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奠定基础。本文从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秉承的理念与坚持的方向,并进一步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两个层面,三条途径,四种方法",以便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研究者带来一些思路与启发。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消除"无趣""无用"的标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爱国之情、处世之道、修身之法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的主要契合点,要坚持目标导向、学生导向和实践导向,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相似文献   

3.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既是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需要,也是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育人机理的契合性、价值内涵的相合性以及理论内容的继承性,文章提出构建“三实一体、三堂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路径,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和差异性体现在:现实中大批高职学生对民族文化缺乏系统而深入的了解、熏染与润泽,导致人格修养、理想信念塑造浮于表层.普通本科院校所广泛使用的教材和教学体系对高职教育来说,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方式、专业要求、发展方向是不适用的,故不可简单套用.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是:"立德树人",滋养学生的精神和思想,引领和启发学生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及其实践应用.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传承教学模式首先是文化的现代化,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次是构建"大文化"观;最后是凸显高职特点和地域行业特色.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与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有着高度的精神契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当中,对教学和学生都有极大的意义。但是由于授课模式机械化、缺乏实践、认知不足、与学校特色未能形成良好的融合等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并不好。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6.
陈晓青 《教师》2023,(1):15-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在育人目标和内容上存在耦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凸显高职特色、提升思政实效、传承优秀文化、营造文化环境。针对当前融入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文章提出推动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多种多样的活动支撑、提升高职教师队伍文化素养、多维度厚植文化氛围,充分打造媒体化环境等措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八大”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并不理想,他们过多地看重技能和经济效益.本文探析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以期在高职院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杨彤彤 《广西教育》2023,(18):54-57
本文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内在价值,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坚守和谐共生的融合理念、采用多元立体的融合方式、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建构适切的融合评价方式等策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  相似文献   

9.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学面临的困境,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源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根"与"魂",从而进一步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方式,构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融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微媒体构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新环境,以切实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0.
周明亮 《文教资料》2011,(15):68-69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价值主导,以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历史底蕴,以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外来资源,并使其融合互动而开创新的师德文明。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直接现实的思想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资源;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可供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以道德文化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谐文化,是一种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价值评价为一体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构成了和谐文化的传统文化渊源和资源、构建和谐文化的现实条件和现实需要。要通过构建新的和谐文化体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和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来构建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2.
湖湘文化对湖南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一个潜移默化的环境,促进了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生锻炼"的思想,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且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处于湖湘文化的大环境下,其发展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风俗习惯与地理环境丰富了高校体育活动项目、湖湘文化的创新精神促进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促进了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伟人体育思想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因此,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引入湖南传统健身体育活动、发展高校体育社团、举办各种竞技体育活动等。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是培养人才素质、品质的背景与底色,它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其校园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蝉变是由欧美模式转向苏联模式,21世纪,中国高校文化建设要超越已有的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而突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在日益增多的跨文化交际中,各种文化撞击、文化震动、文化误会时有发生。所以,文化教学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变得日益突出。揭示文化学习的意义、重要性和内容,通过剖析本国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从而加强我们对的文化的理解并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于网络文化的概念的研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对网络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理解。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表现出了有别于传统文化的种种新特点。网络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网络文化既是对传统的文化的否定,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满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很深,这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相邻、婚姻相通、经济形式相近、语言体系相同。此外,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渊源也较深。  相似文献   

17.
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化是培育人才的主要手段。对文化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获得新的体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辩证统一、多元性和和谐性辩证统一、稳定性和变迁性辩证统一、传统性和现代性辩证统一的特性。文化的精华在于思想,在于理念,在于精神。先进文化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系统。大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重点在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楚文化在观念层次上的特征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广采博纳的开放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及狭隘性和短视性等。楚文化对武汉工商文化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负面影响。当代武汉商人要在反省中知其优而去其劣,知其强而去其弱,努力构建具有武汉特色的新型工商文化。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文坛全方位开放,日本的唯美主义作为文艺思潮的一支对我们的现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在中国没有一个唯美主义流派,但是在创作方向和风格上受过唯关主义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早期创造社的审美选择和文艺理论都明显有唯美主义的倾向,郁达夫受到的影响尤其明显。然而我国对于日本的唯美主义的接受又不是全盘照抄的,是有我国的时代特点的。  相似文献   

20.
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改变了高校师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价值观念,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挑战。对于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