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颖 《教育教学论坛》2019,(27):250-251
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较大,而高职院校因其教学性质的特殊性,大部分师生把精力集中于专业学科,对思政教育并不重视。在此情况下,“思政课程”融入其他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在提高思政教育效率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此,本文先分析了“思政课程”的基本情况,然后论证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探究了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侯飞  刘渭锋 《英语广场》2021,(10):70-73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格局下,英语课程思政必然是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要求英语教师积极探索语言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和着力点,“润物细无声”地将育人理念融入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探析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并对优化措施提出四点思考:优化教学设计,挖掘课前、课中、课后思政元素;加强师资队伍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意识;改编教材,丰富教法;优化英语课程的多维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周俊玲 《成才之路》2024,(11):57-60
教材作为课程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课程思政实施不可或缺的载体,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实践“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创新“三教”改革的最佳着力点。课程思政融入教材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是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方向。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教材建设应遵循突显价值性、坚持人本性、体现创新性的原则。高职院校可以从健全高职教材课程思政建设的管理机制、组建高素质教材编写团队、优化高职教材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创新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教材建设的支持系统、注重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教材建设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常瑶 《成才之路》2021,(15):10-11
“课程思政”主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文章分析“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探讨“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工程质量控制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吴敏 《科教导刊》2021,(1):156-158
本文分析了"公共空间装饰设计"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并根据课程目标,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对高职室内设计类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探索,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装饰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对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思政内容的自由度难以把握,教师政治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扬长避短,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7.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势在必行。高等数学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其思政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时融入思政内容,以高等数学教育教学为中心,结合课程思政背景,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育教学的意义,分析了高数教学中教学思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高数教师的思政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海波  张慧 《职业技术》2024,(3):103-108
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不明确、教学体系与思政教育融入不深等问题,基于OBE教育理念,以最终学习成果为导向,通过反向设计,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构建“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方法为依托、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教学评价为保障”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为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9.
任越 《成才之路》2023,(27):121-124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不仅要掌握社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将其融入社会实践。为响应新时代号召,满足应用型技术人才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优化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内容的融合路径,将思政育人与人才培养有效结合。“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财经商贸专业的核心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能有效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道德修养。文章对“基础会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进行探究,旨在拓宽“基础会计”课程思政的思路,为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供借鉴,助力课程思政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以专业课程为基础,深入梳理课程脉络。结合教授专业自身的特点,探索思政元素,使其融入专业课程。文章以“市政工程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针对教学项目与任务模块的教学内容,挖掘出一系列可关联的课程思政内容,分析融入思政后课程的实施方法和考核评价,完善过程性考核,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各科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文章简述"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指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系、考评模式以及促进"课程思政"落地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娟 《科教导刊》2021,(3):68-69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数学教学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总体要求.本文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在高职数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提出从背景知识融入、学科知识嵌入、网络资源渗透和在典型案例中融入是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途径,以期为推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课程思政”代表一种课程理念,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向同行,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有效挖掘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注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课程思政教育自身的时空延展,体现思政理论的实用价值,还能够补充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想内涵和教学价值。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自身课时量较大,并且具有语言文化学科的性质,结合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宏观导向,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因此,当前阶段,高职院校应当找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英语教学的制约因素,针对性采取措施,积极探索基于课程思政改革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路径,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实现高素质职业人才培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逻辑建构与实践进路。在高职院校中,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有效的手段,课程思政难以广泛实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因此,有必要厘清课程思政逻辑建构中的基本点、关键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核心问题是合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难点是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关键在于有效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而科学考核评价则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当前职业院校亟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论述为遵循,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路径,以期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袁睿泽 《科教导刊》2021,(3):155-156
高职数学教学中要在课程思政视野下不断进行改革,不仅仅让学生习得相关的知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将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相互结合,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本文先阐述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课程内涵,接着分析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数学教学现状,最后提出基于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数学教学的路径,以此更好的提升高职数学教学效果,挖掘思政元素,促进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在高职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真分析计算机通识课程的特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计算机应用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文章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等方面,对高职计算机通识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以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9.
郭玉华 《科教导刊》2021,(2):98-100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书育人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高校全员立体化育人的有效途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地方本科高校在价值引领上应体现地方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成效,突出地方思政特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阶段式、课程群式、联动式"的立体化、全方位模式.通过把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设立示范项目、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师育人水平等途径,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