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皮姝婧 《大观周刊》2011,(46):124-124
婚俗在族群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礼仪,通过了解婚俗礼仪人们可以看出这个族群如何选择人生传承及对待人生的态度。本文通过对当代瑞丽傣族婚礼的描述,探讨当代傣族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中进取的传承文化。  相似文献   

2.
巴晓芳 《新闻前哨》2012,(12):34-36
习俗礼仪是“生活的范式”,有“维护根本”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的传统习俗礼仪相对较多。而在今天,一些传统习俗礼仪如歌舞、丧礼、婚礼等,正日益被边缘、消解,被娱乐化,致使人们看不见其中的文化。如丧礼中对生命尊重和思考的价值未有充分认识;婚礼缺乏郑重感与神圣感。这些欠缺都是对一种文化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消解,随之而来的是作为“生活的范式”用以指导人生的文化的流失。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3.
祭祀观念及其礼仪是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异域传播学说的引进,运用国外传播学理念解读本土的文化现象成为阐释研究的新方法.文章运用互动仪式链的基本原理来阐释儒家的祭祀文化.研究的路径是将线索缩小到《论语》中有关祭祀礼仪的言行举止上.在互动仪式链看来,《论语》的祭祀礼仪要素表现为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在场;传播效果表...  相似文献   

4.
刘颖 《今传媒》2015,(3):144-145
节日仪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节日仪式传播有助于人们的集体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本文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为例,分析了在死难者公祭中的象征符体系及其作用;同时,节日仪式传播通过构建互动模式机制、培养文化认同,从而达到增加民族核心凝聚力的作用。而媒介造势是节日仪式传播的主要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水上婚礼是珠三角沙田地区疍民特有的一种婚礼形式。通过个案访谈、传承人口述等方法发现,南沙水乡婚礼具有与水环境相适应的发展特征和文化过程,嫁娶仪式也有自己的特色,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较高;但是,南沙水乡婚礼随着社会发展,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而渐渐式微,出现传承断层等问题。为延续南沙水乡婚俗文化,需要通过宣传文化内涵、开展传承活动、塑造文化品牌等措施开发南沙水乡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6.
马硕 《当代传播》2021,(2):55-59
凭借电视传播,春节联欢晚会在开播的39年中实现了时空的连接,通过对国家、家庭、个人的凝聚,使观看春晚成为现代中国人参与春节仪式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从近年来春晚收视率下降、观众对春晚颇有微词看,每年耗资巨大的春晚并没有完成从"新民俗"到"新传统"的转换。在中国春节仪式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中,春晚不但未能起到强化节日仪式、丰富传统礼仪文化的作用,反而对简化了不少程序的传统春节仪式造成进一步破坏。从仪式功能的层面看,春晚过度娱乐化与商业化的倾向,容易使晚会成为一种"观后即弃"的消费品,并解构了春节仪式的传统。本文以春晚为切入点,探究春节仪式的现代化转型,对重塑礼仪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水上婚礼是珠三角沙田地区疍民特有的一种婚礼形式.通过个案访谈、传承人口述等方法发现,南沙水乡婚礼具有与水环境相适应的发展特征和文化过程,嫁娶仪式也有自己的特色,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较高;但是,南沙水乡婚礼随着社会发展,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而渐渐式微,出现传承断层等问题.为延续南沙水乡婚俗文化,需要通过宣传文化内涵、开展传承活动、塑造文化品牌等措施开发南沙水乡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8.
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仪式性、庆典性和参与性特征,指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同样的核心主旨,即通过神圣的典礼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完成"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发现了当前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仍是传递观下的信息与知识的线性传播,没有创造出"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仪式化场域"。提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应该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指导,在传播过程使用、还原与创造有意义的文化符号,使中华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洗礼,留存下来的具有生命力、最具共同记忆的部分得以生产、还原与维系,成为联系古今、联结民众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9.
李昌 《新闻界》2012,(13):12-15
传播仪式观超越了传播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思想,从对传播过程的控制到通过传播共享相同的文化仪式。传播仪式观启发我们,新闻报道在完成信息传递的同时应该放大人性、文化的因素,营造一个合理的、正直的、温暖人心的仪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婚礼有着亦礼亦俗的文化内涵。中国当代的传统婚礼实践有着复杂面相:乡村婚礼出现了许多时尚元素,但其基本构架并未发生实质变化,仍与传统婚礼一脉相承,沉淀着许多历史深远的礼俗,亦凸显了地方文化特色。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中,政府、媒体、地方文化人合力将传统婚礼非遗化、资源化,对其进行以雅化、文明化为宗旨的再造。儒家婚礼的主动复兴则是对儒家婚礼内在精神的张扬。传统婚礼的当代实践还体现出重建人伦价值的文化自觉。包括传统婚礼在内的传统礼仪的重建,是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人伦焦虑和文化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仪式传播是通过一系列仪式符号来表达意义和传递情感以实现文化共享的传播活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立足于文物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年轻化的语态,营造了一个守护国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媒介仪式,从而激活了观众深藏心底的民族文化记忆。本文从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介仪式建构的双重路径入手,揭示文博类纪录片的模式创新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2.
后疫情时代为恢复经济发展秩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原本消失的地摊小贩重生于大街小巷。与此同时地摊也在成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热词之后,进入到仪式传播的语境,本文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对文化场域中"地摊经济"所构建的互动仪式要素进行分析,揭示"地摊经济"通过互动仪式满足了网友的情绪宣泄的同时,实现了积聚情感能量、传播正确价值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黄禹铭 《新闻世界》2012,(2):104-105
詹姆斯·凯瑞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为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本文在区分"传递观"与"仪式观"的基础上,探究"仪式观"视角下的新闻观,以及传播技术对人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和媒介仪式理论为视角,观照中国春节仪式传播的变迁。春节仪式的传播形式从群体仪式向媒介仪式转变,传播内涵从神圣向世俗转变,传播功能从文化认同向娱乐大众转变。仪式传播的转变,稀释了春节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恢复再造传统群体仪式,虔诚塑造媒介仪式,对于传承和保护春节文化遗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组织中形成人们态度的信息依赖于组织传播中的人际线索和活动线索,仪式文化作为企业组织传播中的象征性标志,以集体行为的结构化和稳定的模式特征使企业组织传播活动惯例化,其过程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信息与线索,为组织提供了生动的情境氛围.通过对企业仪式文化的参与和理解,既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确定企业组织的注意力投向,明确企业组织的优先权,又能内化为组织传播活动的无意识前提,从而使仪式文化作为组织意识形态的体现而得到颂扬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丧葬仪式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浓缩,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命观。本文选取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乡所属的一个村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丧葬仪式基本流程的描述,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探讨仪式中的传播模式和社会效果,启发人们重新认识丧葬习俗,重视其作为文化载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骊 《新闻世界》2011,(10):182-183
"婚俗",或者称为婚姻习俗,婚姻习惯,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被某一特定地区的人们反复运用、遵循的关于婚姻家庭的非正式的规则。婚礼仪式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婚姻文化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个文化体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王艺 《新闻爱好者》2011,(21):27-28
近年来,岭南文化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专家学者对岭南文化都做了整理与归纳,但其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更多的是着眼于文化本身,而究竟如何传播岭南文化,特别是如何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岭南文化,在学理研究和传播实践中探讨不多。从文化传承来讲,传播是文化的存在方式,是文化不断释放生命力的途径,尽管岭南文化因儒家诗书礼仪熏陶较少而被看成是中华文化的边缘性文化,广东也一度被称为"文  相似文献   

19.
朱杰 《当代传播》2007,(2):18-19
本文通过约翰·杜威传播理论的描述以及詹姆斯·w·凯瑞对这一理论的分析,区分了传播传递观与传播仪式观在目的性意义上的不同和分野,并进一步探讨了仪式传播观在传播学学理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春节文化的群体仪式传播,在电子媒介时代被电视媒介仪式所接管,"不在场"的虚拟空间代替了"在场"的仪式场景,变成了由媒介发起的观看式的众人狂欢.而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右翼主要代表人马尔库塞所提出的"单向度的人"被消解,人们更具有独立思想和批判意识,趋于多向度的思维方式,并且形成新的春节文化仪式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