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意义] 探索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网络的拓扑结构和传播规律、识别与评判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网络中重要节点,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舆情,增强公众、政府和媒体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能力。[方法/过程] 以“魏则西事件”为实证研究对象、采集并整理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运用Ucinet软件构建互动关系矩阵模型和Netdraw软件绘制该事件舆情传播网络社群图,从整体、局部和个体3个视角进行了该舆情传播网络结构测度分析。[结果/结论] 拓展了SNA的应用,从本质上揭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结构特征与演变规律,总结并提出针对其本身拓扑结构的控制建议,最后,为从源头上弱化其不可控性,分别提出了公众、政府和媒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引导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政府回应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时维稳民心、疏导舆论的重要举措。对公众信息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并对其与政务微博回应作适配性分析,有助于总结政府回应的经验教训并明确改进策略,为提高回应效能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公众在线评论数据,采用Kano模型对公众信息需求进行具体的属性定调,分析舆情演化不同阶段下公众信息需求与政府回应适配性的差异化表征,提出提升政府回应效能的对策建议。[结果/结论]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的信息需求呈现差异化表征,公众信息需求与政府回应的适配度会直接影响回应的精准度与公众的满意度。因此,在应对突发公共舆情事件时,政府应根据公众的情感与真实需求精准调整、优化和改进回应策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3.
苏妍嫄  张亚明  何旭  杜翠翠 《现代情报》2021,40(12):100-113
[目的/意义]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对健全舆情引导机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借鉴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基于公众风险感知异质性与交叉演变性双重视角,通过剖析突发事件驱动的风险感知交叉演变机制,构建了网络舆情传播模型并求解出基本再生数。[结果/结论] "北京新发地疫情"网络舆情实证与仿真结果表明,公众风险感知异质性越小且受突发事件影响越大,网络舆情最终扩散规模及产生的影响越大。突发事件恶化将促使交叉演变向高度风险感知倾斜,加剧网络舆情传播;突发事件好转将促使交叉演变向低度风险感知倾斜,有助于控制网络舆情大规模扩散。政府面对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降低公众风险感知水平,实现网络舆情有效干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孔德鹏  郎玫  史传林 《情报杂志》2022,(11):120-128
[研究目的]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和自媒体的涌现,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因素。而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发酵和传播过程呈现出严重的信息内卷化,即信息出现的自我包裹、重复和无效的现象。信息内卷化的存在会大大降低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研究网络舆情传播内卷化的因果机制并打破是提升政府舆情治理能力的关键。[研究方法]运用CNA方法对网络舆情信息内卷化生成机制及其存在的因果链条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因果链条的传播机制。[研究结论]网络信息内卷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存在于认知模式、传播模式、发酵模式、政府回应以及媒体炒作等要素组合后的多重并发路径,并进一步验证从网络信息内卷化到政府无效回应之间存在的互构性因果链条。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随着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的信息传播成为引导网民舆情的重要工具,如何运用政务短视频导控网络舆情成为政府面临的新挑战。[方法/过程]将政务短视频网络舆情分为舆情事件、网民和政务短视频三个子系统,借助Vensim PLE软件,构建政务短视频网络舆情多主体应对仿真模型,并结合具体案例"黑龙江疫情反弹"仿真分析子系统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究政务短视频网络舆情传播的动态机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政务短视频网络舆情受舆情事件、网民、政务短视频子系统及其相关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政务短视频可以通过控制三个子系统的相关因素,有效应对和导控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当今,在多极化信息传播模式下,及时防范和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迫在眉睫。[方法/过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突发事件案例,对其产生的网络舆情数据加以采集与组织,接着进行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定量化的测度分析,试图挖掘与识别关键节点并解释其内在的结构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结论]根据本文案例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网络结构本身的控制对策;借助香农信息通信理论,提出了针对舆情主体的信源(政府)—信使(媒体)—信宿(公众)思维变革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对策;基于善治理论,提出了政府应坚持"善治"理念,与公众协同管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传播阶段精细化建模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根据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网络舆情传播的周期性规律,构建网络舆情传播阶段的精细化模型,使政府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态势时,能够准确把握舆情发展演化趋势。[方法/过程]通过案例定性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周期性规律,构建网络舆情传播的Logistic模型,根据模型分析得出网络舆情传播的4个关键时间节点以及5个传播阶段,然后基于MATLAB开展模型仿真,研究了3个参数对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程度并应用实例验证了模型。[结论/结果]经过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得出本文构建的网络舆情传播阶段精细化模型是可行的,以上理论研究可为政府准确把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制定网络舆情治理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超 《现代情报》2009,39(12):121-130
[目的/意义] 对我国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要素进行内容归纳和关联分析,以发现网络舆情演化的结构特征,丰富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共性认识。[方法/过程] 以人民网连续12年发布的《我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的115个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内容分析和共词网络分析方法,从"主体-主题-风险-诱因"四大维度来透视我国网络舆情事件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我国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要素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府际问责、政民互动与警民冲突构成我国舆情生态的基本主体关系;公众安全感和政府公信力在共词网络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经济利益、公平正义和道德诚信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永恒议题。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仿真软件Vensml—PLE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对舆情的重视程度、法治变化率、技术变化率和增加沟通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越来越具有"泛政治化"的倾向,作为理性舆论生态失衡的一种表现,对于"泛政治化"现象的应对稍有不慎就很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现实矛盾或冲突,威胁正常的社会秩序。为了分析网络舆情中的"泛政治化"现象,以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良性引导。[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利用传播学、政治学相关理论,在阐释网络舆情"泛政治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归纳出该现象所呈现的三大现实表征:误解甚至反向认知政治主体、质疑诋毁政党、恶意拷问体制;指出网络舆情"泛政治化"现象形成的正向动力因素是传播权力转移、信息碎片化传播、官方回应能力不足以及公众对政治议题的认识失当与表达的非理性;而对网络舆情"泛政治化"现象起消解作用的逆向阻力因素是政府科学性的网络监管、媒体合理化的议程设置和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具体影响。[结果/结论]最终通过构建网络舆情"泛政治化"现象的动力机制模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因应策略。  相似文献   

11.
知识检索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知识检索概念、知识检索基础、知识检索模型、知识检索呈现和知识检索系统几方面,对知识检索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作了概要梳理和分析。认为知识本体作为领域知识的语义模型,其主要功能体现在知识组织和知识检索两方面;只有以领域知识本体的知识组织体系为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基于语义的知识检索。  相似文献   

12.
知识地图在多领域本体语义互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数字信息资源组织的多领域本体语义互联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目前问题的分析,提出引入知识地图技术解决本体的映射和聚类问题,构建了基于知识地图的多领域本体语义互联框架模型。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semantic interconnection of multi-domain ontology in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organization,and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therein,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use the knowledge map technology to solve the mapping and clustering problem of ontology.The article constructs a framework model of semantic interconnection of multi-domain ontology based on knowledge map.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高校知识管理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利用本体在组织知识方面的优势,构建了“知识管理”课程内容本体,并详细说明了各核心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为各教学系统的课程内容之间进行关联和融合提供便利,并为基于本体的课程资源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以顾客价值需求及行为理论为顾客需求管理领域的先验性知识,提出一种基于领域先验知识本体的需求数据挖掘改进方法,包括建立顾客需求领域本体和任务本体、引入本体进行挖掘的数据空间组织、挖掘算法选择及约束条件设置,并以移动服务为背景,给出该方法的应用示例及对管理决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李红春 《现代情报》2010,30(6):20-23
系统论是知识组织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与知识组织的联系极为紧密,系统论的原理主要有整体性、关联性、有序性、动态性等理论,本文从这些原理着手,具体论述了系统论在知识组织系统的分类系统、主题系统、本体论中的详细应用。  相似文献   

16.
论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一般而言 ,单元是指整体中自成单位、自为一组的单体形态。文献作为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单元 ,就是文献自成系统 ,自为一组的单体形态。在传统的文献体系结构中 ,图书馆所进行的大都是研究知识的散布、增长与老化 ,知识生产的评价和测量以及知识的组织和整序 ,这些活动都是以文献为基本单位。因此 ,各类文献组成一个文献链。由于文献链揭示了文献彼此的依存关系及其产生演变的时间顺序 ,所以借助文献链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文献情报流的特性 ,了解链中各环节、各层次的关系。图书馆只能借助文献单元的方法组织知识 …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元语义链接的知识网络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Brookes文献中的知识节点及Swanson文献间的隐性关联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元本体语义链接的知识网络实现流程。文中给出了文献单元和Web信息的知识元认知抽取方法,知识元本体的结构建立和语义互联,以及利用Protégé技术实现基于知识元语义链接的知识网络构建步骤。  相似文献   

18.
语义知识网络的结构分析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知识网络和本体理论,对语义知识网络进行形式化的定义和结构分析,并利用本体技术实现网络构建。该网络将知识与其隶属对象分开考虑,包含本体层和知识网络层,涵盖多个层面的知识。通过该网络,可以应用本体的检索、推理等功能对组织知识进行挖掘、分析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徐德斌 《现代情报》2011,31(12):27-29,33
本文对领域本体及知识整合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应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并对领域本体引入知识整合中做了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同时笔者还构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整合模型,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献知识单元的知识组织——文献知识库建设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曹锦丹 《情报科学》2002,20(11):1187-1189
阐述了文献知识与知识组织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基于文献知识单元的知识表示和知识组织方法,探讨了文献知识管理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