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将中国德育与美国德育的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认为批判吸收和借鉴美国成功的做法,可为我国德育改革提供某些参考。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德育建设。  相似文献   

2.
裘指挥 《江西教育》2001,(11):24-25
当前德育实效不够理想的原因,从根本上看主要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德育过程的本质和特殊性的认识不透。特别是许多德育工作者习惯于把德育过程等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忽略德育过程中的“特殊双主体结构”,未能深刻理解德育过程固有本质赋予德育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内容、方法等的特殊意义。本文拟就德育过程的本质及其特殊性做一点探讨。一、德育过程本质的界说根据唯物论的观点,在事物发展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对象这一内因的能动作用,德育工作者的作用是组织适合德育对象…  相似文献   

3.
安瑞霞 《中国德育》2004,(1):59-61,66
德育内容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德育内容表征的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德育效果。当前小学德育仍然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这种单一的德育课程教材研制与开发机制存在着种种弊端和局限性,限制了德育课程的深入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德育内容的表征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诉诸德育不同的要求,这是一个必然,也正是德育理论得以发展、完善的根本动力。然而,我们往往丢了精神流干形式或任意割裂新旧思想观念问的联系,形成貌似对立的悖论,使德育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甚至无所适从的空场现象。如何看待、解决这些悖论,如类主体性与个体主体性、底线道德与美德伦理、对生活的回归与德育是一种超越,是使德育具有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道德精神的健康生长,但虚空宏大的德育目标,简单强迫的道德灌输,机械的道德考试,限制了积极道德思考,道德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逐渐萎缩,人难以在理解和领悟中凸显生命的本质和要求,生活远离了人自身,人也远离了真正的道德,人的道德情操得不到熏陶,人的道德智慧难以形成,德育活动中时刻存在着戕害人道德精神生长的危险因素。德育要回到它应该的状态,即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主体的道德精神得到健康生长,拥有良好的道德生活。德育回归道德实践。回归人的道德生活本身,是克服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德育理念不能不涉及到对道德语言的反思和定位,涉及对道德语言的功能与作用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6.
浅谈当代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须摆脱传统的教育形式,从德育形式中寻找突破口,找出富有时代气息且行之有效的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作为系统教育的主战场,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学校能在很多方面仍是薄弱环节。本针对德育的内容、德育观念、德育形式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并与素质教育这个大前提相呼应,提出几点探讨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实现必须抓住受教育接受者的心理准备、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引导学生的知行转化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控制好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等影响德育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以促进其德育功能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9.
德育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内容有时被看得太宽了,有时又被看得狭窄了。德育往往在被特别强调中削弱了。德育在追求很高目标的时候把自己的基础忽视了。德育方式上的问题与上述现象都有密切关系。德育特别重要,因而应特别关注自己的问题,以求得特别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实效问题是困扰我国学校德育的一大难题,也是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关键问题。作通过对德育现状的反思,从德育概念,德育功能,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时效观等多方面对德育实效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以期能对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实效问题是困扰我国学校德育的一大难题,也是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关键问题。作者通过对德育现状的反思,从德育概念,德育功能,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时效观等多方面对德育实效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以期能对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初中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形式。关注德育的渗透性,用创新的方法实现德育的目标,有利于初中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从初中德育教学现状着手,重点分析了德育渗透性的特征及实现途径问题。力求通过努力,找到促进初中德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主题班队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主题班队课应改变以往传统的说教形式,以真实的道德难题思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走进生活德育现场,贴近生活的德育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道德品格。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多地挖掘学生周围的道德难题,并以此为中心展开系列道德难题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并形成需要的道德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学生知行脱节,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和魅力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致致以求的问题。众所周知,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愿意行”;另一方面,需要行动策略、道德智慧。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会行”、“能行”。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基于此.教育者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智慧?道德和道德智慧的关系及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5.
论体育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体育的德育形式价值,体育的德育精神价值,体育的备育科学素质价值等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体育对人类道德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定向的重要作用。为体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谈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著名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德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虽然在某些方面也说明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而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大德育”?笔者认为:一是德育内容的系统性。盲目的、随机的德育难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只有有了完整的内容,才能通过多种的形式进行教育。二是德育方法的全面性。德育诉诸于人们的“良心”和“道德信念”而“内得于己”、“外施于人”是德育方法的主要特点。德育的方法决不能仅有教育,它还有赖于熏陶、体验、实践等方法,德育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三是德育空间的全面覆盖性。德育应覆盖所有的教学活动、教育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要求学校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以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应立足学情,设计前置性活动,课前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确定活动目标和内容,课堂上关注生成的德育资源,基于错误、榜样、问题等元素有效利用资源,照亮前置性活动的德育价值,并通过拓展实践,引领儿童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19.
郗渡  王卫 《中国德育》2008,(2):95-95
活动建构教学思想是在活动教学思想及建构主义教学论两大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思想应用于德育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德育中注入活动建构教学思想的理念,是学生德育的基本形式,是促进师生共同进行道德养成的过程,有助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促进德育活动的开放性,真正实现德育由单一走向多样,从单向传递走向多维互动。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前途,更会涉及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在分析高校德育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实施以情施教、注重引导,加强践履是增强高校德育成效的有效途径。并强调:要在“大德育观”的指导下,创建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德育格局,藉以增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