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仲志远 《青年记者》2008,(15):15-17
草根新闻来自于民间.一般来说,多半都是来自于媒体机构专业记者之外的社会各个阶层,牵涉面相当广阔,但实际上也不能完全排除记者群体,因为记者的社会接触面毕竟要比一般人更为深广.谁都知道,记者的稿件会因为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禁忌而被删改或"枪毙",官方渠道不能发表的稿件换之以另一种面目--草根新闻--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2.
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关于责任意识文坛流行着“文责自负”的说法,即谁写的文章谁负责。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错的,特别对于学术、理论文章、文艺作品,更是不争的原则。但在新闻工作中,就不那么适用了。因为新闻工作是一种群体活动,并不仅仅是记者或作者个人的行为。记者要根据编辑部的方针意图采访写作,记者和作者的稿件要经过编辑、总编辑的层层编审方能发表,有的稿件还要经有关领导部门的审核,而新闻事实的来源也十分复杂。所以“文责自负”仅是调整报刊社与作者之间的一种内部关系。作者的文章一旦发表,对社会、对被涉及人都产生了一种外部法律关系。各国新闻立法均具体明确了这些不同的法律关系,明确了不同主体的  相似文献   

3.
王叶林 《新闻知识》2001,(Z1):24-25
在一般编辑和记者的认识中,多数人以为,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只有在反面报道过多时、或记者采访不深人、编辑编稿不认真而出现新闻稿件失实时会产生。其实,即使是正面报道,如果记者或编辑不能从读者的视角去体验新闻报道的客观效果,有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当然,正面报道的负面影响绝非是编辑、记者有意误导的结果,新闻事件本身也并非编造,其对读者的负面效果有时不易被察觉,因而往往引不起编辑、记者的注意,正因为如此,研究正面报道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有些正面报道之所以会产生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 一、读者认…  相似文献   

4.
陈友莲 《新闻世界》2003,(12):26-27
时事新闻稿件来自新华社.而每天新华社播发的稿件有上百甚至数百条。时事编辑要从这么多条新闻稿件中编选出十数条来(一般不超过二十条)组织一个版面。从受众的视读心理出发,这些稿件如果像花开数枝.都各开各的,平均分布,肯定不能引起注意,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通常是选择一条重要新闻稿件或  相似文献   

5.
靖鸣 《新闻传播》2005,(9):42-44
新闻工作从采访到编辑,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新闻敏感,新闻敏感贯穿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始终,具体表现在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以及编辑的选择稿件,修改稿件,组织稿件,组织版面(节目)等等。大量的新闻实践也充分说明,不仅在记者的发现,捕捉新闻和表达新闻事实的诸环节需要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6.
采访过大型国际体育比赛的记者都知道:凡是举行奥运会或洲际运动会的地方,组委会一定会为记者设立一个理想的工作场所——主新闻中心。洛杉矶奥运会如此,汉城的亚运会和奥运会也如此。第十一届亚运会将按期于今年9月22日至10月7日在我国首都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地和全国的记者能不能在北京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场所?我们能不能为他们提供完成采访报道任务的各种服务和设施呢?经过亚运会组委会和各有关部门几年的努力和紧张准备,现在可以这么说,我们将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工作环境和各种设施,保证他们能及时把报道北京亚运会的稿件传回自己的编辑部。  相似文献   

7.
胡新刚 《军事记者》2001,(12):17-18
面对摆放的3篇新闻稿件:两篇通讯,一篇消息——为与初学新闻的同志共同探讨写稿应注意的问题,这是我从半年来特意留下来的一大捆稿件中随意抽出来的。这些都是“欲编不能。欲罢不忍”的稿件。所谓“欲编不能”,就是这些稿件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主题不明,或交待不清,或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等等;所谓“欲罢不忍”,就是这些稿件又有可取之处,或问题抓得准,或事迹突出,或角度新颖等等。有的稿件如果作稍微注意一下,动动脑筋,就完全可以见报,甚至刊登在重要位置上,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不能见报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8.
一、记者要学会对信息资源综合深加工新闻记者这个行业是接触各种信息最多的行业之一。这些信息来自实践,也来自书本;来自领导,也来自基层;来自官方机构,也来自旁门左道。如何处理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呢?诚然,作为记者,写新闻稿件是其主要工作,把这份工作完成好已不轻松。但是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信息作为一种主要资源已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现实,仅仅是写新闻稿件,未免使信息不能物尽其用,而且也失去了记者锻炼展示自己能力的机遇。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深加工利用,是记者应当做好而且可以做好的一项工作。综合深加工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般说来,独家新闻有如下特征:一、它是由新闻单位的记者深入实地采访形成的,新闻记者是独家新闻的采访者、执笔者或主要执笔者。记者之外的投稿者如通讯员、专栏作家之类采写的稿件都不能算是独家新闻。这是因为其作品不是新闻单位的职务作品,不能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能保证其未一稿多投。二、新闻线索由某一记者首先发现,形成的作品是单独采访所得,在本新闻单位予以报道。如果是多家新闻单位组团采访,稿件由各家记者分别完成,在各自的媒体上报道,则不能称之为独家新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有许多禁忌与禁限,尽管有些新闻完全真实,也不允许记者公开报道。引起社会不满或谴责的新闻与评论,不是因为它的言论,而是由于这类言论中的致害行为。有些新闻虽然已经违法,记者却享有法律豁免权,但不能因为对媒体免责,记者就可以对新闻的有害内容大加宣扬。如果司法机关执法不公,贪赃枉法,媒体予以揭露是正义的,这与媒体审判完全是两回事。凡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危的大事,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新闻政策,决不允许侵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1.
记者肩负着为新闻传媒提供新闻稿件特别是优质新闻稿件的特殊任务,以满足报纸等媒体正常运转的需要。新闻记者每天都接触着大量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接触着许多崭新的领域。怎样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经挤社会中写出较好的新闻稿件?笔者认为,关键取决于新闻记者是否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丁玲  李诗海 《声屏世界》2005,(11):47-47
新闻最讲究实事求是,是怎么回事就怎么回事,该怎么个说法就怎么个说法,来不得半点的含糊。新闻稿件不用或少用模糊词,力求表达准确,这是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做到的,因为记者在第一现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只有记者最清楚。如果记者在稿件中没有表达清楚,或者表达错误,编辑很难发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也日趋深入。采写新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事实的记录,而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的更深层次的挖掘。“没有稿件见报,就没有饭吃”成了每个记者和通讯员都要面对的问题,大家常常因为找不到可写的亮点新闻而苦恼。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现场短新闻作为一种新闻媒介形态,当然也不能跳出这个范畴。什么样的新闻内容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新闻报道形式,就现场短新闻而言,不是所有的新闻素材都可以采用这种体裁的,往往要受题材的限制。这是新闻规律所决定的。因为现场短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品种,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的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或片断,不追前溯后地再现于描摹中的纪实性现场报道。它在价值取向和选材上同一般新闻报道不同,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独特的要求。现场短新闻的重要特色,是记者的采访活动与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处于同步发展之中。无论是反  相似文献   

15.
当这个农家子弟带着一脸乍离乡土的迷们走进部队时,许多人都没太在意这个来自海门的小伙子。即使到了军区空军机关,报社的编辑们也没怎么留神这位新闻干事。可忽然有这么一天,你不能不注意“陈汉忠”这个名字了,因为打开报纸、杂志,几乎一撩眼皮就看到这三个字。从事专业新闻工作的15年间,他已发表2000多篇稿件。其中还不包括许多供首长参阅或指导部队工作的内部文件、首长讲话、总结材料和新闻学术论文。2000多篇——军队机关新闻干事们的一道雪线。它意味着2000多次的旅途颠簸、采访调查、耗电熬夜的艰辛。可是,当人们醉心于欣赏收…  相似文献   

16.
孙愈中 《视听界》2007,(3):94-94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活动,都会产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一般媒体都会按照不同领域对记者作分线采访的安排,有的负责时政报道,有的负责工业报道或农业报道,有的负责文化新闻和社会新闻。记者分线采访有不少好处,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新闻俱乐部。这些新闻俱乐部一般来说都是为新闻记者进行社交活动而设立的,常附设酒馆、娱乐室等,供新闻记者们工作之余休息和娱乐。然而,日本的记者俱乐部却是以采访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能,这也是日本的独特新闻管理风格。在日本,记者俱乐部是新闻采访的中心和前线,是平时记者们最关注的地方。报纸登载的国内新闻,除一小部分是接收通讯社的电讯,绝大部分是记者们在记者俱乐部采访到的。日本的记者俱乐部是吸引记者云集的“消息源”。每天报载的新闻虽然数量庞大、种类纷繁复杂,但都有各自新闻发生的地点和采访地点,这采访的地点就是各新闻来源相应的记者俱乐部。政治新闻来自政党、议会、政府各部门的记者俱乐部;社会新闻来自警察署、警视厅的记者俱乐部;经济新闻来自证券市场、交易所、经济团体的记者俱乐部;……。几乎所有的新闻都有其相应的归属记者俱乐部来负责向记者们通报和解释,记者只要抓紧自己的记者俱乐部,一般也就不用担心漏掉重大新闻了。  相似文献   

18.
曾鹏宇 《新闻实践》2011,(1):39-40,41
我曾经有个很响亮的身份:“深度调查记者”——做过新闻的人都知道,深度报道是新闻领域中最富有挑战的新闻类型,也最能带给新闻人成就感,因为你要面对比一般事件更复杂的现场情况,要承担比其他同行更沉重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也会收获比一般采访更强烈的反响与认同——正是这种兴奋感支撑着我从一个热点新闻,走向下一个热点新闻,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9.
发表新闻稿件,署上大名,属于常识.这是记者对读者忠诚,对文章负责的表现.也便于读者了解大作出自谁手,满足芸芸众生的好奇心.更可以增加文章的信任度,让人读了放心,知道这不是凭空乱造.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闻稿件一般都有“本报记者×××”或“通讯员×××”的标识,好像商品都有商标一样.令人奇怪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冠冕堂皇的记者先生竟变得羞羞答答,像地下工作者似地在新闻稿件中用起了化名甚或匿名,留下“本报记者”四个字让你请详.  相似文献   

20.
赖龙光 《新闻窗》2007,(4):20-21
衡定新闻价值、选准新闻角度、发掘新闻素材,是新闻采写的三大基本功。 在笔者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感觉把握这三点至关重要。因为,不能衡定新闻价值,稿件就无法写,即使硬写出来质量也不高。不能选准新闻角度,稿件就写不出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新闻。不注意发掘新闻素材,写出的稿件就缺乏厚重感,达不到应有的宣传力度。显然,这三点是新闻采写中必须练就的基本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