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认为鲁迅的散文诗《风筝》,不应该是他"心灵的忏悔"或严于自剖高贵品质的体现。联系鲁迅早期的"立人"主义和在五四新文化退潮后绝望的心境,梳理了《风筝》中"我"的情感逻辑,认为《风筝》旨在揭示鲁迅关于天性丧失或难以存续的绝望心理。  相似文献   

2.
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野草>记叙了鲁迅在绝望和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2005年夏,"第六届直辖市、省会城市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广东珠海举行.当28位参赛教师"表演"完毕后,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樑先生现场授课.先生授课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风筝>的主题是"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篇章之一.文章以风筝为线索,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深深地批判了封建旧式教育,作者对粗暴对待小兄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内疚.这是学生进入中学首次接触鲁迅的作品,作文的时间距今有些久远,对于学生们认识当时的社会,了解鲁迅,认识封建教育制度,是有难度的.  相似文献   

5.
徐峰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3):9-11,23
鲁迅先生在兄弟失和这一大背景和新年团圆日这一小背景的共同影响下改写出<风筝>.他借助"风筝"这一兄弟手足之情的象征物体,在主体部分人称上采用"反客为主"的手法,曲折表达出想要宽恕周作人的过失而不可得的感想.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的哲学中,绝望的存在不容置疑.尽管作品纷繁多样,但都共同体现了一个"挣扎"的主题:"希望"的消逝与幻灭,以及"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复仇(其二)>和<铸剑>中充满了生与死、希望与绝望、沉默与开口、天上与深渊、爱者与不爱者……的本质性对立,但这种对立却依据一种独特的心灵逻辑,那就是"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反抗绝望"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反映鲁迅精神现象的独特诗学文本.鲁迅的人格意志、黑暗与虚无、绝望与孤独的情绪都得到了象征性的隐喻书写.人格意志在鲁迅的精神现象构成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导因素.<野草>所反映的鲁迅心灵深处的黑暗、虚无、绝望与孤独,其实并不影响鲁迅的光辉,相反,恰恰是这些看起来消极的精神情绪,反证了鲁迅人格意志的坚韧,表明了鲁迅意志品质的独特,也正是依靠这种人格意志,鲁迅才能够虽携重负而仍能不息前行.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品的主题向来争议颇多,<风筝>也一样.有<语文教师用书>这样解读:"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出发来展开对影片<蓝风筝>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与后现代主义的成分的论述,认为影片<蓝风筝>是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将<风筝>一文放到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开首一课,并在课前提示中这样写道:"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的确,在<风筝>写作前的1919年,鲁迅写过一篇与本文题材相同的文章,题目为"我的兄弟",主角完全是"我的兄弟",文末两段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兄弟的歉疚之情: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铸剑>中"剑"意象具有审美的象征性,那把纯青透明的宝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复仇由剑始,至剑终,剑是政治权利的象征,并且蕴含着鲁迅深刻的思考,冷酷直对国民性的批判,在绝望中反抗的生命哲学."剑"显现的政治权利、"剑"张示的绝望放抗、"剑"直刺的国民弱性、"剑"展露的生命哲思构成"剑"意象在小说中的四个层面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明军 《现代语文》2005,(9):100-101
在当下我国通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入选作品篇目最多的作家,其作品作为精读、精讲篇目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里选入10篇鲁迅作品,其中散文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五猖会>;散文诗2篇:<雪>、<风筝>;小说3篇:<社戏>、<故乡>、<孔乙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里选入6篇,其中散文3篇:<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呐喊>自序>;小说3篇:<药>、<祝福>、<阿Q正传>.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所占的比例是否太大,另当别论,但从选入的篇目质量和数量上看,都可见鲁迅作品的重要性.本文拟以鲁迅小说作品为例,略谈一下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丰富"不能漫无边际现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文本多义性的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创意理解,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然而,对于一篇课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一个中心,没有一个重点.试想,编者在选编一篇课文的时候,一定有一个意图或侧重的方面,教师在课常教学中,必须把这一点凸现出来.比如教材选择鲁迅先生的<风筝>,很明显,编  相似文献   

15.
<复仇>是<野草>的第五篇散文诗,评论者大都依据鲁迅的话:"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去研究主题.文章认为文化批评只是一个方面,或是表层意义,<复仇>是爱情题材,是<野草>这个爱情系列中的重要一环.且一反常态,由描写内心的矛盾爱情心理转为男女主人公对看客的复仇,以"也不拥抱,也不杀戮"的无言、无所为的方式复仇,取得"无血的大戮"的胜利,显示出鲁迅式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野草>中含有大量的<圣经>因素.文体上有许多共同点,尼采对<圣经>的戏仿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这之中起了一种媒介的作用.<圣经>把一些文体特点通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传染"给了<野草>,在这方面,能看出尼采对鲁迅的影响.鲁迅曾受尼采的哲学影响很大,崇尚个性精神和意志主义,但他对尼采极端的个人主义却始终保留意见,因为在他的思想世界里人道关怀或救世思想始终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鲁迅《风筝》一文的主题是:反映了作者对亲情的淡漠乃至更广的人际关系的冷漠的绝望心理,反映了个体孤独的普遍性,作者由此表达出自己要在绝望和孤独中斗争的勇气。这一解读对理解鲁迅作品真实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世界中的家族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流露出的家族文化情结是矛盾的,具体表现在他塑造的诸多经典人物形象身上,充满了情理对立的悖论式存在:即对家族既依恋又背叛;既寄予希望又绝望;既出走又回乡.正是由于鲁迅独特的家族文化情结,透视出作家反思批判家族文化的复杂意绪,形成其小说世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周远喜 《初中生》2006,(25):32-33
同学们读鲁迅的<风筝>,读到"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时,总有些疑惑.仅仅不爱,就"嫌恶他"尚可以理解,而对"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的说法则难以理解.的确,鲁迅只不过长他最小的弟弟周建人7岁,在当时,他也还处在一个爱玩的年龄,他的这些成人化的意识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20.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文学理论的代表作,也是鲁迅比较文学研究的杰作.本文拟从该作品介绍的浪漫派诗人雪莱入手,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来考察鲁迅对雪莱的接受,并认为"误读"之本意在于启蒙,呼唤中国的"摩罗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