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定态流法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咖啡因水溶液进行研究,测定咖啡因水溶液在CO2中的溶解度数据,并采用P-R状态方程对文献中SVE体系咖啡因的溶解度数据和实验测定的溶解度数据进行关联,得到相应的二元相互作用参数.计算值和实验值比较结果表明:P—R状态方程模型计算值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过渡族自由离子CO2+光谱的实验值进行半经验的拟合,得到了它的3d电子波函数,并利用晶体场理论,计算了CdSCO2+的光学吸收谱,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3.
由于CO2气体的腐蚀性,有很多CO2气井在试井时不能按要求下入仪器,需要进行压力折算来计算井筒压力梯度和井底压力。 CO2偏差因子是实现井筒压力计算的关键。文中介绍了CO2偏差因子实验图版的拟合公式,对天然气气井关井压力梯度计算方法法进行修改,使之成为CO2气井井筒压力梯度的计算方法,并对CO2气井实测资料进行了试算,取得了很好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由分子结构理论可知,O2和CO2气体分子均为直线型分子。常温下,O2气体的定压摩尔热容Cp的实验值3.51R,与理论值相差较大;而常温下CO2气体的定压摩尔热容Cp实验值为4.44R与理论值基本符合。本文将对引起这两种气体定压摩尔热容Cp的理论值和实验值的差异原因作出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运用键级守恒莫斯势法对金属Pt、Rh、Pd、Ni(111)等表面上的N0 CO还原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对Pt、Rh、Pd、Ni的催化活性作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低覆盖度下,NO CO还原反应过程中,N2O为主要的中间反应物种,金属Rh是较好的催化剂。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徐滨 《中学理科》2006,(7):81-81
有这样一道习题: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欲测定本地出产的一种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他(她)们进行了这样一组实验:实验开始称取了10g矿石样品,放人硬质试管通入足量的CO加热,使其中的氧化铁完全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事先称量好的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至不再产生沉淀止,过滤除去沉淀,再对石灰水进行称量,石灰水减轻了8.4g,试计算该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已知铁矿石中杂质不分解出CO2且也不会与CO发生反应生成CO2)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实测和理论计算结合的方法研究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状态下,室内CO2浓度与建筑气密性的关系。设计了窗户密闭和开启的三组建筑气密性工况,在室外环境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利用鼓风门法测试了室内的自然通风量,同时测定记录了室内的CO2浓度变化。利用实验结果结合全面通风计算理论,计算了机械通风情况下三组工况室内CO2浓度变化。结果表明,窗户微微开启(5°)相较房间密闭状态在自然通风情况下室内CO2浓度可下降20%;机械通风情况下可降低10%,同时,对空调耗电量影响较小,运行4.5 h仅相差0.05kW·h。  相似文献   

8.
意外的收获     
学习了CO2和CO的知识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物质鉴别的方法,我布置了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一如何通过实验来鉴别CO2和CO。课后,我根据自己多年来总结的6种方案,精心地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希望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过氧化钠是碱金属中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它的结构、性质、计算及其有关实验等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是有关过氧化钠的计算,笔者就此把有关过氧化钠的计算分类解析如下,供同学们参考.一、CO、H2混合气体燃烧产生的气体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的计算【例1】某种CO和H2混合气体,其密度为同条件下O2密度的1/2,将3.2g这种混合气体充入一盛有足量Na2O2的密闭容器,再通入过量的O2,并用电火花使其充分燃烧,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A.3.2gB.4.4gC.5.6gD.6.4g解析:有关化学方程式:①2CO+O2=2CO2,②2H2+O2=2H2O,③2Na2O2+2CO2=2Na2CO3+O2,…  相似文献   

10.
过氧化钠是碱金属中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它的结构、性质、计算及其有关实验等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是有关过氧化钠的计算。笔者在此把有关过氧化钠的计算类型作一总结,以供同学们参考。一、有关CO和H2混合气体的燃烧产物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的计算例1某CO和H2的混合气体,其密度为同条件下O2密度的12。将3.2g这种混合气体充入一盛有足量Na2O2的密闭容器,再通入过量的O2,并用电火花点燃使其充分燃烧,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A.3.2gB.4.4gC.5.6gD.6.4g解析有关化学方程式有:①2CO+O2点燃2CO2②2H2+O2点燃2H2O③2Na2O2+2CO22Na2CO3…  相似文献   

11.
有关酸雨的内容高中教材是这样叙述的 :正常雨水的pH约为 5 .6 (这是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的缘故 ) ,酸雨的pH小于 5 .6。我们认为“5 .6”为实际测定值。本文将通过计算得出正常雨水的理论pH ,与实际测定值做一比较。1 常温下 ,雨水中CO2 的浓度在 1atm(CO2 分压 ) ,10 0体积水内溶解的CO2 体积数为 :0℃ 10℃ 2 0℃ 2 5℃ 6 0℃1711198875 .736  设雨水温度为 2 0℃ ,则 1L水中溶解 0 .88LCO2 ,CO2 在水中基本上以分子形式存在 ,只有大约 1‰生成H2 CO3。又因为H2 CO3的电离度很小 ,所以可以粗略地认为CO2 在气液两相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镁条在CO2中燃烧实验是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它不仅说明了镁能跟某些氧化物起反应,同时还说明了镁燃烧时不能用CO2灭火的原因。实验过程中,如果按照现行高中化学第二册22面所述做实验,实验不容易成功。其主要原因是镁条的表面附着有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镁条与CO2反应。如果实验中改用除去氧化物薄膜的镁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速率又太快,要用比较长的镁条才能使实验成功。我在实验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法,克服了以上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课堂演示实验[实验5-6],有如下不足:(1)如果烧杯内蜡烛点燃时间过长,因放出的热量多,易导致集气瓶中的CO2不能全部倒入烧杯中(部分CO2被热流赶跑),CO2盛入瓶底就更加困难,常造成烧杯底部的蜡烛出现不熄灭的现象,导致实验演示失败;(2)如果操作者在向烧杯中倾倒CO2时方位不正确,也易导致上面的蜡烛先熄;(3)该实验要保证成功还要求实验前收集CO2的集气瓶总体积要稍大于烧杯容积;不然会因CO2量不足出现一支或二支蜡烛不熄灭的现象。基于这三点,我们在…  相似文献   

14.
相平衡与CO2在水中的扩散速率--CO2排水集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相平衡等的有关计算可知,常压下CO2溶于水的过程为物理吸收,CO2的饱和水溶液为稀溶液,而且溶液里碳酸的生成和电离可以忽略不计。CO2在水中的扩散系数非常小,其数量级为10^-5cm^2/s,在CO2排水集气法操作中,CO2气体不被水吸收。  相似文献   

15.
原题:为了测定人体新陈代谢呼出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某学生课外小组设计了如附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中用过量NaOH溶液吸收气体中的O2,准确测量瓶I中溶液吸收CO2后的增重及剩余气体的体积(实验时只用嘴吸气和呼气),请填空。  相似文献   

16.
题1 乙醇(C2H5OH)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氧气不充足时还能生成CO.现用下图装置实验,以确证乙醇燃烧产物中有CO、CO2和H2O.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白簕叶中的总黄酮化合物,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临界萃取条件(压力、温度、时间、CO2流量)对其总黄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1 h,CO2流量20 L/h.白簕叶总黄酮提取值为2.929 mg/g.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放出了什么气体?”的演示实验过程中,用水通过导管把CO2排挤到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里,以检验CO2的产生。众所周知,CO2能溶于水,而且是按照1:1的比例溶解的。如果广口瓶中萌发的种子偏少,实验效果就不明显。如果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在盛有萌发种子的广口瓶口盖上瓶盖,大约经过四五个小时(指北方冬天有暖气的室内)后,由于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以将广口瓶内产生的CO2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振荡一会儿,便能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见图1)。  相似文献   

19.
根据核磁共振成像和油气混相原理,探索了磁共振成像(MRI)法测CO2与油MMP的可行性,介绍了利用MRI确定油气MMP实验系统的组成和操作过程。在密度压力图法的基础上,以液相油组分所含1H质子密度为测量对象,采用逐级注气的方式CO2/油体系进行增压,即沿着CO2摩尔浓度逐渐增加的方式达到MMP点。利用MRI扫描得到不同压力下CO2与油体系的信号强度,再作信号强度与压力的函数曲线。定量测量了CO2/正烷烃体系MMP,建立了CO2/正烷烃体系MMP的预测关系式,获得了CO2/正烷烃体系MMP与平均含碳量的关系,在相同温度下,CO2/正烷烃的MMP值随着含碳量n成很好的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32页为了区分碳酸钠(Na2CO3)和碳酸氢钠(NaHCO3),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2—7]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