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动教育在高校公体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准实验法对运动教育模式在促进学生体育态度及其运动参与性方面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较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更有益于促进学生体育态度及其运动参与性的发展,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侯义凯 《精武》2014,(4):61-62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选喷课模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喷目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爱好的培养。而作为运动项目之一的羽毛球嘎日,无疑成为广大高职学生选择的主要对象。对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的现状,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其发展的主要对策,以促进高职院校羽毛球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适应职业素质要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关系,研究指出:高职院校应当构建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运动训练衔接,将学生校外体育实习纳入课程体系的一体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这样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4.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体育教育改革模式,被引入高职体育课堂,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拓展训练主要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运动技能、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它是一种动态的教育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活动可以提高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体育教学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对推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海南省海口地区5所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了不同性别高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剖析了制约海南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建立学生体育健康运动档案和体育健康运动奖励机制等建议,为促进海南高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这一社会转型期,体育教育的目标应以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运用信息手段,促进身体发展,最终达到促进高职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高职体育改革如何主动适应我国社会急骤变化与发展的需求,探寻新形势下高职体育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当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通过对社会转型期体育生活方式的转变基本现状分析,找出转型期对高职体育教育的新要求,从树立高职体育教学的“终身体育”育人观、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科学考核学生的体育能力、改革体育教材、强化引入心理拓展训练、挖掘高职特色体育课程资源等六方面提出了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学生现状的分析,以高职田径技术教学作为实验内容,以促进高职院校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目的。通过实验从理论上证明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的可行性和其优势所在;证明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和心理健康的改善,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学习兴趣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望改变目前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淘汰的尴尬景况,促进教学改革,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顾问 《体育世界》2010,(9):76-77
太极拳这一具有较高健身价值传统的运动项目.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作为必修教材普遍开展。但大多数学生对太极拳兴趣不高,我们应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抓住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契机,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淑冰 《福建体育科技》2009,28(3):45-46,49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等,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结合多年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应建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并把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运动参与、注重运动技能掌握、身体素质提高幅度、鼓励学生发挥专长,增加任选项目等纳入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全面、全程、全体”的学习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张文贤 《搏击·武术科学》2011,8(5):118-119,122
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干预的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教学干预不仅能促进BMI指数异常学生的体重变化,而且对他们的心肺机能、运动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体育教师不知道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运用支架式教学于体育教学过程,构建体育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促进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师范类专业认证给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但改革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准入"生成的路径依赖,难以变革创新,部分高校参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主动性不够,统一认证标准下的课程改革特色缺失,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支持条件配备不足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产出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提高体育...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教学中软性体育作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的改革也要有创新性,本文根据心理学原理和现代管理学原理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对软性体育作业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了尝试性研究,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统一目标,自选内容,自由安排,共同提高”的轻松学习氛围中,提高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4.
奥林匹克人格教育在高校的开展,能促进大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自信的新型人格,使大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对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知识内容体系有巨大推进作用;同时能够加快高等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创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理论课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集中传授大量有关体育与社会、体育保健、体育人文、运动常识等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知识;有效地改变大学生淡漠的体育观念和意识,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体育文化素养.但纵观以往高校体育改革,多注重技术教学而忽视体育理论教学改革.为此,研究结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创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想,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我国高校日益注重运用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快乐体育教学,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使学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并增强学生的心理快感,进而有效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本文浅析了快乐体育教学需求的含义,探究了基于快乐体育教学需求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教育评价改革是高校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关键是如何使这些新要求变为现实。从而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提高我国人才的质量。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就在于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促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与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实施“高校体育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采取测试、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将体适能教育理念引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结果表明,"体适能"教育理念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在提高身体机能的同时,能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自我主动锻炼意识,提高自我科学锻炼程度,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终身体育锻炼的价值、意义并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程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用与改革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强身育人为教学目标已成为高校体育的共识。但如何建立与指导思想、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模式,改革体育课教学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我国普通高校现存的体育课程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航  章荣江  高嵘 《体育科学》2005,25(6):79-83,86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准实验研究法,对运动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运用此理论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教学实验。指出:运动教育是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具备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它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战术和学习态度方面效果良好,对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