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明德 《阅读》2014,(20):8-1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首次提出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没有清晰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课例,没有课例就难以实施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挖掘出教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容易受教材上课文的局限,出现“课文中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现象,甚至完全忽视学生知识水平的现状,企图把每一篇课文从字、词、句、段等方方面面向学生进行解读。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们教就是为了不教……教就是要教学生不会的,学生已经会的何需再教?”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需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要。但教学应该如何创新?在"变"的同时,什么是应该"守"住的?本文以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经典课文为例,简要论述如何在"守"与"变"中创新语文教学。一、坚守"学"与"导"的立场,长文短教可在取舍之间求变处理好"...  相似文献   

4.
赵一民 《阅读》2014,(8):10-11
<正>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笔者认为进行有效提问很重要。一问"写什么""写什么?"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有些课文"写什么"显而易见,而有些课文就需要师生去探讨了,如苏教版第二册《司马光》一课,很多教师会总结课文写了司  相似文献   

5.
朱志军 《阅读》2014,(47):17-17
<正>同学们,读了课文《学与问》,"叙述"和"议论"这两兄弟可得意了,让我们来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吧!叙述:议论老弟,《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主要告诉我们求学问要靠"勤学好问"的道理。议论:可不是嘛,课文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叙述:是啊,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我俩的出色合作——夹叙夹议。议论:叙述大哥,说到这儿,我还得感谢你呢。你看,课  相似文献   

6.
杨永彬 《阅读》2014,(24):4-6
<正>此前,笔者曾赴台湾进行教育考察。在台北市健康国小和高雄市加昌国小,来自海峡两岸的教师各上了两节语文阅读课,台湾教师执教的两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就台湾两节阅读课中的教育教学行为,谈几点关于教学理念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一、教学目标单一——"教什么"明明确确在台北市健康国小,陈纯纯老师执教了《周处除三害》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目标就是一条:"篇章大意的习写。"整节课教学流程是:课文讲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陆莉 《阅读》2014,(24):46-48
<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人类进入了"微时代"。"微课程"——一个全新的概念出现了。什么是"微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执行主编杨文华先生给出的定义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面向学生成长需要,而自主开发的一种个性化的微型课程。"让我们通过聚焦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并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走进"微课程"。第一个关键词:自主开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除了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等加以界定外,还特别提出,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发与之相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如艾恩奇同志一九六一年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人民大学李秀林等同志一九八二年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其他教私书,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的定义,表述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观点大体一致。什么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呢?艾本指出:“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该书第235—236页,见一九七八年版。)并具体解释说:“资本  相似文献   

9.
刘家朝 《阅读》2015,(4):16-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问题意识得到不断的强化,"主问题"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思考和质疑,深入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笔者从课文题目、课文段落、课后问题以及课文主题等四个方面尝试梳理和提取"主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杨晓华 《阅读》2014,(48):9-10
<正>关于语文课本上的选文,叶圣陶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那就是"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学习语文的例子,是学习如何读、如何写的例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站在素质教育的广阔背景之下,深刻理解叶老的这句名言,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的范例功能,提高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内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一、课文是引导学生观察世界的范例课文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会根据写作的目的,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观察世界,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选取特定的内容。这  相似文献   

11.
《写作与作文评改》这门课程比较难教。教师不仅要教会学员掌握写作基础知识,而且要提高学员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教学能力。而教“写作”课中议论性文体部分更难。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师:你们喜欢音乐吗?为什么喜欢?(生谈自己的体会)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听完后,你们要说说自己的感受。(CAI 播放《月光曲》片断;学生们纷纷谈自己的感受。)师:是呀,听了这首曲子,你们感受到了心情的宁静,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仿佛看到了风暴、大瀑布、黄河一泻千里……。你们说得很好,难怪有一位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说:“音乐使人类精神进发出火花。”这位音乐家是谁呢?师:对,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月光曲》中的音乐家贝多芬。你们了解贝多芬什么呢?(生发言)师:你们说得很好。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从小就有  相似文献   

13.
沙华中 《阅读》2015,(8):8-10
当前,小学语文仍然以教完一篇课文接着再教另一篇课文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易操作,也很有效。其不足之处就是缺少变化,缺少整合,信息量相对较少,影响着师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也缺少新鲜感。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对比导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为语文教学改革另辟蹊径,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以下三个问题,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对比导读有必要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里所讲的"对比",其实就是"比较"。"导"强调了教师的  相似文献   

14.
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及其意义整体感知顾名思义就是:从整体上去认识事物。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在解读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特点。这可以说是我们任何一个人在读任何一篇文章之后,首先要把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如果你不能把握这个问题,就说明你没有把这篇文章读懂。所以说,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能力,是阅读中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存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目标”的具体条款中,虽然不像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  相似文献   

15.
《小语教》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但目前《小语教》教学方法枯燥、落后,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力。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一种新的"小语教"教学方法,通过情境设计、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的设计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已经进行了试点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它要求教师要遵照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我们应注意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17.
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比较法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有什么意义?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好比较法?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朝玉 《阅读》2007,(4):18-19
南京六合区城西小学六(2)班教室里很是热闹,因为同学们正跟着莫泊桑一道拜师学艺呢!陈老师:各个小组组长先汇报一下你们组准备围绕什么问题来学习《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9.
陈俊竹 《阅读》2014,(48):13-14
<正>"劳于阅读,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表明大量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经验。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关于写人的课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有:《郑成功》、《船长》、《轮椅上的霍金》、《钱学森》、《詹天佑》等。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领悟挖掘出语言表达的方法,找准表达的切入点,适时安排训练。下面,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一、抓住片段练观察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要想解决学生写人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但近几年来,似乎有一种否定这种观点的倾向。例如有人认为:“汉字虽不是以音素为单位的拼音文字,却是以音节——词素为单位的特殊性质(即有形义成分残余)的表音文字。”(见陆锡兴:《近年来关于汉字性质的讨论》,《语文导报》1985年第10期)这说明,在关于汉字性质的问题上,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见解。造成这种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呢?汉字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字体系呢?我们想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们的见解,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