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正>学术与电视媒介的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图景,会有怎样的传播效果?看看时下的"电视讲坛"热就可管窥其中一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从"品三国"到"读论语",从易中天到于丹,每一个专题、每一位主讲学者都会掀起一  相似文献   

2.
学术与电视媒介的结合,会有怎样的传播效果?看看时下的“电视讲坛”热就可管窥其一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从“品三国”到“读论语”.从易中天到于丹。每一个专题,每一个主讲学者.都会掀起一股“文化热浪”:建构起了一幅全新的电视学术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3.
周翼虎 《青年记者》2008,(16):14-17
当前,不同区域和背景的新闻媒介出现了开办政经时事论坛的热潮.从南方都市报的"岭南大讲坛"到羊城晚报的"财富沙龙",从解放日报的"文化讲坛"到新浪的"长安讲坛",以及其他一系列"开讲"活动,媒介主持的公共言论活动成为引人注目的传媒生态.如何看待这种风起云涌的论坛热?  相似文献   

4.
寻找屏幕下的突破口——关于电视论坛类节目发展方向的思考从湖南卫视开创《千年论坛》染指学术开始,直到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带来一股"文化热",电视论坛这种新兴的节目样式一步步走向观众,终于在时下的电视屏幕上蔚然成风,其获得的评价可谓既"叫座"又"叫好"。  相似文献   

5.
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一时间电视上“讲坛”遍地开花。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些讲坛深谙此理,用极具个性化的观点打动观众。如一位大家对《红楼梦》中的秦可卿身世的考究就掀起了波澜,也引起另一位讲坛专家的辨析考究。电视是一个大众的媒体,如果将一些尚无定论的观点和盘托出,岂不是将研讨会开到了电视上,让广大观众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6.
在《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型我秀》等娱乐栏目热播的情况下,《百家讲坛》(以下简称《讲坛》)栏目能走红,既出乎人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是因为它是科技频道的一档高雅文化栏目,不易“走红”;情理之中是因为它也属于一档娱乐栏目,应该受到青睐。这种双重身份的背后体现出的是精英与大众的一场博弈。本文试从电视是收视率控制的一个场、电视是平庸文化的制造机器、电视是一种新的宗教形式等三个方面,来对《讲坛》栏目进行一种反观。  相似文献   

7.
正讲坛类节目不同于学术课堂,课堂讲座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较高,而电视讲座属于大众传播,从而注定其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电视观众收视心态的随意性毕竟不同于听课的心态,电视观众期待着通过荧屏了解信息,但是他们也希望"愉快的接触"和"舒畅的接触",所以,电视  相似文献   

8.
在《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型我秀》等娱乐栏目热播的情况下,《百家讲坛》(以下简称《讲坛》)栏目能走红,既出乎人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是因为它是科技频道的一档高雅文化栏目,不易“走红”;情理之中是因为它也属于一档娱乐栏目,应该受到青睐。这种双重身份的背后体现出的是精英与大众的一场博弈。本文试从电视是收视率控制的一个场、电视是平庸文化的制造机器、电视是一种新的宗教形式等三个方面,来对《讲坛》栏目进行一种反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电视讲坛类栏目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逐渐走红,粗略一看,就有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湖南卫视的《千年论坛》、北京电视台的《中华文明大讲堂》、上海东方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从.俯卧撑"到"打酱油",从"躲猫猫"到"70码",从"被自杀"到"被就业",从"裸油价"到"压力差"……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1.
<正>"互联网思维"~①可谓是当下最火的一个词汇。当电视爱上"互联网",二者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面对新媒体对电视的挤压、蚕食和分流,电视媒体也在探索新的出路。2013年1月1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开播了一档新栏目《都市007》,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和实践"互联网思维"。一、观众变用户,改变的不只是称呼透过"互联网思维",都市频道首先强调的是确立"用户至上"的创新思维,这与以往宣传中的"一切为观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梳理2007年度中国电视传播研究领域相关文章的基础上,对该年度电视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电视栏目剧、讲坛类节目、"真人秀"、"播出季",以及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民营电视等研究热点做一述评,指出2007年中国电视传播研究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版万版"民生"开。自两年多前"民生新闻热"从电视刮到报界以来,"民生"几乎成为新闻界最炙手可热的一个"新闻品种",谁  相似文献   

14.
《求真的力量》作为CCTV新闻频道2009年的频道包装宣传片,虽然有点"老",但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电视包装案例,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体会,其彰显理性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包装策略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5.
学术史反思的双重使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兴起了一股持续的"学术史反思热".这股反思热从"现代中国学术史研究"起,中经"中国学术话语的自主性求索",再经"新时期三十年学术"或"共和国六十年学术"的"回顾与反思",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带来的"+时代"潜移默化地渗入到媒体行业的各个领域,这也使得一些不具备"+"属性的事物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步履维艰.推演到电视领域,无论是电视的跨屏传播、资源整合还是与新媒体的交互,终究都可以落到"跨界"这一热词.今夏,北京卫视《跨界歌王》席卷而来,在各大卫视的收视争夺战中颇为亮眼,加之随后播出的《跨界喜剧王》、《跨界冰雪王》、《嘉玲的嘉宴》、《熊猫奇缘》,北京卫视势要将"跨界"这一王牌亮到底,秉承"跨界理念",发扬"跨界精神"、打造"跨界品牌",实现卫视自身的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间四月天,一切都显得特别忙碌,我也一样,除了参加全国的深化"走转改"研讨会、"星光奖"颁奖会外,在江西卫视的《深度观察》、央视的《文化正午》、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仰望星空》做了十多期节目.四月的最后几天,出版社送来了《电视知识分子》的一校样.这本书超级学术,因为我们对学术超女类的电视寻租不感兴趣,我们关注知识分子的使命和命运.  相似文献   

18.
电视媒体     
《视听界》2013,(4):4-5
电视问政在争议中前行今年5月,中央党校机关报《学习时报》连续两期刊载署名为王宁的文章,认为目前电视问政的整体格局是"热而不火",并描述了三大现状:从空间和时间维度来看,电视问政还根本谈不上常态化、制度化;政府官员尚难适应这种新型的现场问政方式;电视问政效果广受质疑。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电视问政的出现,"有比没有要好"。  相似文献   

19.
以关注民生、规范行政行为为着眼点,收入近百位省部级领导干部个性"语录"的《声音:中国高层领导谈为政方略》一书近日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有关专家认为,该书是一个集萃高层干部政治智慧的"讲坛",一个避开官腔官样文章道出百姓心  相似文献   

20.
曾几何时,号称以"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为宗旨的主流媒介《百家讲坛》,成为一个造学术明星的工厂.据说,继以《论语》《庄子》为解读对象的学术超女于丹教授后,最为广大观众喜欢的便是以陆放翁、纳兰性德和屈原为倾诉对象的杨雨教授了.因为笔者基本不看电视(除体育类、人与自然节目外),所以对媒体明星往往后知后觉,若不是本科学生们的耳提面命,大概就会更加孤陋寡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