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往事经过长期的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完成了小说《白痴》.紧接着他又创作了小说《永久的丈夫》.在《署光》杂志社的出版者马雅可夫的支持下,编辑斯特拉霍夫动员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创作,以便重新编排《署光》杂志.虽然《暑光》杂志社的办刊方向较接近于《俄罗斯公报》,但它更相似于“俄罗斯乡土主义”,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相似.另外,陀恩妥耶夫斯基也一直很贫穷,经济条件极差.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署光》杂志之间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公报》社的外聘人员,因而他可以随意离开“公报”社到《暑光》杂志社.不知何故《俄罗斯公报》社歧视他,因为报社付给他的钱要比付给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少得多,这伤害了他的作家的自尊心.但是一个叫卡特科夫的人却懂得他的名字的重大价值,并在他困难的时候,把一笔很大数目的钱给了他.并答应付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稿费不会少于付给卡特科夫的.但是,就连这点允诺,杂志社也保证不了.杂志社缺少创作小说的材料,却总是无理地要求陀思妥耶夫斯基尽快把手稿送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离开杂志社时,他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降到了最低限度.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打算写的《恶魔》系列中的一个长篇小说送交给《署光》杂志社,并请来杂志社给提前印  相似文献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社会哲理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兼具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哲理小说特征。融社会、心理和哲学因素于一体,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重要特点,也是他的艺术创新和对文学的重大贡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分析大师,素以心理作家名重天下。一百多年来,围绕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创作展开的论争持续不断,但对他那深刻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批评界却有口皆碑,众口一词。卢那察尔斯基指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一切都是以人的心灵感受为基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心理分析,通过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在其支配下所采取的往往是乖谬的行动来揭示社会的畸形现象,反映社会的现实。他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我是高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苦难的史诗,让人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苦难,并告诉人们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中,应该怎样克服世界的荒诞和“卡拉巴佐夫式的气质”:那就是象基督一样为信仰受难。《卡拉马佐无兄弟》并不是一部“复调小说”,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特殊方式写成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4.
优美的艺术凝炼的风格──试论屠格涅夫的散文诗王玉琴屠格涅夫,作为俄罗斯的文学名家,以其独特的风貌区别于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狂状的心理剖析”而独立于文坛。他──是一个古典式的精美艺术匠。擅以巧妙的构思、优雅美丽的悲剧故事,以及...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材料中,他的妻子安娜所著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和《一八六七年日记》有特殊的价值,某种意义上堪称作家生活的"实录"。安娜从物质和精神等诸多层面给予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力支持,帮助他对抗债务、赌瘾和疾病的困扰,爱情成为作家文学创作的支点。安娜的无私奉献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事业,这一论断至少适用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杰作。  相似文献   

6.
他们有真正伟大的作家,艾特玛托夫、屠格涅夫、阿斯塔菲耶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能数出一大串。俄罗斯作家身上有一种大气象,可能是因为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山川河流的精气都注入到俄罗斯作家的精神里。  相似文献   

7.
十九、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达 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出现了一批 诸如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陀 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 高尔基这样的享誉世界的大作家、  相似文献   

8.
《宗教大法官》与“四福音书”中的互文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隐喻功能书写的人性问题。信仰与理性、自由与专制、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述人性的三个维度。信仰与理性的对立点是人性的物质欲望,自由与专制的矛盾是人性的自由权利,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的对立处则是人的精神追求。《宗教大法官》在“复调”的表层下,隐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需要依靠信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博学睿智、勇敢反叛的时代新女性不再用受苦受难磨炼自己,而是高举女权主义的大旗奋起抗争,在与男权制度的博弈中,追求自由与幸福。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新女性”的认知有着矛盾心理,她们在进行自我拯救的同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他作品中的“双重人格”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独特的美丽风景。本文力图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世经历入手,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为佐证,来管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形象的“双重人格”,以及延伸到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屠格涅夫的创作中,有两组人物形象:爱情故事中的"茨冈女人"与社会运动中的"激进分子",在内在精神上,他们都蕴藏着某种"激情"与"狂热"。屠格涅夫对这类"激情"人物的态度是"既怕又迷";而这种双重态度,又折射出屠格涅夫爱情观与政治观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杰符什金与阿Q都是身处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他们有着相同的苦难遭遇和相似的个性心理: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又表现出不同的日常行为和相异的生活态度。从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同与异的比较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的某些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按照比较教育学、比较经济学、比较文学等学科概念的定义,跨文化心理学应该称为比较心理学,可是,早在20世纪初,比较心理学这个概念就被心理学家用来指人和动物的心理比较研究。于是,不同国别、种族、民族之间的心理比较研究,就被称呼为跨文化心理学。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学者引进跨文化心理学之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跨文化心理学,开展西方心理学理论在中国不同民族的检验,随后开始国内不同民族儿童发展心理的比较研究。再后来,就出现了不同宗教信仰人群的心理比较研究。新世纪以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年龄之间、性别之间的心理比较研究逐步展开。开展这些研究,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除了生物遗传因素之外,文化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特征的重要变量。而且文化与心理特别是人格之间相互作用。我们把新扩展的这些领域称为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区域跨文化心理学、年龄跨文化心理学、性别跨文化心理学、阶层跨文化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
检阅1994/2004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心理学类论文,发现有600多篇涉及城市和乡村人群的心理比较研究。内容涉及到不同年龄、不同地区城乡人群的认知、情感、智力、气质、人格、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攻击行为、亲社会行为、自杀、自我意识、学习动机、学习障碍等心理学领域,其中以心理健康和智力、人格比较研究者居多。这些研究只有6篇以城乡比较为标题,其他都是因为某一课题研究的抽样涉及城市和农村,才进行了比较。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我们认为,建立一门城乡跨文化心理学是必要的。之所以命名为跨文化心理学,是为了回避比较心理学(人和动物心理的比较研究)和差异心理学(性别心理差异和个性差异的比较研究),同时,试图表明,城市和乡村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应当把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纳入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的很大比重,开展城乡比较研究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也是心理学本土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当前国内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形式”是比较准确的表述。对与之相关的几个主要问题,如人的心理形式应划分为哪些方面、注意的摆位、对心理过程中“情”的部分的界定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探讨人的秘密。由于自身经历的影响,他偏爱“穷人”主题。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停留在对穷人苦难生活的展现上,而是把笔触深入到潜伏在人性深处、人的本性中的不幸。他否定理性人物.认为理性能引诱人犯罪。他肯定和赞扬“神人”,认为至善至爱才是人悲惨命运的拯救力量。“神人”形象成了他与丑恶现实相对抗的武器,也成了他解开人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17.
在表面的社会诉求下,《父与子》潜藏着一个"爱情奴役"主题。在屠格涅夫看来,不管是"文雅"、软弱无用的"父辈",还是坚强、"否定一切"的"子辈",在君临一切而又神秘不可知的爱情面前,都逃不脱被奴役的宿命。  相似文献   

18.
鲁迅继承了乾嘉学派朴实的作风和治学方法,但他不仅在研究视野上超越了清代学者,而且具有高超的“史识”。此外,他还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和比较文学等方法来研究文学史,树立了自己独特的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引介活动经历了两个阶段:五四之前,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他基本上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有关的资料只是也散见于寥寥文章中的"只言片语;"五四时期,随着对俄国文学的大规模引进,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广受时人瞩目,在巨大的光环之下,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却没有展开。  相似文献   

20.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作品《罪与罚》中,描写了年轻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事件,并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层层剖析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的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桩犯罪事件原因复杂性的深入思考,既表现.了其本身对犯罪的看法,又显示出其思考所陷入的矛盾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