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从属性的本源出发,提出数字出版的特性理论与特征理论,分析由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产业属性和数字技术属性所构成的中国特色数字出版的基本属性体系,并进一步论述意识形态属性是我国数字出版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数字出版的根本属性,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是其固有属性,数字技术属性是其特有属性,为构建中国特色数字出版基础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了涵盖广播电视、电影、表演艺术、书刊出版、新媒体等11个方面22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10年我国31个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提炼了影响竞争力的5大因素.进一步测度了我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并分析了集聚程度、经济发展与竞争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地区差异明显,文化产出、人力资源等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是提升竞争力水平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就该产业而言,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全面的统计指标体系,对其发展情况进行真实、科学、全面的反映.因此,为了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依据数字出版产业的属性及特征,界定其统计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出版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成为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我国出版产业近十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指出我国出版产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数字化转型缓慢、盈利水平有限、国际竞争力薄弱等问题.作为产业宏观主体的政府应通过要素培育、需求引导、产业集群、企业扶持等策略为产业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与环境保障;作为产业微观主体的企业则应采取资源优化、数字化转型、改革深化、责任坚守策略全面助推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出版产业竞争力的分层立体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建军 《出版科学》2007,15(2):51-53
根据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评价模型分析,结合出版产业实际竞争状况,提出了出版产业竞争力的分层立体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6.
当前,宁波出版产业发展面临着文化土壤、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重商思想忽视了文化的公共事业属性,官媒出版的强势地位影响了民营资本的参与积极性,阅读市场的疲软制约了出版产业的发展潜能,创新能力不足束缚了出版产业的发展动力.只有文商并重,打造长三角南翼出版产业之都,培育浙东数字出版基地,构建民营出版企业扶助机制,方能推动宁波出版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聂静 《现代出版》2014,(2):17-21
我国出版传媒业现有融资体系尚未与出版传媒业的产业属性及发展需求良好匹配。应探索建立适合出版传媒产业发展的银行融资机制、有效的政府融资支持体系,尝试出版传媒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推动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进入出版传媒产业。  相似文献   

8.
王娟  王佳 《出版广角》2012,(7):62-63
出版产业的内在属性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全行业企业化是出版产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全行业企业化既涵盖经营性出版,又涵盖公益性出版.  相似文献   

9.
以出版业数字化战略视角,分析出版业数字化战略的两个方面,即出版产业数字化战略与出版事业数字化建设、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与作为独立业态的数字出版;探讨"三个关系",即出版业数字化战略与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数字出版的关系,得出出版业数字化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基本判断."十四五"期间,数字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将更加凸显,数字出版将体现出产业体系智能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特质,数字出版的市场调节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将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10.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门,也是整体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研究表明,出版业是一个兼具经济和文化属性的特殊产业.基于此,文章从经济、技术、社会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我国出版业的特点和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出版业面临出版企业改革需进一步深化、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存在结构性矛盾、出版零售市场良莠不齐;新技术与出版运营全流程的融合度不足;内在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矛盾显性化、相关社会体制改革需配套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等问题.并据此从经济、技术、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晨 《编辑之友》2018,(5):28-32
出版产业进行数字出版转型探索已有十余年时间,但从模式成熟度以及产业收益率角度看,出版产业的数字转型成效并不理想.近年来,依托互联网兴起的如网络文学、知识变现等内容产业持续获得用户青睐,发展势头迅猛.作为老牌的内容提供商,出版单位拥有海量的图书资源和作者资源,在发展模式多元、分发渠道多样的当下,不应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出版单位应深入了解互联网运行模式,或积极尝试与技术平台商合作,或自主转型为平台商,利用知识付费的风口占据主动.文章从知识付费领域发展现状入手,对出版产业进入知识付费产业的方式方法以及运行模式进行归纳梳理,指出在知识付费视阈下出版产业运营模式需要注意的三方面问题,包括出版角色和功能需再定位,借势合作问题诸多、需谨慎推进,以及版权归属,希冀对我国出版产业的转型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贾明 《编辑学报》2012,24(6):561-563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不断推进期刊业体制机制改革,期刊出版单位应建立系统、成熟、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树立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观念;建立编辑规范化、期刊评价与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数字平台,进行数据库网络传播,以提升办刊质量;以多元化方式,开展多种经营;建设一流的期刊出版、编辑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展开深度对谈。三位对谈人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和学术背景,就近年来主题出版取得的成就、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如下共识:主题出版从宏观到微观、从选题到市场、从国内到国际,以及从内容到形式四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题出版的理论研究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目前主题出版工作需在解决公益性和市场性、时效性和长久性等方面努力;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来自出版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出版单位的主动作为、编辑个人的成长需要、读者和市场的驱动四个方面,其根本动力是以人民为中心;制约主题出版动力机制的关键因素包括政策、出版单位、作者和市场,出版单位是最重要的因素,要最大化发挥出版单位的作用;主题出版动力机制优化要强调目标导向,在策划方面转变观念,形成政府推动、出版单位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格局;目前主题出版缺乏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主题出版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为实现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政府评价、社会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评价有机统一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黄先蓉 《出版科学》2007,15(3):16-20
本文认为在国家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的背景下,应客观地评价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制定科学的适应出版事业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注意学科建设的层次性,确立出版学在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从而促进我国出版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建议国家管理层有必要建立更为宏观的评价体系,采取分级评价和管理机制,对各级别科技学术期刊有针对性地制订不同的发展战略,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建议分为一级期刊(精品期刊)、二级期刊(优秀期刊)、三级期刊(合格期刊)和四级期刊(不合格期刊)4个级别。学术期刊级别划分主要应采取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动态评价,不断吐故纳新,并在合适的时机引入读者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方卿 《出版科学》2007,15(2):10-14
结合中外科技出版实践,论述了科技出版制度竞争力的内容构成.科技出版的制度竞争力主要包括国家的科技出版产业制度、科技出版物的社会评价制度和科技出版机构的稿件评审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王松茂 《出版科学》2007,15(4):41-43,47
产业融合导致出版业规制的边界、范围和内容出现较大变化,出版业规制权力因融合而分散.我国亟需构建基于产业融合的出版业规制体系,包括规制框架平台化、规制机制动态化和完善现有出版业规制功能.  相似文献   

18.
刘忠波  李贞玉 《出版科学》2016,24(6):98-101
韩国出版业的显著特点是本土出版产品单一,主要依靠引进国外图书补充国内市场,因此中国图书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中国图书所占韩国引进图书比例不高,有一定增长空间,缺乏市场判断是影响韩国出版业引进中国图书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专业翻译和中文编辑的紧缺也制约中国图书在韩国的发展。中国图书所贯彻的中国文化软实力“走出去”战略,要政策推行和市场自觉结合,把握韩国读者需求,才能建立产业国际化模式,进而释放中国图书的内在价值力量。  相似文献   

19.
期刊等级评定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维城 《编辑学报》2001,13(4):244-245
指出目前我国期刊等级评定工作存在的弊病和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认为应由新闻出版机关出面,建立一个规范、科学的期刊等级评定体系,推动我国期刊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Conclusion In this article, we have attempted to use lessons from other industries to better understand where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are likely to emerge with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to suggest where companies should focus scarce resources. The leading publishing companies should harness, not fight, the principles of disruption as the industry moves from a chain to a web. Developing internal capabilities to find the “green space” in the industry, and creating or partnering with other organization whose capabiliti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required to successfully develop and commercialize new technologies, is key. For an accurate evaluation of a company's own organization capability, as well as that of potential partners, we recommend using the RPV model. History is littered with companies who either failed to identify or mismanaged the introduction of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We hope that the analysis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 will help industry leaders fortify themselves for the battles that will be waged as waves of disruption begin to break with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