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天去好朋友倩儿家串门,见脾气火爆的倩儿正在那里电闪雷鸣般地教训她4岁的女儿,她女儿在她的训斥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得正伤心。将倩儿劝开,帮小宝贝擦干眼泪后,我问倩儿,因为什么事要这么训孩子。我不问不要紧,一问,倩儿的脾气又上来了:"别人家孩子是越长越聪明,我们家孩子是越长  相似文献   

2.
平时我是不叫他小舅也不叫她舅妈的,是用我们这儿的方言叫一个意思跟小舅或舅妈相同的词.词我写不来。至于表妹,平时我们叫她的名字,我只知道读音是bichuo.到底是哪两个字我不知道。我有时乱猜,她也许是叫“(?)绰”,查字典可知,“(?)”指芳香.“绰”指体态柔美,之所以倩测一个农村孩子会取这种名字.完全是因为我对小舅的好感  相似文献   

3.
“孩子,握紧你的拳头。”这句话.在我为人母时对我的孩子说过,在我为人师时对我的学生也说过。说这句话时,有气愤,有悲伤,也有无奈。其实,怎样让孩子勇敢地站起来.而又不粗鲁地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确实值得我们教育工作深思。  相似文献   

4.
温暖的教育     
苏凯 《教育文汇》2007,(11):28-28
8月30日是高一新生入学的日子。甄枫的父母领着她前来报到。她的父亲见到我连声说:“我们是粗人,不知道怎么教育子女。孩子小。不忍心让她过早进入社会。我们把孩子送来.不指望她有什么大出息,只求她多受点教益。”说实话,这样的父母,我是第一次碰到。桐城中学是一所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名校.把子女送到这里.谁不希望学业进步,成龙成风?他的话,让我感受到他的朴实.  相似文献   

5.
三人行     
回首从前,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情,每每那记忆的小溪流过我潮湿的心房时,总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我、倩、棠是三个爱说爱笑爱跳的女孩,吃过晚饭,我们照例到操场上看球,我顺手带上我的日记本,路过小卖部,棠要买汽水,拉倩走了,倩说想拿我的日记本看看,咱们三人之间没有什么秘密,我爽快地递过了日记本,不一会儿,倩和棠两手空空地跑回来,面带焦虑,四处张望,我的心猛缩了一下,“凌儿,日记本不见了。”“什么?”“刚,刚才,我把它搁到一辆红色跑车后了,谁知一眨眼儿就……”倩吞吞吐吐地说,空气在一瞬间凝固了起来,“算了!”我拍拍倩的肩,倩一脸内疚的样子,以后的日子,倩放了学总到小卖部去,看到红色跑车就拉下来问,可结果却一无所获。倩不再直视我的目光,处处躲着我,我感到我们之间开始有了一层隔膜。  相似文献   

6.
我们还有梦     
感谢那段已然逝去的论桑流年,给我那么的人生感悟。一路蹒跚地匆匆走过十七度的花开花落,行得很苦,可我真的不想哭!清晰地记得曾经读过这祥的一段文字:风雨人生,或许我苦苦追寻的只是一抹绚丽的霓虹,或许只是一场飘缈的春梦.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为此付出,而且是全部!有些事情,我们不必将结果看得太重,重要的在于为这件事我们所经历的艰辛的过程。所以,我不想哭!人生多情,人生多难。有时仔细想想人活看多面不容易啊,尤其是真实的面对一切!可正是多难多情的人生教会我们珍重目已,珍重感倩,我不想哭!相反,失意的季节曾…  相似文献   

7.
季雨 《山东教育》2004,(9):45-45
有一次,我在班上看各种幼儿杂志.发现《幼教园地》中“家庭教育”专栏很有特色。例如:“如何教育孩子艰苦奋斗”、“溺爱孩子的害处”等这些文章.对我触动很大。心想:为什么不把这些文章拿给老公公看呢?我便借了几期《幼教园地》给老公公看。老公公看后连声说:“这些文章太好了,它告诉人们如果真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身心健康着想,不能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把孩子溺爱坏了。要用我们老人的苦难童年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8.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真能干.一岁就能背儿歌,两岁就能认很多字了.”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上的是某某幼儿园,那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可好啦.我孩子上了一期就能写字了。”面对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到底谈如何去面对呢?  相似文献   

9.
一天,我正给孩子们上美术课,校长领着一个孩子走进我班,告诉我班里转进一名叫方芳的新生。我微笑着看着这个孩子说了声“你好”,并伸出手去触摸她,她却一脸惊恐地躲开了。旁边的爸爸看到了,斥责道:“你怎么不向老师问好呢?”孩子怵怵地看着爸爸,默不作声。我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们还不认识嘛。”在她爸爸走的时候,我提醒她和爸爸再见。从孩子稍带哭腔的声音中.我听出了她浓重的方言腔。  相似文献   

10.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在为孩子寻找,寻找起点,寻找理想,寻找结果,寻找答案,寻找兴趣,寻找特长,寻找朋友,寻找快乐,寻找差距,寻找成功,寻找……但我们很少去为孩子寻找理由,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不相信你的理由,我只看重你的行动”,“我对你的理由表示怀疑,你的行为已经说明了一切”,“我不需要任何理由,我只要结果”……我们总是这样来终止孩子的述说。我们并不知道,倾听孩子稚嫩的心灵,为孩子寻找一个成长的理由,这对孩子有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很多家长向我抱怨说.自己孩子在家里总是不做数学作业。当问他们为什么不做的时候.很多孩子反映说.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这导致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颇感烦恼。那么.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12.
卢伟 《班主任》2014,(5):54-54
曾经,我常常抱怨孩子不理解我的苦心,总是犯错误,认为自己付出再多,孩子也不会记得。因此我总觉得当班主任没意思,工作中也常因此走极端.甚至以爱的名义打击伤害过孩子。多年后我才发现,即使我们对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甚至当我们心中还在怨恨他们的时候,孩子却早已原谅了我们。孩子的心胸,原来比我们更广阔。  相似文献   

13.
老师:博博是小班第二学期从外地转到我班的;他是一个特别不爱说话的男孩儿.从来不向老师打招呼,即使老师主动与他打招呼.他也不说话.这使他的父母和我们老师都感到很尴尬。我更是感到惭愧.因为我没能帮助他,我是他的老师,我有责任帮助他.如果我不能帮助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我还配做一个高级教师吗?于是我向他的父母了解情况.并请他们配合.以免对他的今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2007,(5S):14-15
信阳读周兴来电问:我的19岁孩子拗得很.那天,我们路过肯德基.他非要进去吃肯德基,我好话说了一箩,但怎么商量都不行。他哼哼嚷嚷真让人心烦。请问,我们该如何劝说孩子呢?主持:劝说性格执拗的孩子需要父母格外上心,绝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可以这么说.解决孩子的问题.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很关键;下面我们看看杭州的部分家长是怎样应对执拗孩子的吧。[编按]  相似文献   

15.
林西亭  王静 《学周刊C版》2011,(11):197-197
孩子的很多行为就是不断强化的结果。我的儿子是.每次撒泼时.家人的大笑强化了他爱撒泼的行为;爱说谎的孩子是.偶尔说一次谎达到了某种目的,成功的次数多了.便养成了说谎的习惯;挑食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不爱吃青菜。”大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强化了孩子不吃青菜的行为……正是我们每次的“特别关注”强化了他的这一并不太好的做法。不经意间.我们成了孩子坏习惯得以养成的“帮凶”。由此来看.孩子的很多缺点正是我们大人不经意间不断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鲍宇 《家庭教育》2007,(9S):12-13
江苏一读者来电问:我的孩子上课经常搞小动作,让老师伤脑筋.也让我们伤透了脑筋。批评他.孩子就老实几天.可是过几天孩子又犯老毛病。我们不能天天到学校看着他.真是无计可施。  相似文献   

17.
王雅芳 《学前教育》2007,(12):23-2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被孩子的童言妙语逗得哈哈大笑。是呀,孩子的语言是纯真的智慧,如何让孩子成长的这些精彩片断永远保存下来呢?我想.为孩子写口述日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前些天.欣威就带来了一篇由孩子口述家长记录的日记,那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一个10岁的女儿,现在上小学五年级。我和丈夫都是一般的工人,收入不是很多。但是,我们比较注意孩子的智力开发,她五岁时,我们就给她报了舞蹈班。上学以后,孩子的学习也比较好,从不用我们操心。听别人说,小时候学英语容易,因此我们又给孩子报了剑桥英语班。在英语班上孩子学得非常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听到老师对孩子的夸奖,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我们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可是孩子上这些课外兴趣班,使我们本来就不太宽裕的生活感到更加拮据,但是我们想孩子这么好,不培养实在太可惜了。所以,我换了一个工资高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中学生》2009,(10):18-18
同学们.先讲一个“小孩租房”的故事给你们听:夫妻两个带一个5岁的孩子去租房子.房东遗憾地说:“啊,实在对不起,我们公寓不招有孩子的住户.”聪明的孩子说:“老爷爷,这个房子我租了.我没有孩子。我只带来两个大人.”房东听了哈哈大笑,就把房子租给他们了.孩子考虑的焦点是从父母带孩子转向孩子带父母,即通过逆向思维跨越了“正常”思路不能解决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爱的背包     
那一年,单位组织去黄山旅游,因允许带家属,不少家长带了孩子,我也带了刚上初二的儿子.要登山了.突然有人发现了我们娘儿俩与别人家不一样的地方——别人家都是爸爸或妈妈背包握伞,孩子空手走着;我们家恰好相反.我空手走着,孩子背了一个大大的双肩包。大家都笑我真舍得用自家儿子,儿子却骄傲地说:“一点也不重,我背得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