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至与里尔克同为内省型精神气质的诗人,后期创作方向同为主知型诗。冯至《十四行集》中体现的形而上玄思的诗歌风格、客观化的感知方式、雕刻一般简约的语言及十四行诗体,都存在对里尔克的师承关系。中国迄今为止没有第二位诗人像冯至那样深得里尔克的诗艺精髓,并有自己的创造发展  相似文献   

2.
冯至与穆旦都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优秀的现代派诗人,他们有意识的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方法进行诗歌创作,但冯至并没有与中国古典诗歌彻底决裂,在抒情方式的表达,诗歌意象的选取方面都与古代诗歌保持了某种内在联系,其诗作中处处闪烁着中国古代文论智慧的光芒。而穆旦则选择完全背弃古代诗歌传统,他拒绝在诗中借用文言辞句,致力于从现代口语中提炼诗句,避免或融进西方语言的理性和逻辑成分。这也是穆旦的智性抒情诗要比冯至的晦涩难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韩愈在李、杜后开辟诗歌新领域,其诗体现出"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而这种创新诗歌风貌与韩愈"气盛言宜"文学理论相结合,体现出了雄奇强悍的气势.同时这种创作倾向沾溉一代宋诗,影响深远,使宋人在唐人之后摆脱诗歌束缚扩展出一片诗坛新天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朱光潜和梁宗岱是两位极具个性的批评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朱光潜所采取的是"启蒙"立场,其基本方法是"以西释中",而梁宗岱从创作的角度,从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出发,重在中西诗学理论的融合与沟通.这些不同导致了对诗歌以及诗歌理论不同的理解与价值判断,进而影响着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贵州乡土诗人赵卫峰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大潮下,与时俱进,以其对新时期乡土诗歌的独到理解,用诗歌的创作去实践着自我乡土诗歌理念,力求在新世纪乡土诗歌的创作上,在传统乡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寻求一种和谐,推动中国乡土诗歌的创作乃至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当代女诗人李潮蕴在东北诗坛非常活跃,诗人以其旺盛的创作力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她的诗歌唯美深奥又蕴含丰富的生活底蕴,作为女性诗人她在诗歌视域和意象选择上都做到了性别的突破,从而使诗歌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超越性和丰富性.作为知识分子,她的创作又能沉于民间,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忧患意识.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作品不仅有"小我"的呢喃,还有深邃的哲学追问,其诗作以一种回归诗本身、诗本真的文化立场和人本立场来表达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辨与感性体认,为中国当代新诗写作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几种诗歌翻译思想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纲 《职大学报》2010,(3):104-106
诗歌是文学中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也是最有魅力的部分之一。本文力图探讨近代中国的几位诗歌翻译大师的翻译思想:从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的品质观、创作论到王佐良的选材观和社会关联说再到许渊冲的"三美"说、"三化"论、"三之"论,这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我国的诗歌翻译,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正在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诗骚"传统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跨文体的角度,阐释"诗骚"从诗歌到小说领域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具体体现与因由,概括总结其对"诗骚"传统的审美转化及其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9.
在80年代的诗坛上,新潮诗歌在探索中经历了由"朦胧诗"到"新生代诗"的审美变异与创作危机,其主因在于两者的抒情主体的"身份"变动与生存危机.本文试图对一些作品作粗略的概括与梳理,使人们对80年代新潮诗歌整体流向有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翻译对穆旦后期的创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穆旦在解放后致力于诗歌的翻译,主要集中于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自身的诗歌创作相应受到翻译潜移默化的影响,面临更多的诗歌形式的诱惑与选择。这一过程与痕迹,比较穆旦前后期诗歌就可以看出:其后期诗歌诗歌创作更加注重形式的严谨,穆旦创作的诗歌中具有整齐的格律风格,后期更注重诗歌的节奏与音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