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尤龙  洪禺 《新闻爱好者》2012,(20):11-12
微博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然而由于微博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众往往不能全面地掌握信息,难以理性地对事件做出评判,加上信息的不确定和传受双方的不对等,很容易使谣言在微博平台大肆传播。本文探讨了微博谣言的生成机制以及微博谣言的传播效果,探讨了意见领袖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微博谣言对受众的心理、行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谣言的传播过程,离不开谣言传播者,谣言传播的渠道,谣言的内容,谣言接受,谣言传播的效果,谣言反馈等要素,更离不开诱因、媒介和政府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层出不穷的谣言,给社会心理和社会系统带来了诸多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尤龙  洪禺 《新闻爱好者》2012,(10):11-12
微博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然而由于微博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众往往不能全面地掌握信息,难以理性地对事件做出评判,加上信息的不确定和传受双方的不对等,很容易使谣言在微博平台大肆传播。本文探讨了微博谣言的生成机制以及微博谣言的传播效果,探讨了意见领袖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微博谣言对受众的心理、行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京平 《中国广播》2012,(6):85-85
近些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在造福社会的同时,网络也因其发言门槛低、传播效率高的特质,成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重灾区”。尤其是一些不负责任、别有用心的谣言在网上泛滥,给现实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冲击。打击网络谣言,净化舆论环境,不给谣言任何传播的阵地,已经成为一种坚定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3,(19):28-32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谣言的传播渠道、传播特质等发生了质的改变。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谣言不仅会通过更多的非正式渠道进行传播,也使得信息发布相对滞后的传统媒体参与到谣言传播中来。社会公共事件中谣言的大量存在还与社会情绪的累积相关,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担负着信息沟通和疏缓社会矛盾的责任。传统媒体的辟谣,依赖于其权威性,如果没有及时准确地辟谣反而推进谣言的传播则会严重影响其公信力,因此,遏制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是传统媒介的内在要求和社会责任体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谣言类型、地域传播、传播信源、传播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热点谣言的传播特征,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心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分析网络热点谣言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治理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7.
韦守 《新闻世界》2020,(1):49-51
本文从谣言类型、地域传播、传播信源、传播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热点谣言的传播特征,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心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分析网络热点谣言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治理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8.
谣言的心理学研究探究个人心理等因素在谣言滋生和传播中的影响,谣言的社会学研究强调团体规范、认同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谣言传播的影响.两者对谣言传播的个体交互性重视不够,网络谣言传播提供了克服这一缺陷的新途径,但是网络传播存在着网民结构不均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欧英男 《今传媒》2011,(7):50-51
谣言,一种缺乏理性的社会活动形式,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谣言的传播扩散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从谣言进入传播渠道开始,便经历了滋生期、蔓延期、消弭期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传者以及受者有着不同的心理映射。谣言是社会舆论的背后推手,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挑衅,如何疏散谣言,疏散规避不利信息的传播,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以抢盐风潮为例,分析谣言传播扩散的生命周期,以期掌握规律提出应对谣言传播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吕静 《出版广角》2016,(19):69-71
自媒体时代,全民新闻报道在增强新闻(信息)时效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谣言的传播概率.互联网朋友圈的强关系传播特征、封闭性和私密性空间属性、裂变式传播方式为谣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章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心理角度分析朋友圈谣言的传播机制,以期为谣言的消解和治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谣言传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不仅谣言本身丰富多样、千变万化,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其中还掺杂着受众的人格、需要、动机等心理因素,并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与历史等背景密切相关.鉴于谣言传播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谣言的防控需要公众、媒体、政府的三方联动,采取多种手段,将谣言对公众心理和整个社会系统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2.
王虎  宁雪文 《东南传播》2018,(6):103-106
微信的混合式传播特征使其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谣言的自我净化难度非常大,甚至会引发公共情绪共振与舆情危机。本文选取微信官方辟谣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在2015-2017年发布的30起微信谣言事件为研究样本,指出微信谣言具有信源模糊、话题集中、视觉性元素强等普遍特征,并进一步探析微信谣言的心理动因及强关系传播、"中介化"效果对微信谣言的传播影响,以此提出选择多元化辟谣路径、增强公众科学理性与沟通理性以及健全法律法规等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谣言借助微博这一媒介平台强势来袭,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博谣言的研究。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结构、社会心理动机以及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微博作为媒介并不生产谣言,微博本身的特性也为谣言在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卡普费雷说:"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谣言这个媒介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隐患,对谣言的传播学研究日益增多。谣言传播必须要有人,所以受众心理研究就颇为重要,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看到受众个人与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本文以河北"神收童男童女"放鞭炮吃黄桃辟邪谣言为例,着重分析了谣言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心理和影响受众群体心理的因素并提出了谣言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6,(11):37-39
<正>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犹如开闸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其产生动机之复杂、传播速度之猛烈、影响范围之广泛,前所未有,给传统的治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当下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网络谣言传播规律的探讨,而能跳出谣言本身,将谣言与政治心理、社会心理、传播心理结合的研究寥若晨星。2015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郭小安研究员的力作《当代中国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研究》,以30余万  相似文献   

16.
谣言是舆论场域中一种异乎寻常而又未经证实的信息存在和与此相关的传播话语存在,其内核是未经证实的信息,由一定的话语负载、传播和评价。根据谣言发生作用的机理,治理谣言的根本之道在于:从源头上减少谣言制造者和杜绝造谣现象,切断谣言的传播路径,加强对社会舆论场域的引导,增强公众心理层面对于谣言的免疫力。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谣言与灾难的互作用关系,审慎地判断特定情势下的谣言与非谣言。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21,(11):71-75
谣言的治理是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从谣言的内容生产、社会心理、传播主体等方面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特征,并提出了谣言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文文 《新闻世界》2012,(8):252-253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而在这些事件中,谣言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发泄型群体性事件中谣言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谣言的传播过程及谣言传播产生的社会效应来分析谣言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伴随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各种网络谣言爆发,因此我国各级政府、传媒等相关组织也对网络谣言越来越关注。网络传播谣言具有传播者匿名性、传播方式多样性、网络谣言大量复制性等特点,正是因为以上特点使网络谣言传播比以往口头谣言传播更具有影响力和杀伤力,相关部门如何有效应对,扼杀网络谣言传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微博在为人们带来丰富便捷讯息的同时,也夹杂着大量谣言,而网络大V已逐渐成为谣言传播推手。本文以网络大V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其如何推动网络谣言传播,分析其动机、影响及受众心理,剖析谣言易于传播的深层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网络大V言行、遏制网络谣言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