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中,人们时时处处都在运用语文知识。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职业中学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学生一毕业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具体的社会实践工作。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与稳定。因此,职中语文教学更重视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为了培养知识与能力兼备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世界史教学中通过全球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培养;通过名词解释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总结、概括能力;教学中穿插"热点"问题使历史与现实交汇,培养学生理解现实问题的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职语文的实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更应如此。职业中学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尤其要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训练。况且,职业中学没有升学的压力,为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语文的实践活动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标对初中作文的定位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通过写作能力的训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能力。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作文教学往往耗时多、见效慢,当前的作文教学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效率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几点经验。一、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是个整体,树立整体的教学思想就是不孤立地看待语文教学中每一项知识的获得和每一项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正确处理好教学的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应明确教学手段视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手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达到这个目的,完成这个任务的主要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写作与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加强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一、多积累在作文讲评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很多知识都觉得很陌生,对于一些名言俗语更是一问三不知。如果学生没有积累一定的写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熟练运用英语基本交际技能和国际商务知识。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观察社会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需求,培养其特定的实用知识技能。在教学中实现"理论知识———实践参与———实用能力"三位一体化,这在提升大学生知识技能以及就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文案例教学是教师利用案例形象地说明语文知识,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活动。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质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语文案例教学可分为精选案例、介绍案例、分析案例、揭示案例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选用案例是语文案例教学的核心,分析案例是案例语文教学的关键,应用案例是语文案例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终身接受教育的能力。掌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1.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指出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语感,是语言文字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语感差了,他理解句子、阅读文章、写作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培养语感,就是选用客观的语言对象在具体语境中反复作用于语言感官,不断积累,最后形成语感。训练学生的语感,即训练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文字感受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它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来看,不少语文教师都非常注重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阐释,注重思想内容全面、细致分析,使那些繁琐细碎的语文知识教学和支离破碎的课文分析占用了大量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思考,更谈不上知识的运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会高,从目前小学生的写作实际来看,他们在写具体、言之有物;写通顺、言之有序;写真实,言之有情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至于一些作文的技巧,更是知之甚少。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正>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七个"具有"。《纲要》中的《课程结构》特别强调了"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性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纲要》为语文教学和文学社团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组织文学社团既是密切联系社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做好语文教育,不仅要强调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并将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确保语文教育能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分析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们的教学重点逐渐由教师的"教"向学生自主的"学"转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斯坦福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比传统的英语教学要多得多,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教师因势利导,学生主动参与,有效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和贯彻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任务型"教学这一教学途径.新课标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并重,突出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求以教师为指导(facilitator),打破倒填式的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给予学生,以学生"can do"来描述各级目标要求,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素质教育着重于对学生进行六个方面的教育:1、培养创新能力。2、培养实践能力。3、培养创业精神。4、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5、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6、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六个方面与高职的语文教学密切不可分割。语文教学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有着其它专业技能教学无法匹及的优势,也就有着其不容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百年树人远程教育资源是面向中、小学 2 3门主干课程的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 ,合理地运用该资源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可以提供直观的材料以利于学生的感知 ;可以提供具体的形象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情趣 ,拓宽学生的见闻 ,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地方本科院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了"3+5"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以知识能力掌握为核心,构建了理论教学中机械设计、电气控制和电子控制的"3"能力课程群体系;以知识能力运用为核心,构建了工程图学测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电液一体化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5"能力实践体系。实践教学结果表明,该教学体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切实培养出了具有强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