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古汉语中“舍”和“舒”大多数人认为是实词,它们虚词的用法却被忽视,强调“舍”、“舒”的虚词用法,以说明“舍”、“舒”是从“实词———衬音助词———其他虚词”一步步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把”字的语法化是从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运用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把”字的习得过程进行观察和研充,结果发现:儿童“把”字句的习得是一个由“把”字的实词用法过渡到虚词用法的过程;虽然儿童从“把”字句的实词开始习得,但是虚词用法的发展远远快于实词用法的发展。母语习得与语法化之间顺序上呈正相关,在应用频率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的“一”有数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实词用法,还有副词、连词等虚词用法。由于“一”的多义性,“一……就……”可以表示承接、条件和假设等关系,这些关系叠民“时态”密切相关。“一”的各类用法所表示的意义由其基本义“最小的正数”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4.
在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中,“思”字不仅可以作实词即名词和动词,而且也可以作虚词即语气助词,作语气助词时分别可以放在句首、句中和句尾。这说明“思”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要比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丰富。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论述了“被”的词义的古今演变过程,说明了它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现代汉语中虽然保留了它一些原来的意义,但是“被”的主要用法已经是用作虚词了。  相似文献   

6.
【考点说明】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看 ,文言虚词是必考内容 ,考查范围仅限于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 1998年考查了“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999年考查了“但、以、遂、且”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 0 0 0年考查了“每、故、因、及”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此 ,对文言虚词的复习 ,尤其是对 2 0 0 0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3 0个虚词的复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实词相比 ,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 :(一 )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 ,好几种解释 ,乃至分属好几类词。(二 )使用频率比实词高。有些常用虚词 ,在一…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占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本文就此谈点粗浅见解。  相似文献   

8.
文言虚词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比较少,与文言实词相比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言虚词的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就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文言虚词的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文章中会多次出现;三是文言虚词的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才能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来,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语法化过程。“连”在现代汉语中用法颇多,这种共时方面的差异是历时方面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连”的本义是连结,是一个动词。后来由于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随之泛化;反过来,词义的泛化又引起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因此。在这种虚化机制的作用下,“连”的副词和介词用法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10.
汉语成语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即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也提出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而由于成语大多脱胎于文言,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含义和用法,必然常常显现于成语之中。因此,巧借成语,奠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就理所当然了。巧借成语,有助于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而”是高考考查频率很高的一个文言虚词。仅以2013年高考为例,全国十八套试卷中有九套专题考查虚词(重庆卷将虚词与实词一起命题,虚词有一个选项),而其中就有五套考查“而”字的用法(山东、安徽、湖南、天津和上海)。“而”字主要用法作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和修饰等关系。但学生对表并列、承接和修饰这几种用法不易区分,经常出错。  相似文献   

12.
谈“一”字     
“一”字虽然字形简单,但它却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一”字的基本用法:一是它独立为字的用法;二是它作为构字部件的用法.“一”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有实词的用法,也有虚词的用法.当实词用,有数词、形容词、动词等用法,当虚词用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用法,情况比较复杂.“一”字作为构字部件使用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形声字的形旁,二是作指事字中指示性符号使用.  相似文献   

13.
《论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与”字出现频率很高,用法复杂多样。而且相当灵活。这些“与”有的是实词,作动词用,有的是虚词,作介词、连词、语气词用,由此可以看出文言虚词“与”是由实词度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文言实词学习文言文,除了掌握好一些常见虚词外,还必须掌握好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从某种角度说,掌握好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比掌握好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更为重要。因为,任何一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实词才表达实在意义,且主要由于实词人们才知道句子篇章所表达的内容。仅靠一些虚词,是无法表达任何思想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考察了上古至现代的众多代表性文献中“然”的意义及功能表现情况,发现从上古至近古,“然”一直兼具实词和虚词的功能,并且作词尾或词缀的比例一直偏高.到现代汉语中时,除一些仿古的用法或古汉语遗留用法外,“然”再无作实词的情况,也不再单独作为虚词,而主要作为词缀出现.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汉语中"与"既有实词用法又有虚词用法,本文探讨了近代汉语中"与"的各种用法的来源.其虚词用法有的是自身发展的结果,有的源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词汇替代,有的是在相关词语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虚词是汉语词类的一个大类,与实词相对。从词在句子组织中的功能看,实词是能够单独作句子成分的,虚词则不能,只起联结的作用。打个通俗的比方,前者有点像建筑中的砖瓦木石,后者有点像灰浆泥沙。学习和使用时,实词好掌握,虚词难掌握,就好像建筑中的砖瓦木石好安排,灰浆泥沙难使用一样。但是如果没有虚词,或者虚词使用不当,那就难以组成句子,特别是长句和复句,或者整个句子的组织成了问题。因此,学好虚词,运用虚词是不可或缺的。下面简说“而”、“而后”、“而且”、“而已”几个常用虚词的用法。而连词1.连接意思一致的形容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之”用为实词较容易掌握,而用为虚词在很多情况下就颇费斟酌。这里谈谈“之”的几种虚词用法。 一、“之”的前后是大名与小名的关系,要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一、爱、取、族、举、而”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素养。  相似文献   

20.
林旭刚 《学语文》2004,(6):29-29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是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的一段文章,试题考查内容包括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文言语句的翻译。以下就结合今年的高考试题谈谈文言文阅读复习时应注意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对于实词 ,应注意古今词义不同和一词多义的现象。古今词义变化的情况有五种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 ,现在泛指所有的江河。〔2〕词义缩小。如“妻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