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近来国内媒体出版行业对“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新媒体”以及“数字媒体”这几个概念的讨论大幅度升温,尽管这些概念已经不是什么新的概念,甚至是存在了十年以上的概念了。业内现在讨论这些概念的初衷各有不同,但不外乎与这样几个背景相关:  相似文献   

2.
刘韬  师彦茹 《电子出版》2001,(11):17-17
“电子出版”和其它大多数的概念一样,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范畴。其中,广义的包括“出版电子化”和“电子化出版”两个组成部分,狭义的则专指“电子化出版”。所谓“出版电子化”是指将传统的出版过程进行电子化的革新,也就是生产流程的电子化。  相似文献   

3.
《出版参考》:远流为何要开发koobe这一中文闼读平台?经营模式是什么? 王荣文:做为出版业者,我始终认为“智慧财产权的开发、加值与经营管理”是最关键的核心,在过去传统纸本出版的世界如此,在当前数字出版的世界更是如此!传统纸本出版、流通若要成功转型为数字出版,必须具备“保护数字智财权,并且将之转换成收入”的安全加密机制。  相似文献   

4.
“事件出版”随着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而获得发展的契机,是以“事件”为中心,围绕事件构成元素进行断面或连续性综合报道和深入研究的出版行为.事件出版可以分为偶发事件出版、频发事件出版、奇异事件出版、人工事件出版等四种基本类型.这四类出版实践既有正当、适宜、主体自觉的伦理“在序”状态,也可能存在失时、失利、失义的伦理“失序”问题.有序的事件出版在伦理上应该对出版义利观、主体现、绩效观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非常高兴能够代表中国图书馆界在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作一个简短的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图书馆:从数字出版到数字享用的重要桥梁”。这个题目,说明了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理解。图书馆界的这种认识和理解道理很简单:数字出版的根本目的,是数字资源的利用,没有“利用”这个需求的牵引,数字出版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之源,就是一个疲软的产业。  相似文献   

6.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范军在《出版科学》发表文章说,出版评论应该是出版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作为学科层面的出版学研究应该是由出版理论、出版史和出版评论组成,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三个部分:出版理论、出版史和出版实务。把“出版实务”作为出版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科学的。所谓出版评论,是指以一定的出版观念、出版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的题辞“认真做好出版工作”,堪称是新中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方针,最概括地指出了做好出版工作的方向。40多年来,出版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莫不是得之于“认真做好出版工作”。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提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今天,出版工作也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同样要以“认真做好出版工作”作为指导方针。如何认识“认真做好出版工作”的深刻内涵,对出版界来说,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出版环境中,涉及生态伦理的问题很多,不论是传统出版还是现代数字出版,或是有可能成为主流的“云出版”,都是如此.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的分析提出,要建设良好的出版环境生态并解决其中的伦理问题,我们可以从强化出版环节的生态伦理诉求,实现全过程生态监控;强化生态伦理问题的解决,加速出版环境的优化;强化数字出版,全流程减少电子污染;强化“即需即印”,大力推进“云出版”等几个方面入手,化问题为动力,切实提升人类生存环境的“美丽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业界提出的“数字出版3.0”展现了5G等数字技术新动向对出版行业的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媒介”与“符号”构成的三阶段差异分析了数字出版3.0的理论语境支持,并提出当前数字出版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从“媒介关系”到“符号关系”再到“人与人联结关系”的重心转移,应以“数字出版3.0”为新的起点展开出版学科基础理论探索,推进出版学科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一、出版兴农的难点出版工作为农村服务,“意义重大”、“潜力很大”,这恐怕不难达成共识。但为农村服务“难度很大”,则还需要认真研究,寻找对策,真正解决问题。为农村服务“难度很大”,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农村图书市场建设问题仅江西而言,一方面,是...  相似文献   

11.
薛慧 《大观周刊》2012,(49):56-56
图书出版行为注定与两个概念紧密相随:“图书出版合同”与“著作权”;图书出版合同所承载的权利义务是出版行为全面展开的依据,但享有权利必承担义务,合同的履行蕴含诸多法律风险,出版者必须高度重视。从图书出版合同的严格管理来防范出版社法律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编审庄庸在《出版广角》撰文说:图书出版和阅读的“黏性”正在消失。何谓“黏性”?就是单本图书“黏住”读者注意力,并将其转化成购买力,进而将其再度转化成阅读力(阅读)、传播力(共享)和第二度原创力(表达)的潜能。把单本书的读者转化成系列读者,把系列读者培养成某一个出版品牌或出版社的综合、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的出版涵盖了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版权输出等出版范畴.其学术出版经历了由内部印刷到公开出版、由“险学”选题到“显学”主题的出版轨迹,成果最为丰硕;其教育出版与大众出版,从提高到普及,在化枯燥史事为可读文本,助推阅读记忆上升为国家—民族记忆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其版权输出,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从文化传播到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华学术外译立项”“经典中国”“丝路书香”等“走出去”工程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海外多语种出版,提供了支撑,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4.
前言我在日本编辑学校担任“出版流通知识”与“出版企业论”两个讲座的授课工作,关于讲座的内容,将于本报告后部分予以简略说明。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英流汇聚的伟大历史时期,陈独秀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物,在此期间亦曾留下过深深印迹。本所引溯论证的:是其早期的编辑出版实践及其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内容包括:一、丰富多彩的出版实践;二、“鼓吹革命”的出版思想;三、风格独异的出版特色;四、功垂青史的出版名家。在章的第四部分,笔以下述拙见就教于同人:1、陈独秀是引领近代中国进步出版事业的旗手;2、陈独秀是培养近代出版人才的园丁;3、陈独秀是早期党的革命出版事业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出版专业办学历程,描述了其办学实践在面对产业变迁、学科转型、教育改革的三重压力时,如何从初创时专业定位的游移困境中挣脱,走上了先“去出版”而后“再出版”式的专业发展之路。“去出版”意味着要深刻理解产业现实及人才需求;“再出版”则意味着要理顺专业内涵与办学实践的关系,找到建设专业特色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7.
沈明锐  王希华 《今传媒》2013,(11):117-118
云计算不仅推动了信息产业内部的技术革新,还推动了相关产业一系列创新发展。“云”已经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而是一种服务理念,这种理念指导了云计算在各个领域的产业实践,包括正处于转型阶段的出版行业,云出版的概念逐渐形成。本文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内容云”、“渠道云”、“服务云”三个方面构建未来的云出版,将出版传播和云计算的服务层次相结合,探讨未来的云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18.
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末发布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布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方向。文章基于对我国“出版大国”成就的总结,纵向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期出版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分析《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为“出版强国”列出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举措,概括提出我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所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和所应坚持的路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媒体传播体系视角,本文对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深度”进行探讨,从量化角度构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指数体系。首先,对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评价指标进行优化完善;然后,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实现指数体系的精准化,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并依据赋权结果进行指标重要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指标的模糊性量化为数值,并据此对出版融合发展程度做出判定,最终得出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融合度划分标准:融合失调、浅度融合、中度融合、良好融合和深度融合。这一判定标准有助于揭示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间的关联及互动机制,对出版融合发展“深度”的测评具有原始启发性价值,对出版业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蒙之 《编辑之友》2012,(7):123-125
“自出版”作为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图书出版业态,在过去几年改变了美国传统出版业垄断已久的产业版图,催生了“碎片化”出版,也造就了美国图书业的繁荣.美国“自出版”图书数量远远超过了传统出版的图书数量,成就了若干畅销书神话,在全球出版业数字转型的背景下,可能是出版变革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