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马斯·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运动中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的诗歌理论开创了新批评的先河。对其最重要的理论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着重讨论"非个人化"诗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其诗学理论的主要来源及其在创作中的实践,有助于讨论艾略特对中国诗歌理论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轼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为基点,以历史的经验为参照,更以其作为诗歌创作天才所独具之感悟和描述能力,对诗歌创作中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从而充实、发展了传统诗歌理论。关于诗之本质,苏轼认为诗是诗人主体在感物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自由呈现;关于诗的价值功能,苏轼提出了"诗须要有为而作"的命题;苏轼接受皎然、司空图等人的"象外"说、"味外"说,进一步发挥了司空图的"美在咸酸之外"的诗美观;苏轼吸收借鉴道家的"虚静"说和释家的"空"、"静"观,对创作过程中主体"空静"、"物化"、"神授"、"兴会"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做出了揭示,形成了具有一定系统的艺术直觉理论。  相似文献   

3.
"诗心说"是顾随先生诗学思想的核心,从诗歌"为人生而艺术"、诗歌创作主体条件和诗歌中的情感问题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接受视野中的孟子诗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和孔子、荀子相比,孟子对中国古代文论影响方式的最大不同,乃在《孟子》和孟子诗学中蕴含的思想智慧,是在接受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古代文论发现和吸收的。按"言各有畛"的原则分析孔孟之间诗学主题上的根本变迁,可以看出,孟子"以意逆志"说中可以与西方文论、当代文论相呼应的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文论在接受过程中对"以意逆志"说进行的重大理论改造及其意想不到的后果。中国古代文论对孟子"知言"、"养气"思想智慧的发现和吸收,表明了孟子对中国古代文论"大而化之"的影响方式的思想威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文学中的文化研究日益突出。文章认为,中国当前存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诗学:一种是“文化诗学”,一种是“文明诗学”,其中前者较多地体现了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影响,而后者则更能代表中国诗学的本质特色,它是一种以历史文明为基础的诗学理论创造。未来中国诗学的建立也应当是一种文明诗学。  相似文献   

6.
儒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美学思想更是对中国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起至今都对中国的社会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而儒家"以善为美"的美学思想对诗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以善为美"的美学观落到诗学上,"善"成为评价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首要标准,文艺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否积极;而对文艺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形式以"美"来评价,而内容方面则以"善"为评价标准,并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与此同时,伴随着"以善为美"对诗学的新要求,诗自然开始重视社会的功利价值,诗学的发展与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又产生了不可忽略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人民诗人"陶行知不仅创作了丰富的诗歌,而且有着鲜明的创作思想。他反对"害了贫血症的文艺",批评只重视形式技巧、忽视思想内容的"胡适之体";提倡"为大众写"、"写大众需要知道的事"、"照大众说话的口气写"的"大众文"。他的创作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承继。  相似文献   

8.
英诗汉译的翻译策略、语境、风格和互文性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要素。诗歌翻译的特殊性要求把诗歌翻译纳入诗学之中,探讨文本价值和隐含意义,延伸诗歌的文学生命。翻译诗学就是要使原诗与译文在时间、空间和文化体系内的种种矛盾得到相对融合。翻译过程中要考虑文体、主题、原型、象征和角色,不仅要翻译诗歌的语言要素,而且要再现诗歌的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9.
诗学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安德烈.勒菲弗尔将意识形态和诗学引入翻译研究,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纵。本文以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为基础,以《西风颂》的三篇译文为例,来分析诗学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维与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经历了一个浮沉变迁的过程。对“神韵”这个古典诗歌批评术语重新阐释,比较王维与杜甫的诗歌风貌、题材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揭示出两位诗人的异同.及其在盛唐以后中国诗史上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唐代诗学体系中,杜牧的理论颇具特点.他反对奇丽之风,反对囿于时尚,强调创新,主张意为主而气为辅.在对李杜、韩柳、元白、李贺诸人所作的评述中,他又表明了自己对诗歌本质特征和审美意义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2.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重要诗歌理论作品,其中的"辨家数"论、"法工"、"兴趣"等诗学主张在明代为"格调派"文人所继承、吸收,不仅对格调派理论的形成起到了指导性作用,还丰富了明代诗歌的创作手段。而这些主张所针对的,实质都是"以议论为诗"的宋诗弊端。  相似文献   

13.
剖析彝族诗学的三块理论基石:对唯物主义哲学的朴素把握和运用;对诗文特质的认识;对辩证思维的基本理解和使用。这三块理论基石正是彝族诗学的理论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王彤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5):100-101
西方意象派诗歌发现了中国诗学、诗歌的独特内容和表现方式,并在学习中创作出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品.中国的读者、研究者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诗学理论去欣赏和研究这一流派的经典作品,感悟和谐、广阔的意境空间,以寻求中西诗学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5.
刘树胜 《职大学报》2009,(1):101-106
纪晓岚的诗论散见于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阅微草堂笔记>和数十篇为人所作诗文序言里.纪晓岚所论及的情与理、性情与风格、学识与创作和继承与创新这几个方面的关系,都是诗歌创作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其虽然带有封建思想的烙印,但持论基本上是公允的,见解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分析古典诗学对诗歌语言特殊结构方式的体认.诗歌作为语言的一种存在方式,它的魅力就包涵在语言结构系统之中.诗人化意为象,炼意成境,以明象、设境来明心达旨,传情表意.中国古典诗学对古代诗歌语言以象、境作为中介传情达旨的独特结构方式,对诗歌的情性意旨与诗语构造的象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能指与所指的双重层面,寻找诗语生成的基质和诗语的美学因子.它认为明象、设境是诗歌传情达意,构选诗味的有效途径,但象、境本身又不是诗歌语言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意义生成的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意义的生成得以以此为基点,不断向外拓展,从而把主体的情兴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上世纪80年代独树一帜的诗歌探索者,诗人海子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杂糅,自成一套诗歌体系.海子的诗学资源来源广泛,或来自于自己的阅读,或来自于自己的民间生活体验,无论面对哪一种诗学资源,他在吸收转化时总有一种追根溯源、直逼本质的能力,除了这种诗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之外,许多诗学资源的转化与他当时的个人生活经历、与时代氛围也密切相关.本文将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梳理出存在主义、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凡高与荷尔德林及东方民间文化在诗学思想方面对海子诗歌创作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海子在诗学资源的接受和转化过程中有一种横向扩大化和纵向延伸化的特点,直指本民族甚至是人类生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诗歌叙述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多。国内许多研究者、评论家处于失语的状态,究其原因,应该是长久浸染了中国传统的"诗言志"与"诗缘情"两大诗学观念,过分关注了诗歌的美学特征——抒情性,从而忽视了创作主体的另一种言说方式——叙述。其实,新世纪诗歌涉及叙述并未中断,而叙述与抒情并不对立,它们相融在诗歌之中。  相似文献   

19.
论朱熹诗学的理论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诗学思想有着表面上的矛盾性,且又与同时代人的观点大异其趣.朱熹把对诗学的思考放在了他的理学框架之内,使"文"道"范畴具有了"理气不二"的性质,既否定了文道相妨论的局限,又避免了互用论可能带来的理论误区,并且赋予文学以坚实的道德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英语诗歌分析中,读者大多关注诗歌的韵律、措词、修辞等文体特征和表达效果。而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很好地架起了语言学和文学之间沟通的桥梁,为诗歌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将以拜伦的《她走在美的光影里》(She Walksin Beauty)为例,试把图形—背景理论和审美注意联系起来,并认为该诗歌在标题、丰富的修辞、独特句法形式和优美的音韵方面分别成为图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唤起了读者对美的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