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新媒体平台诞生之日起,媒体从业者就在寻找可以优化传播效果与增加传播价值的途径.由于受众地位的提升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使得受众的猎奇心理逐渐被传播者所重视,相应的,在以社会新闻为代表的新闻报道中频频出现猎奇新闻的身影.本文分析了当下媒介环境中社交媒体平台社会新闻的发展现状、编辑特点,以及新闻猎奇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在,当我们谈论法制类新闻的时候,我们真正关切的是什么?是新闻还是法制或是法治,还是猎奇还是获知?被娱乐化的法制新闻往往在具有娱乐价值的兴奋点上下功夫。强调案件的故事性、情节性、猎奇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不再重视客观冷静的报道、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追求或恐怖、或奇异的感官娱乐体验。  相似文献   

3.
案例新闻报道是较受群众欢迎的一种宣传法制的报道方式。此类新闻寓法于案,寓情于案。人们读后会受到生活的启发,增强法制意识。但由于有些记者追求新闻商品化,追求案例新闻的猎奇性、刺激性。侧重于低俗的描写,以至于偏离了案例新闻的本义。如何让案例新闻报道既保持其可读性,又不偏离其本义,笔者认为,就是要侧重发掘案例新闻的思想内涵,努力通过不同的方面展示其内容深度。  相似文献   

4.
黄璐 《新闻前哨》2012,(2):72-73
本文以满足新闻摄影受众的视觉诉求为前提,在分析受众新闻阅读审美心理、猎奇心理及认知心理的基础上,从突出新闻摄影艺术特色、创新新闻摄影视觉效果及增强新闻摄影传播力度等方面探讨了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法制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种类,最常见的是以案例报道的形式出现。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加快,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法制新闻受到众多受众的关注。法制新闻不仅能普法,还能起到以儆效尤、引以为戒的警诫作用.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追捧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6.
娱乐新闻的确被读当成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它仍属于新闻范畴,仍然起着“服务受众,教导受众”的作用,需要遵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如今的娱乐新闻常常令人真假难辨,还屡屡见到“XX更衣被偷拍”、“XX自曝有同性情结”等等格调低俗的新闻登上娱乐头条。一些娱乐新闻已变得耸人听闻、盲目审美。这便是本要说的新闻“猎奇”。指的不是搜尽天下奇闻,而是满足个人低级趣味,宣传不真实、不正当、未确定的非主流事件。娱乐新闻实在不可纵容“猎奇”。[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某些新闻工作者之所以热衷于传播这些假新闻,无非是认为它们可以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产生轰动效应,而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新闻职业道德。也可能是,有些编辑知识水平不高,判断不出这些是假新闻,再加上责任心不强或为了抢时效而不去向权威部门和专家咨询。此外,有些假新闻在受到公开揭露批评后竟被别的报刊继续传炒,这正如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真实性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  聂文 《新闻前哨》2003,(11):37-38
真实与虚假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它普遍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新闻客观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媒体为了争夺受众这块大蛋糕,背离党的宣传路线、方针、政策,片面追求对社会阴暗面的报道,制造假新闻,以迎合某些受众猎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为表现形式的低俗之风在新闻传媒界又有所抬头。反映在电视媒体上.出现了新闻类节目不以事实为准绳.综艺类节目热衷追星捧星.法制类节目极尽暴力细节渲染之能事.娱乐类节目创意格调不高.“时尚“类节目热衷于对豪宅、名车等奢侈品的炒作.广告节目以“性“为卖点打“擦边球”.追求“眼球效应“等等当前.有些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并增加广告收入.以放弃新闻媒体传承文化、引导社会的责任为代价.想尽各种招数吸引受众眼球.把经济效益凌驾于媒体的社会责任功能之上.  相似文献   

10.
以生产“假新闻”著称的美国洋葱新闻因其幽默、讽刺的风格收获了无数的粉丝,影响力也不断地扩大。本文笔者从受众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发现,洋葱新闻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的内容契合了当今很多受众的求新心理、求近心理、求乐心理、猎奇心理。  相似文献   

11.
当今,媒体间竞争日趋白热化,社会新闻在追逐受众、增加收视率和发行量等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倾向煽情和猎奇,并陷入了庸俗娱乐新闻的怪圈。本文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对社会新闻娱乐化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然题材的新闻,越来越在各种媒体新闻中占据一席之地,受到受众和传播界从业者的重视,这当然不能用猎奇消遣来解释,而是有深刻的文化和生活,经济甚至政治的原因,新闻从业者对此应该及早清醒认识,并尽快应用到新闻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不禁不为、愈禁愈为被称之为潘多拉效应,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这种大众猎奇心理被广泛应用,以促进新闻报道的传播。本文阐述潘多拉效应在实际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旨在为新闻如何引导受众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谢金华 《新闻传播》2014,(2):198-199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一些媒体为追逐受众,想尽办法制造轰动、博得眼球,然而这样一味只顾渲染煽情和猎奇的做法,势必会出现传播弊端,会使新闻媒体日渐陷入庸俗新闻的怪圈。最近,一起发生在重庆的女童摔婴案件,本没有多大传播意义,竟然引来全国各类媒体的转载、报道,这恰恰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新闻渲染煽情和猎奇化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5.
龚安齐 《新闻世界》2011,(10):42-43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不少媒体乐此不疲、不惜代价地搜罗反映百姓民生生活,家长里短的社会新闻的线索。笔者认为,媒体对于如何获取新闻线索、如何取舍新闻精华与糟粕、如何选取新闻角度,应坚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与规范,为广大观众、听众、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公德教育、生活常识、人生经验等,真正服务于广大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16.
虚假新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议题。本研究对《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99篇年度虚假新闻展开分类分析,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结合话语实践过程,并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话语分析手段探讨虚假新闻话语和受众心理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虚假新闻主要涉及8类主体,且受众对名人和奇闻趣事新闻较为偏爱,虚假新闻正是因为受众的这类心理需求,而偏爱在名人和奇闻趣事上做文章,作为受众,面对"猎奇""趣事""名人"的相关信息,应高度警惕其真实性;虚假新闻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建构了受众内心的社会愿景,但这是虚假新闻利用了人们的善良,消费了公众的信任,无论愿景多么美好,离开了真实,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就随之减弱。  相似文献   

17.
顿丽莎 《新闻传播》2010,(1):112-112
要构建良性的娱乐新闻传播空间,那就要求娱乐新闻内容能够很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提升受众的审美水平与引导受众的审美趣味。同时还应当积极构建内外联动机制,确立主体意识,在人文、法制与道德之间取得应有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随着法律与受众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需要法律报道提供给受众的法律服务越来越多.所以,从事法制新闻的采编人员,在完成传播法制信息、行使舆论监督、警示引导受众依法从事各项活动的同时,更需注意报道的可读性、实用性和服务性,也就是要强化受众意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娱乐新闻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快,然而娱乐新闻却出现了低俗化、侵犯隐私等等不良的现象,为了满足受众猎奇心理而不断畸形发展的娱乐新闻,在价值导向以及应有的道德、人文关怀、隐私保护方面非常缺失.本文就娱乐新闻的隐私保护、舆论引导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所谓法制新闻,是指社会生活各方面新近发生的与法制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法制新闻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平衡、理性的基本原则。自1980年我国第一份专业化法制类报纸《中国法制报》创刊以来,法制新闻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进入一个空前的繁盛期,其报道对象范围不断拓展,报道比例不断上升,成为近年来"最能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