识上,保持神圣仪式感、寄托精神信仰;行动上,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度契合,进而在伦理理性的引领下实现现代竞技体育的后现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后现代规约来应对理性主义主导下的竞技体育伦理危机,让竞技体育的伦理精神成为全世界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描述艺术体操运动员完成专项动作过程中的脊柱形态,结合躯干侧屈肌力的对称性特征,讨论专项动作和躯干肌力对脊柱产生的不对称负荷特征及其对脊柱曲度异常的影响。方法:红外动作捕捉系统获取脊柱椎体三维坐标,曲线拟合脊柱弯曲状态;等长肌力测试系统获得躯干两侧侧屈肌肉峰值力矩;配对t检验比较左右对称性,计算对称系数分析脊柱弯曲形态与肌肉力量的关联。结果:后扳腿动作脊柱矢状面上曲率最大椎体位置在左、右后扳腿两种情况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03),后扳、侧扳腿动作脊柱额状面上曲率最大值和对应椎体位置左右侧间均未发现显著相关、亦无显著差异。躯干处于同15°位、反15°位和反30°位进行侧屈时,右屈的肌肉峰值力矩显著大于左屈。脊柱弯曲曲率最大值和椎体位置的两侧对称系数与侧屈肌力对称系数之间均未发现显著相关。结论:艺术体操专项动作对脊柱矢状面的影响更显著,与脊柱额状面的曲度异常无直接关联。对于已经存在脊柱曲度异常的艺术体操运动员来说,不能通过对躯干侧屈肌肉力量进行对称性训练的方式,直接调整专项动作已对脊柱产生的不对称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身体理论中身体哲学的研究,揭示出人本能的需要身体自由,身体自由追诉的演变历程和现实身体场域中身体自由的缺失。继而以身体社会学为研究视角,以"文明病"在现代生活中的凸显这一微观现象为切入点,具体分析文明进程中身体的社会性使其不可避免的遭受了"文明病"的侵占,身体自由的阻碍和身体自由的迷失,并探讨了体育与身体自由的内在联系。研究得出,身体健康是对身体自由的实现,"文明病"的困境下,体育完成了对身体器官的整合,增强了身体延展的张力,弥补文明进程中身体自由的缺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