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奇 《文教资料》2012,(29):70-72
意境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的描写所形成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心声,是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在水彩画作品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水彩人物画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最难表现的题材,要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意境深远的水彩人物画作品,首先要塑造感人的人物形象来传递艺术家对生活的评价并以之寄托作者的情思。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表现手段和形式才能实现。同时营造作品中的意境还要靠情思的驱使,只有胸有情思,注情于画,笔下才能有韵致,才能创造出充满意境的绘画作品。随着近年来水彩画整体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画家们开始大胆尝试水彩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及意境营造。使水彩人物画以其独特的面目和形式,记载和表达了艺术家的情感、扩大了我们的审美感受、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常用意境开阔、意境深邃来称赞一些优秀的作品,而用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高来贬斥一些不好的作品。意境成了人们评价文艺作品好坏的一个标准。那么究竟什么是意境呢?简单地说,意境即是文艺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境界。它要求作者所创造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达到融合无间的统一。它是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意境开拓方面,对后世的散文创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吴为山雕塑内含着一种诗化的意境,其作品常常给人一种独立自足的审美感受。这种诗化的意境可以分为时间性的诗化意境、空间性的诗化意境和时空性的诗化意境。总结吴为山雕塑的诗化意境,根本目的在于确立一种中国雕塑境界论的创作及品评方式。对中国雕塑作品的品评,应以“境界”二字为首要准绳,有境界则自高格,以境界分,雕塑作品可立判高下,追求境界的雕塑作品必定是“不期工而自工”。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根据献考察了中国古代论中境,境界和意境的含义,认为境与境界有时大致等同,境有时包含意境在内,但境界与意境并不就是一回事情。确立意境的基本含义颇为重要,古代常有用意境一词而言。意境仅在作品,境,境界又每在作品之外,甚至学之外。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只要是诗歌艺术的精品,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要通过语言的媒介,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作品  相似文献   

6.
钟翀 《海外英语》2023,(22):218-220
在英国文学作品中营造的语言意境具有浓重本土风格和时代特色,作品中不仅包含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有对当时社会生活情况的描绘,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加工,将情感很好地融入了文学作品之中。基于此本文从应用关联语境,营造特殊性语言意境;丰富语言应用,完善原有语言的语境;惯用押韵语言,以语言习惯营造意境;融入个人情感,以语言情绪建构意境;加入茶文化元素,以语言文化营造意境五个角度,对英国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建构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中,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层次的美.从艺术的发展来看,越到现代越注重心灵,越注重意境,作家不仅在诗歌里创造了意境,就是在叙事的散文和小说里意境的创造和渲染也受到很大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就是非常迫切和需要的了.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或作品中有什么样的描写,才称得上有意境呢?前提条件,我以为还是“情景交融”,把意境解释为“情景交融”当然还不完善.不过,凡有意境的作品,我觉得的确还都是情景交融的.这不仅已为多数论者所首肯,而且也已为无数欣赏实践所证明.那么“情景交  相似文献   

8.
意境美是舞蹈中的灵魂和精髓,也是舞蹈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舞蹈作品中的意境应该是描绘生活景象和表达思想感情而形成的统一融合的艺术境界,它在舞蹈作品中表现为寄托着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创作思想,"情"与"景"、"意"与"境"的完美统一使精神内涵将外在的动作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构建了舞蹈作品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也是诗歌作品重要的审美规定。诗歌在意境的表现上一方面要求清晰准确,另一方面又要求隐约含蓄。而大多优秀诗歌作品不确定成分居多,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一点在唐诗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它产生的最大因素就是”兴象”。触物起情的自然意象的大量存在,导致了表现上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形成了模糊的意境。诗歌的美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意境理论研究多半从创作论的角度研究意境与作者的关系,或者从构成论的角度研究虚实相生的意境构成,往往忽略了意境形成的过程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我们不单可以明晰地捋清文本、召唤结构与意境的生成关系,还可以勾画出读者接受与意境呈现的状态,更能明辨作者意境、作品意境与读者意境的消融,为传统意境理论研究探索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读诗须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之所在,意境不鲜明的作品很难称为文学作品,至少不是好的文学作品。诗歌尤其如此。什么叫意境?顾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在发展历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意境的审美影响到了电影的意境审美。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冲淡、虚静、幽寒都是典型的审美范畴,中国电影作品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些审美观念和审美技巧构成了电影的画面,使得中国电影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电影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3.
宋代文人普遍具有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的人生态度,在文学创作上追求平淡之美。宋元之际遗民文人的骚体作品更多地选取日常生活场景,因而使得其骚体作品出现了自然冲淡的意境,这一时期骚体作品的意境创造呈现出趋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所谓“入境”,就是在背诵过程中,要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意境中去,随同作者之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让自己神游诗文的意境。意境是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思的契合交融,但二者不是孤立地存在,而只有交融在一起,浑不可分,才能形成意境。因此,我们背诵古诗文,只有使自己进入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才能真正理解它,进而记住它。意境主要存在于诗歌之中,好的抒情散文也有意境。而叙事散文、传记散文和寓言散文等一般是无意境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进入作者的心境,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有的同学背诵古诗文习惯于看一句背一句,既割裂了作品,又会感到索…  相似文献   

15.
中国艺术作品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本文试图从审美视野来观照新闻作品,分析新闻意境与艺术意境的区别,赏析新闻意境的审美特征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等,并探讨新闻意境的一些创造手法。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好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歌唱是人们以歌声为媒介进行传情达意的过程。它传达的是一种感情、一种意境。在声乐学习中,如何正确把握声乐作品的意境是非常关键的,它是声乐表演的前提,是再现意境的基础,也是进行二度创作的依据。更是评判声乐艺术的标准。因此,声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意境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从强调学生立足对歌名及歌词的细致分析,了解“象”,抓住“志”,从而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与词曲作者换位思考,深入剖析,真实感悟作品的意境;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积极营造作品所需的意境;借助形体语言增强所造意境的真实感四个方面入手,使学生的意境感得到不断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抓住意境分析,深刻领悟作品。要学会对古人炼字的深意挖掘,真正进入意境欣赏。本文就谈一些炼字巧用的篇章,从中积累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种文人学者的绘画作品。它有别于民间工匠和专业画家的作品,要求作品有“士气”、“书卷气”,强调作品的“象外之旨”,追求作品“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意境”。“意境”所指的不是单纯客观的有限之境,而是一种包含有诸多主观因素———画家理想中的有意味的境界、观者对作品联想中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往往会因创作者和鉴赏者个体的审美经验和主观感受的不同而各异,从而也多少使“意境”这一概念包含了一些无限之境的意味。诗意是文人画意境的灵魂,画无诗意,即无“意境”可言。所以诗歌创作中“含蓄简练…  相似文献   

20.
新闻意境之美可遇不可求,新闻意境与艺术作品的意境既存在着共通性,又具有新闻所独有的个性特征。作为新闻作品的高级审美形态,新闻意境创造需要遵循意境创作的共通性原则,即境由意生、境由美生的创作原则。也要遵循新闻作品意境创作的个性原则,即境由新生、境由简生的创作原则。只有将两者的创作原则综合运用才有可能营造出一种基于事实又超乎象外的新闻意象空间,产生沁人心脾、豁人耳目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